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0492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 教材解读: 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收到启发。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桃花心木启示我们: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让学生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阐明了一个人生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文言文两则在一“学”一“辩”之中,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本组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其中文言文已是第三次出现。匆匆一文,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洗手、吃饭、睡觉等生活小事,在对自己的一再追问中,表达出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综观

2、整组文章,可以发现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细节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在学习中体会文章要表达的道理固然重要,但更值得细细体味的是作者面对生活的敏感观察,有所感悟,有感而发。下棋、洗手、吃饭、谈话、看演出这些事我们每天可能都会经历,但真正作为写作素材的却少之又少。学生通过学习后可能也会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默读、列表格等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比、积累等方

3、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生动,谋篇布局的巧妙; 3、初步了解一些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志士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2、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难点: 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那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建议: 第一、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

4、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课文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表达方法,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不断积累语言。 第三、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第四、以写促读。 阅读书目推荐:文言文“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绿,东施效颦、蜥蜴失策等故事成语,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315课时进行教学。 1 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

5、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1 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课前小研究: 收集孔子的生平资料。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2

6、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指名说说“虽

7、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孔子这么有

8、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

9、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 此: 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2 匆匆 一、教学目

10、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小研究: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 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

11、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

1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涔、潸”的读音。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

13、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 4 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体会写法: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

14、”,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

15、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师生读书问答。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四

16、、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2朱自清简介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 板书设计: 5 3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

17、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课前小研究: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

18、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19、。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6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

20、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

21、,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

22、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二是“听到”找到答案;三是“想到”明白道理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7

23、4* 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小研究: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读课文,你从中受到

24、了什么启发? 3、收集相关学习艺术的故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3.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

25、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 8 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句子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少年心想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

26、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句子: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

27、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五、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5* 手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9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

28、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小研究: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

29、,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

30、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 10 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

31、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

32、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

33、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

34、呢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11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课前小研究: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

35、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

36、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

37、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 12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38、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前小研究: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

39、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

40、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13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

41、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 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建议 第一、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43、 第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012课时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6 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14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44、喜庆气氛。 二、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