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0681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南关小学 王兰兰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厌学情绪普遍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毕业论文范文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据笔者了解,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厌学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调查显示,有49.8%的留守孩子学习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有21.4%的留守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

2、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 2.亲情关系缺乏,心理问题突出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等因与父母缺乏交流发生不良变化。据笔者调查,56%的父母半年和孩子联系一次,12%平时很少联系,只有在农忙或过年时回家看看,长期不在孩子身边;34%的父母感觉孩子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与自己产生了隔阂;27.6%感觉孩子变得不爱说

3、话,性格孤僻;22%的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惹事;33.2%的孩子有不良行为;被访中,43.7%的儿童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只有8%表示会和父母联系。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3.行为出现偏差,道德意志薄弱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

4、的“留守儿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有47%的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15.4%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或武打*之中,或流落街头,整天呆在理发店、台球室或村头小买店里;有7.1%在农村偷鸡摸狗,干一些令人不齿的勾当。有的由于缺失家庭的亲情关怀和正常教育,甚至受到家庭和邻里的冷落,便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打手和帮凶,使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成

5、为头痛的难题。 4.价值观念扭曲,传统美德缺失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6、,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1.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一是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的心理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二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

7、、“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伴。这种文化以其浓厚的封建底蕴顽强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的

8、束缚,客观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加之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尚存在种种问题和弊端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如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社会大环境的冲击 一是留守儿童被社会视为弱势群体。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

9、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边缘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留守儿童承受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 二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众传媒媚俗思想严重,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三是学

10、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校周围娱乐场所繁杂,社会治安秩序较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口袋里有了一点钱,学校周边的小商贩们会想方设法从学生身上获取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加之大多数农村学校是临村而建, 村民的素质和行为有时会把学生带入误区。此外,社会的闲杂人员也时不时地混入校园“偷鸡摸狗”、拉学生下水,学校已非净土。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在教育体系上,进一步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

11、的关心和爱护。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要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二是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针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学校应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在课程教学中,学校应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

12、的知识技能;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三是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受喜欢”的一群,“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四是要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举行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

13、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2.从家庭教育上,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 一是要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这种亲子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二是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

14、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

15、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应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 二是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

16、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是要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两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