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青浦区盈星幼儿园 胡炜 一、研究背景 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它作为教师了解孩子认知现状,开拓孩子想象和思维的主要方法,在各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太随意,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提问封闭,成为考验孩子记忆的手段。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提问单向,成为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提问数
2、量过多。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支,如何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 笔者结合幼儿园日常实践中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研究对象、内容 教 师:幼儿园一级教师 教龄八年。 幼 儿:中班幼儿人数38随机分为A、B组 男女生比例1:2 选 材:来源于中班“我们的身体”主题中的一个学习活动。 活动名称:会动的身体 三、活动实录、分析 研究中选择中班会动的身体这一活动内容,进行两轮实践活动。第一轮由执教者个人设计开展活动,第二轮基于自我反思和教研组内成员的共同反思再进行活动。
3、第一轮实践 对象:A组18名孩子 活动要求:通过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感受它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实录: 实录 一、游戏“木头人” T:让你一直不动你感觉怎么样: S:很难受的。 S:不舒服的。 S:我特别想动。 T: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是有生命的。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 T:现在你感觉怎么样? S:很开心的。 S:手脚都很舒服的。 三、在说说、做做中感受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 T:你什么地方会动?它什么时候动的? S:我的肚子会动。 T:方昱吉吉说他肚子会动,看看动了没有? S:动了呀。 T:他的肚子是怎么动的呀? S:他的肚子一会儿缩进去,一会儿凸出来。我的肚子也会动。
4、 T:你们的肚子怎么会一会儿缩进去,一会儿凸出来的呀? S:因为肚子里面有气的呀! T:气在干嘛呀? 90%的孩子立刻做出反应。以问答抛接的形式,教师注意调动全体孩子的互动,在说说做做中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 孩子自由议论。 在欢快的音乐气氛中提问,孩子轻松、活泼,大胆、积极地表达。 分析 孩子自由议论。 在游戏中提问,抓住了孩子的即时感受,孩子有感而发,活动气氛自由而又热烈。 S:吸气、吐气。 T:哦,我们吸气吐气时肚子也会会动。 T: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2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孩子回动的? S:心。 T:我们叫它什么? S:心脏。 T:
5、心脏是怎么样动的? S:一跳一跳的。 T:你怎么知道你的心脏在一跳一跳的? S:爸爸用手摸的。 T:摸在什么地方?你能摸到吗? S:在这里。摸到了。 T:除了摸,怎么样我们还可以知道我们的心脏在跳? S:医生拿听筒放在耳朵里也听到了。 T:刚才你们说肚子里面心脏会动,还有什么会动? S: T:再想想看肚子里面还有什么在动? S:屁股在动。 T:屁股会动的,想想还有什么在动? S:吃下去的东西会动。 T:吃下去的东西会动,那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 S:在胃里了。 T:胃里它怎么动的? 答问题的面一下子降低了很多,而且出现了4次对教师的提问全体孩子毫无反应,活动气氛沉闷。教师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6、引导孩子,但孩子对此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应。因为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中班孩子知之甚少。 S:它很饱的。 它下去要动的。 T:想想看我们现在一口饭吃下去,然后怎么样? S: T:到胃里面以后,怎么样呢? S: T:胃一动一动是在干什么? S:在消化/ T:方昱吉吉说的很好。 T:原来肚子里面有的东西在动是帮助我们长大,消化东西。比如只有1个孩子对提问有反应。 说胃宝宝,它动呀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刚才我们说到的心脏,这个问题远离孩子的知识经验。教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呀? S:保护人不会死。 T:心脏一跳一跳说明我们人活着。刚才我们说到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呀? S: 四、讨论身体各个部位
7、可能发生的疾病。 2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如果它师反复提这个问题使孩子活动中的注意力开始下降。 不动会怎么样?”这个提问的时机T:刚才你们说到身体里面心脏会动、胃宝宝会动,还有什么会动? S:胃。 T:说过了,还有呢? S: T:想想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 S:会死掉。 T:什么东西不动会死掉? S:心。 T:心,还有呢? 不恰当,没有问在当问之时。?“什么东西不动会死掉?”这个是教师盲目跟从孩子的回答进行了不必要的追问。追问脱离目标,指向不健康。 S:胃。 T:身体有的地方不能动了会生什么病? S:流感、癌。 T:你在医院里看见过有的人什么地方不能动? S:脚。 T:他为什么脚不能运? S:
8、没盖好被子。 T:还有吗? S:还有眼睛、眼睛不能动就瞎掉了。 T:嗯,好的,还有吗? S:哑巴,哑巴的嘴巴不能动就不会说话了。 T:哑巴的嘴巴能动吗? S:能。就是没有声音。 T:想想看手什么时候不能动了? S: 第一轮实践后的反思: 在这一轮实践中,教师预设提问有12个。教师当场追问有22个。反应较好的有11个,占35%。反庆相对较差的有23个,占65%。 自我反思:在整个活动中,前两过程的活动气氛相当热烈而愉快,基本上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能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回应。 分析原因: 1. 教师注重了提问时游戏情境、音乐情境他创设,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 2. 提问贴近孩子的感受,孩子不仅能说,而且
9、乐于说、敢于说。而第三、第四个过程的活动气氛就相当沉闷。 分析原因: 3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这个问题的范围太大,使孩子无从回答,只能根据“病”这个字来进行推测。我们应该缩小这个问题的范围,使提问更有针对性。 1.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例如: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 2. 教师随机地追问也显得随意,偏离教学目标。例如:什么东西不会动会死掉? 3. 教师的随机调控和当场设计能力还不够。遇到气氛沉闷时不会当即调整提问。 4. 某些问题的提问时机也不恰当。没有问在当问之时。如:孩子说到胃,教师就提问“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把孩子的思维局限于他们并
10、不熟悉的病理知识方面,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同伴反思:在第三、第四个过程中暴露出教师的提问设计还有相当大的问题。 分析原因: 1、活动缺乏前期准备和积累的过程。 2、提问与孩子认知水平相脱节。 3、教师对目标把握有问题。不注意提问的整合、弹性。教师对中班应掌握的关键知识把握不够。 第二轮实践 对象:B组17名孩子。 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感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起幼儿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活动实录: 实录 一、游戏“木头人” 略。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 略 三、在说说、做做中感受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 T:你的身体有什么地方
11、会动的? 90%的孩子立刻做出反应。当个别孩子的回答不明确。无法针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时。 分析 S:身体会动。 T:对呀,身体是会动的。可身体什么地方会动呀? S:我们跑步的时候它动的。 T:什么地方在动呀? S:脚、手、头。 T:对呀,那做其它事情时,什么地方也会动? 教师的追问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 “那做其它事情时,什么地方也会动?”教师的提问拓展了孩子的思路。 “那如果不能动,会怎么样?”教师提出了这个假设性的提问,引起孩子经验的搜索,进行逆向思T:身体各个地方都会动,动了可以做很多事情。那如果不能动,维。 会怎么样? S:我们不可以做操了,也不能拿东西了。 T:手不能动就不能拿
12、东西了吗?我们来试试看。 怎么样?行不行? S:有的。上一交我奶奶的脚摔断了,不能动了好长时间。 T:你奶奶的脚怎么会摔断的? S:她走路走得太快了,跌了一跤。 T:你奶奶一定很疼吧。奶奶脚摔断了,你帮她做了什么? S:我帮她拿水,开电视机,还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小心点。 T:为什么要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 S:因为走得太快很容易摔跤的。 “我们来试试看。怎么样?行不行?“这个是对假设的验证。 追问中注意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并自然地将活动引发到保护身体这一环节。 T:这样看来走路太快可真会有危险,以后我们也要注意啊。那谁 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S:上次我的脚夹在妈妈的自行车钢丝里把脚夹坏了,很疼的。
13、 T:这好象是前不久才发生的事,大家还记得吗? S:记得。李如雪脚上包着石膏还到幼儿园里来看我们呢。 教师注意通过提问引发所有孩子对同伴以往经历的回忆,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T:那你们知道她的脚怎么会夹到钢丝里去的呢? S:她的脚太靠自行车里面了。 S:她妈妈的自行车骑的太快了。 T:那该怎么办呀? S:坐在自行车上的时候脚尽量放外面一点,还可以在自行车上加两块板,脚就不会伸到钢丝里去了。 T:李如雪,你们后来是怎么办的呀? S:我妈妈去买了两块防护栏,装在自行车上的。 S:我回家告诉妈妈李如雪的事情后,妈妈的自行车也装了两块板,我的脚就不会夹进去了。 T:哦,有的事情虽然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不
14、过我们也要小心,可以先采取一些办法保护自己 实践后教师与同伴的反思: 在这一轮实践中,教师预设提问有7个。教师当场追问有9个。反应较好的有14个,占87%。反应相对较差的有2个,占13%。 在调整后的第二轮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始终积极、愉快地参与。对教师的大部分提问都能很快地回应。 分析原因: 1. 教师的提问数量减少了将近50%。反映出在活动中教师留给孩子的机会多了,提问能引起孩子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了。 2. 提问注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3. 提问体现了整合意识,体现了对旁人、对家人的关心和爱。 但是在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都追着孩子的思维走,使活动局限于手脚
15、这些大活动的部位。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关注细微的活动,比如:牙齿、鼻子、舌头等等。教师应该机智地拓展,培养孩子关注周围事物细微变化的能力。 2. 提问单向,都来源于教师。没有留给孩子质疑的空间。 四、两次实践后的反思: 在进行两轮实践活动后,笔者更加意识到提问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良好的提问指向教育内容,引起孩子的思考、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把握重点,拓展思维,达成教育目标。没有良好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对孩子已有经验的充分了解,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
16、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这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 2.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
17、的问题。 3. 趣味性。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有吸引务,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使活动层层推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 要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学贵于思,学起于问。而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往往只是教师的权利。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
18、,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发展思维能力。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以验在于他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孩子与原有经验之间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孩子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五、关于提问有效性的再思考 1. 提问的对象: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针对性,对不同程度的孩子,所提问题应该有所不同,要因人提问,有的放矢。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2. 提问的节奏:提问的节奏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言语的节奏,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言语与都具的呈现等;二是教师提问与孩
19、子回答之间的节奏,中间应该有一个间隔时间。这段时间应该多长,是恰当掌握提问节奏的技巧。教师在活动中往往太注重“答案“这一结果,而忽视了思考这一过程,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据研究,从孩子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言语组织至少需210秒,依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同;如果请孩子站起来回答,则依个人的性格特征而差异较大,从5秒到30秒不等。因些,教师的提问需考虑到问题的难易,语言表达、孩子的个性等因素,以正确掌握节奏,同时,在掌握提问的节奏上要注意活动的情境,要根据当时活动的情境灵活掌握节奏。 3. 提问时教师的神态、语气、语调。教师在活动中,往往把精力放在设计这一过程上,还没有充分关注提问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等方面对提问的重要性。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能增强孩子解决总是的自信心。如果教师提问时表现出不耐烦、训斥、难的态度,则会使孩子产生惧怕、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