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0934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在翻阅了一些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诸多论著后,王一川,夏日漱石和萨特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摘录一:谈论本质,就是相信事物总存在一种根本的或最终的性质或原因,而正是这种性质或原因规定了事物的面貌和特性。这种西方传统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对中国文论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人们从种种不同角度对文学的本质提出过各自不同的界定。然而在今天看来,本质并不就等于确定无疑的实在,而不过是主体的人为设定而已。也就是说,相信事物存在唯一本质,属于人的思维假设。人家订事物有其本质,就会竭力去寻找。而不同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会从同一对象中发现不同的本质,这就是假设中的唯一本质变

2、得多样了,因而也就不可靠了。反之,如果舍弃本质是思维而用属性的视角去观察,倒可能会发现事物的多种多样的面貌及其变化。 摘录二: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王一川先生在此提出的文学没有本质而应谈

3、其属性的观点我并不认同。研究本体,本质的问题,最早在古希腊哲学中是指研究存在的学问。而文学的存在一方面在于存在的本身,即“文本”,另一方面则主要在其存在的原因,即导致其存在的事物。也即文学的本质。文学作为一门“存在”的学问,在我看来,它仍旧有其成立与发展的最终,最根本的原因。至于之所以会出现不同学者发掘了不同的“本质”这种现象,那只是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理解罢了。他们所发现的本质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本质,也或许某些人谈及了本质,那都无从得知。关于本质,可能也只有文学本身才能知晓。诸学者所言都是自身对这一问题的的理解罢了。 中国的学者在研究文学的本质问题时,往往认为其本质是文学的审美艺术形态,但我认为

4、,审美意识形态固然重要,但那并不足以成其为文学的本质,而只是文学的表现,也是文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文学有其审美艺术形态固然正确,但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说的人并没有深入研究文学,而仅仅是浮于表面。因为审美艺术形态似乎是一个过于泛泛的东西,是一种太过于感性的东西,而涉及文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应该说文学有一定的理论性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所主导。湖南师大的赵炎秋在论文学的形象本质一文中写到“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

5、之中。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研究文学的本质问题,实际上还是应该从文本,即文学作品入手,也就是从前文提到的文学存在的本身这一方面来研究其的产生原因的另一个方面,最终找寻其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点。这不仅仅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学四要素中的最关键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思想,语言等等形式都最终要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王一川先生此文学理论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媒介,语言,形象,体验,修辞和产品等文学的六种属性,其中的语言,形象,体验,修辞四种我是很赞同的。至于媒介和产品我认为那不是文

6、学所固有的本质。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文学,大多依附于书籍,报刊,网络传媒等手段。但是更早的时候,那些神话等文学样式,则往往是口头的传播。他们所用的语言并不仅是日常的用语,往往也是虽极其简单但却是叙述故事的语言。这里似乎就没有媒介的手段了。它只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有的话,那也是语言的本身。 至于谈到文学产品,作者提到又不能避免提及文学的功利性问题。日本学者桑原武夫在文学序说里提到“文学并非只是人类史上某一场合,某一时代的偶然现象,而是经常出现的一种人类的基本欲求。”他指出作家的创作是一种公理与非功利相结合。非功利性中,一方面因为作家创作中体现着与金钱无关的创作目的;另一方面欣赏者“不以从

7、艺术中求得指甲的实际利益为宗旨”。依我看,关于产品,即主要指的功利性,自然不能算作本质问题加以论述。我始终觉得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所占的比重应该更大。古代文学史上提到的诸多诗人,如陶渊明,屈原,都是在政治生活被排挤已经使其丧失了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但他们依然用文学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或对淡雅生活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对自身高洁品质的颂扬,“薜利柏兮蕙绸,荪撓兮蘭旌”。中国当代文坛更是驰骋着无数并非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专职作家,他们自然就更无从谈起功利性了。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文中曾说“散文的本质上来说是功利主义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散文作家说成是利用词汇的人,

8、”,但此观点我并不苟同。词汇依据不同的文体自然有其不同的风格样式,或华美,或朴实,但只是一个传达思想的手段,是第二要素的,也就不应该把散文单列出来讲其功利性,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即便文学该有产品,这产品也不该是与功利有多少瓜葛,而应该是指文学思想,而这一切又都是与形象和体验是分不开的。 赖大仁教授在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一文中就文学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相一致;一定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也是相关联;在文学实践中,根据一定的主体性条件又会导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等三方面得出了文学本体论实际上一方面联系着文学主体论,另一方面联系着文学价值论的观点。但我个人认为,文学的主体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联

9、系者则正是文学的形象与体验。因为形象与体验,才使人学与文学联系到了一起,人们日常生活的形象与体验才会进入文本,被堵住所接受,所熟知。 我的观点:形象与体验是文学的第一本质,语言和修辞是第二本质。 王一川先生再次提出了一个“感性修辞”的概念,“感物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遇,故曰兴。”他提出感兴是一种生存体验。在论述感兴修辞的关联问题时他指出文学写作发端于“兴起”,即“感兴”;文学写作继之以“兴意”的生成;文学写作进入“措辞”阶段即感兴的修辞化阶段;读者阅读同样需要有修辞指引到感兴,即审美上的原创性。这正是形象,体验,语言和修辞的结合才是文学的本质。而形象和体验应该是第一位

10、的,语言和修辞是第二位的。只有现实形象和生存体验而没有锤炼的语言固然也能形成文学作品,发展情感价值丰富的语言便能成就名篇佳作;但若只有美妙的语言,而没有体验与形象,也就无所谓文学了。 摘录三:萨特从其存在主义哲学出发,主张“介入文学”,即作家应当介入社会生活,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是作家介入时机生活的形式,必须同时代密切相连。 摘录四:关于文学内容的定义,作者提出了著名的F+f公式,即“认识的要素F和情绪的要素f之结合”在社会百态的F中,凡是能附随f的,我们都应当采用来做文学内容,不然,则不可不尽将其驱逐到文学王国之外其成分有二:一是简单的感觉要素,二是情绪和精神状态

11、感觉F: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事F:关于人事活动的意识;超自然F:宗教等关于社会问题的抽象概念。 无论是介入文学,感兴还是认识的要素F和情绪的要素f之结合。此三种观点都有其共通之处。综合以上三种观点,便可得知文学的本质即形象和体验在不同文学样式中表现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如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它的本质偏重形象性多一些,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外界意象及诗人主观的情感感受。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里说“形象是具体的,同时也是综合的人生图画,借助虚构而创造出来,并且具有美学的意义。”如李白的在诗歌中对月的描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含光混世贵无名,用孤高比明月”“登舟望明月,空忆谢将军”等等。这里的F无

12、疑主要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意识,即夏日涑石所说的感觉F,也就生成了王一川先生所说的精神的感兴。由此形象性便通过诗仙肆意瑰丽的语言及修辞化为诗作中的意象。现代的诗歌也同样如此,徐志摩的私语里写到“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棵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这里同样的诗人以秋叶,秋水等意向发端感兴,又将这种感兴进入措词的阶段,而读者在阅读时正是通过措辞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向与诗人的情感。固然这首诗中也有诗人的介入,即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并不是主流,因为它没有成为主导。这种介入只是意向的情感介入,它直接促生了诗人的感伤情绪,从而成其佳作。刘若愚在中国人的文学观念里讲到,中国古代文人

13、对文学,有所谓“宇宙原理”也就是“道”。作者与这种道的关系是一种“动力的关系”,“牵涉到有旨意地致力于观想自然到与道之知觉合一的变化过程”而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正是形象性与体验的统一,在诗歌中,这种形象性,即外在形象对作者主观的影响,生成诗歌形象的过程是占第一位的。 而小说方面,尤其是中国的现当代文坛上所流行的现代派写实小说,则无疑主要是体验,是介入占了更大的比例。作家往往是寄予主人公以自己熟知而又复杂的人生经历来展现他对时代,对好坏,美丑的感受,便也就出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一些如为了给某某英雄人物写传记而深处险境的作家例子等等。比如作家贾平凹的秦腔,作家声称要用此著来为故乡竖起一块碑

14、,作家如若没有从小到大对故乡熟知的一些复杂经历,没有这种对生活的介入,又怎会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巨著呢?在此,这种体验与介入成为了主流,而情感的表达则是附属在这种介入的前提之上的,我们是通过这些文字,这些对故乡熟知的种种描写,来深入作家的心路历程的,从而完成了从修辞引向感兴,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价值取向的目的。 至于其它的文本样式,如散文等文体也是经验与形象性的不同比例的结合。若如要细分的话,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似乎也该有其不同的合成比例,在此不作赘述。正如森山启在文学论中所说“艺术不单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和心理,而且还表现着反映在感情和心理上的艺术家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激起社会的政治的实践。”

15、这里也即是提到的体验与形象的交织关系构成文学的问题。 有本质固然派生出无数的丰富多彩的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如同一个由果核和包裹着它的果肉最终组成了一个硕大的果实一样。王一川先生所归纳出的“属性”一词,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个属性在笔者看来并不该算作是文学的本质,它只是可多可少的事物。当然此外还应该有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等元素。正如韦勒克与沃沦在文学理论里写到的“其中每一个术语都只能描述文学作品的的一个方面,或表示语义上的特征;没有单独一个术语本身就能令人满意”我觉得这段话用来描述文学的属性而非文学的本质才是最恰当不过的。 第一次写这么大篇幅的读书笔

16、记,也是第一次威胁这样一篇读书笔记而去阅读大量的相关作品,我想这也许是老师所要取得的结果。我试图从众多不同的学者对于此问题的不同观点中找到其共同之处,所以在某些观点和思想上可能显得多少有些乱。现在让我来为我的理解作一个总结。我觉得文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物,但是这一事物仍然有其本质,所以我反对认为文学没有本质而只有属性的观点,更不能理解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文学本质问题的回避现象。我觉得文学是主要围绕形象与体验这两种本质加之众多属性发展壮大起来的,形象即事物表象和作家在创作作品中的感兴思维;而体验则主要是指人对客观外物的主观能动性,是将文学与人学联系到一起的重要的媒介,这是文学的第一本质。语言与修辞则是文学的第二本质,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语言和修辞表现出来的,而读者也是通过语言和修辞才深入到作家,作品本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