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冀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第一单元 比一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更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一比”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练一练。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2、 1.创设了“比身高”“比铅笔”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学生、老师、铅笔、大象、松鼠、西瓜、西红柿等可供比较的资源。利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身高的比较;铅笔与粉笔的比较;铅笔与铅笔的比较;饼干盒与魔方的比较;大象与松鼠的比较。建立“高”“矮”“长”“短”“大”“小”“轻”与“重”的含义。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生活常识基础上,学习用“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比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这样有序地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高
3、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3.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比较的思维方法。 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将学生已有对事物的比较经验加以提升,用“高矮”“长短”“大小
4、”与“长短”等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发展学生比较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下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去比较,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全面了解学生比一比的基本经验。 在“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
5、比一比”的经验,理解“比一比”的道理。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高矮长短的认识 大小轻重的认识 总计 第一课时 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4页 用“高矮”与“长短”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高矮、长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高矮”与“长短”的含义。 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铅笔、粉笔。 学具准备:铅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座位是按照一定顺序安排的,到底你们是按照什么排列好教室的座位呢? 生1:身高。 生2:个头的高矮。 师:那么我们怎么比较两位同学谁高谁矮呢? 生:让他们站在一起,很明显就能看出谁高谁矮。 师:“比一比”较大的两事物,我们一般可以用“高矮”描述我们比较的结果;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一般用“长短”来描述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怎样比较事物,以及确定
7、高矮与长短的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求新知,用高矮、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用高矮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师:老师今天想和课堂纪律最棒的同学比一比身高? 设计意图: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 师:哪个观察最认真的同学告诉我们,到底谁高谁矮呢?为什么? 生1:老师高。 生2:xxx矮。 生3:同学的头顶都没有超过老师的肩膀,所以老师高,xxx矮。 师:对于上面的比较结果,我们还可以说老师比xxx高,xxx比老师矮,比较是有相对性的。 设计意图:师生比高矮这一活
8、动,既贴近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指出比较具有相对性。 师:同学们彼此之间想不想比一比高矮? 生:想。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互相比高矮,然后汇报交流你们的比较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师: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比身高的队伍中,不过这次我不参与比较,而是让两位同学比高矮,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可以吗? 师:谁可以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来描述比较的结果? 生1:a比b高。 生2:b比a矮。 师:你们都同意刚刚两位同学的描述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a和b刚到前面去的时候,我发现b比a 高。 生2:a
9、站在讲台上,b讲台下,我们不能一眼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可以让他们都站在讲台上,或者都站在讲台下面。 设计意图: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的比较方法。 师:把掌声送给我们刚才观察认真的同学,也感谢他们的建议。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比高矮的方法了,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检测一下。 设计意图:排队的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长短描述物体比较的结果。 师:谁想用你的铅笔和老师的粉笔比一比长短呢?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呢? 生1:铅笔比粉笔长。 生2:粉笔比铅笔短。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的同时,也提高了
10、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棒!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准备的同一根绳子来测量一下粉笔和铅笔,得出比较结果。老师这有两根铅笔,请你们把比较的结果描述一下。 生1:只能看到铅笔的一端,不能比较出哪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 生2:铅笔的一端对齐,我们才能比较两铅笔的长短。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两物体比较长短要一端对齐的方法。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学
11、生先可以直观从图中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用线绳比一比从而得出结论。 同学之间交流测量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2题。 第1幅图,学生观察示意图,两绳子的一端对齐,可以直观得出结论。 第2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达标反馈。 1、在最高的下面画“”。 在短的后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高矮、长短描述比较的结果。谁能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比较事物的高矮和长短需要哪些注意事项? 不要求学
12、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一般比较高矮的事物均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长短的事物的要一端对齐。 2.比较的结果具有相对性,a比b长,我们也可以说b比a矮。 六、布置作业。 1、画一画。 长的画“”,短的画“”。 在最长的画“”。 谁长的最高,在画“”。 2、涂一涂。 把最矮的涂上绿色。 给先到树边的小刺猬涂红色。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的认识 1.老师比xxx高,xxx比老师矮。 2.粉笔比铅笔短,铅笔比粉笔长。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高矮、长短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高矮与长短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
13、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高矮的认识中, 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高矮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不公平的比身高,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才能进行。在长短的认识中,先通过粉笔和铅笔的比一比,知道长短的含义并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通过捏着两根铅笔的一端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使学生加深比较长短要在一端对齐的情况下进行。最后在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
14、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2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7页 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小、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直观的比较大小、体验轻重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15、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魔方、正方体饼干筒、西瓜、苹果、羽毛球。 学具准备:魔方、正方体饼干筒、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汽车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辆汽车,你认识吗?哪个大?哪个小? 生1:这两辆车橙色的是公共汽车,黄色的是小汽车。 生2:公共汽车大,小汽车小。 生3: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 .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数
16、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二、探求新知,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用“大小”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师:现在,大家看老师这儿的两个物品,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比一比,你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生1:一个是魔方,一个是饼干筒。 生2: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大。 师:比较是相对性的,对于魔方和饼干筒这两个物品比较,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小。想一想:这个魔方能放进饼干筒吗? 生1:能。
17、 生2: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 师:老师真习惯你,回答问题真完整!准确清晰地告诉我们: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看来这饼干筒还真是比魔方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示把魔方放进饼干筒中,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另一方面给学生启发思考的物体大小的含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大小的含义,占空间大的物体大,占空间小的物体小。 师:动物园里两只小动物正在激烈的讨论谁比谁大的问题,想不想知道是哪两只小动物,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想想帮帮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吗? 生1:大象和小松鼠在讨论谁大谁小的问题。 生2:我想帮忙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比大象小。 生3:我也认为是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
18、比大象小。因为在动物园里大象的房子要比小松鼠的房子大好多,才能住下大象。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以及挂图,使学生产生比较大小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用“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们!它们谢谢你们这些聪明的同学们帮忙解决一直困扰它们的问题,不过它们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大象和小松鼠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1:大象重,小松鼠轻。 生2:大象大就重,小松鼠小,小松鼠就轻。 生3: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生4:我也同意: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因为小松
19、鼠可以趴在大象背上,只占大象背的一部分,大象也不觉得累;但是如果大象趴在小松鼠的背上,小松鼠的背都不够大象趴,并且会把小松鼠压的喘不上气来。 . 让它们先比一比大小,再比一比轻重,为什么?) 师:谁想汇报你们比较的结果并说一说理由。 生1:面包比饮料大,饮料比面包小。 生2:我们小组把面包和饮料分别拿起来,发现:饮料比面包轻,面包比饮料重。 师:你们小组都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真了不起!现在请所有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拿起你自己的饮料和面包掂一掂,并说一说掂一掂后的感受。 生1:面包虽然看上去比饮料大,可是它很轻。 生2:我同意饮料比面包重,因为拿饮料的这只手压的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掂一
20、掂面包和饮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理解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重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轻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小。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你知道谁重谁轻吗? 生:西瓜比苹果重,苹果比西瓜轻。 师:那羽毛球和苹果比呢,谁重谁轻? 生:苹果比羽毛球重,羽毛球比苹果轻。 师:听了同学们的答案,我很困惑:这个苹果真神奇!一会儿轻,一会儿又重了,难道是一个有魔力的苹果吗? 生1:苹果没有魔力。因为比的物品不一样。 生2:苹果和西瓜比,苹果比西瓜轻;苹果和羽毛球比,苹果比羽毛球重。 师:谢谢你们,我终于明白了。说哪个物品轻或重,要看和谁比。苹果和西瓜比,苹果比西瓜轻;但
21、是苹果和羽毛球比,苹果比羽毛球重。那西瓜、羽毛球和苹果三个物品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呢? 设计意图:借助拿一拿并掂一掂实物,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顺势理解轻重是相对的,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逐步探索出用轻重准确描述物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学生先用大小描述这两个物品,再用轻重描述这两个物品。 同学之间交流比较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 2. 练一练,第4题。 第1幅图。学生观察示意图,用轻重来具体描述物体。集体交流测量结果和用轻重
22、描述两个物体。 第2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两幅图中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1.练一练:第4题。两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件事,在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两道习题由浅入深,对比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达标反馈。 1.物体大小指物体所占的大小,占空间的物体大,占空间的物体小;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一掂,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小。 2.谁大,谁小?大的画“”,小的画“”。 3.在里涂色,最重
23、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大小和轻重描述物体。谁能说说在如何判断物体谁轻谁重以及谁大谁小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物体大小指物体所占的大小,占空间的物体大,占空间的物体小。 2.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一掂,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小。 六、布置作业 1.哪个大,哪个小? 2.重的画“”。 轻的画“”。 3.把涂色。最轻的涂黄色,最重的涂红色。 板书设计 大小轻重的认识 1.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 2.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大。 3.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大小、轻重的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的学习,而是一种体验的活动。本节课,我通过“初步感知-直观比较-操作练习”几个环节的教学,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