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1605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概论复习资料必修课农业概论必修课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 资源泛指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需的全部物质和能量基础。 3. 农业资源即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5. 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6.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

2、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7. 生物资源包括森林、灌丛、草场等所构成的植被、水生生物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 8. 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实践。 9. 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10.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和环境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结构实体。 11. 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12.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建立和发展起

3、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13. 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14. 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15. 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16.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17.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体而言即建设农业现代化、繁荣

4、农村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18. 农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群体。 19. 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各种公益性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 20. 农业公司是指以企业经营方式为主,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或相关农业服务的经济组织。 21. 农业一体化经营是指农业同产前部门与产后部门通过经济上、组织上的结合,或通过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组织体系。 22. 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而制定的具有激励或约束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行动准则。农业政策一贯是党和国家指导和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手段。 23. 农业市场化

5、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24. 农业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主要通过市场,对农业生产和流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进行主动调节的一种*行为。 25. 国民待遇指在贸易协定和条约中,缔约国之间相会保证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26. 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实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27. 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是自

6、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向农业领域渗透、移植和交融的结果。 28. 农业科学体系是由农业基础理论科学、农业技术科学、农业应用科学和农业社会科学构成的农业科学知识系统。 29. 农学(狭义)是研究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30.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门类。 31. 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 32. 技术则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手段和工艺体系,其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和自觉应用。 33. 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7、即生态系统对一切外来作用因素压力产生的反应的调节适应能力。 34. 生态平衡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相对的稳定。 35. 城镇化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36. 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各种公益性农业服务的组织机构。 37.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与比例。 38.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8、社会。 39.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40. 农业科技发展是指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上升和进步过程。 41. 农业资源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42.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43. 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44. 土地资源对人

9、类当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有用的土地 。 45.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 。 46. 广义的水资源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不同形态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47.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淡水(河川、湖泊)和地下淡水的动态径流水量。 48. 草地资源指草地植被的群落类型及其生产力。 49. 水产资源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50. 珍稀生物资源指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珍稀动植物 51. 天敌资源指有利于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益虫、益鸟、蛙、益兽和有益微生物等。 52. 自然资源利用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取任何自然因素,用于生存、生产和生活的一切方式和

10、实践。 53. 自然资源保护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54. 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55. 环境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生物生存有不良影响的现象。 56.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质的总量。 57. 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或者说为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11、。 58. 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59. 生物多样性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60. 洪涝是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它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61. 宜耕期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才适于耕作,这时耕作的阻力小,耕后土壤疏松散碎,有助于非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称为土壤的宜耕期。 62. 4.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将不同作物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顺序循环种植的方式

12、。 63. 5.自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低于5%的作物。 64. 狭义上的农业法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法律规范。 65. 广义上的农业法调整一切涉及农业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除包括狭义上的农业法外,还包括农业科技推广法、农业劳动法、农产品贸易法、农业财政法、农业金融法等等。 66. 政策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其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行动准则。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 二、填空题 1. 导致“温室效应”的三种主要气体是 CO2 、 CH4 、 N2O 。 2.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把全国划分为 10 个一级区和 38 个二级区。 3. 新的

13、农业科技革命产生的科学基础主要是 生物技术 、 信息科学技术 与 材料科学技术 。 4. 从性质上可将农业组织分为 农业公共服务组织 、 农业合作社 和 私人工商业公司 。 5. 某地区欲发展稻-稻-油一年三熟制,则该地区10积温需 4800 以上。 6. 大豆的起源地是 中国 ,烟草的起源地是 美洲 。 7. 我国于XX年启动超级稻研究计划,已于XX年实现亩产 1000 kg的目标。 8. 日本与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显著特点分别是 综合性很强 和 专业性很强 。 9. 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 35%45% 。 10. 按种的数目排队,我国植物种类排世界第三,仅次于 马来西亚 和 巴

14、西 。 11. 从古至今,农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 古代农业 、 近代农业 和 现代农业 。 12. 按照能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以分为 有限资源 和 无限资源 。 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 农民 。 14. 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分。作物学是 一级学科 ,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 二级学科 。 15. 我国10大农区中,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黄淮海区 。 16. 水稻起源于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到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椭圆形丘陵地带。 17. 玉米起源于中美洲。 18. 大豆起源于中国。 19. 狗是最早驯化的动物。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是XX年x

15、月x日通过的。 21. 中国农业科学体系经历了 五个 发展阶段。 22. 亚洲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有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 23. 欧盟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有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 24. 南美洲的主要农业生产大国有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 25. WTO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性原则B、透明度原则C、自由贸易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26.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土地资源 、 土壤资源 、 气候资源 、 水资源 、 生物资源 。 27. 按种的数目排队,我国植物种类排世界第三,仅次于 马来西亚 和 巴西 。 28. 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 东北 、 西南 、东南部丘陵山地

16、 。 29. 按照能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以分为 有限资源 和 无限资源 。 30. 例举我国主要珍稀生物资源 大熊猫 、 东北虎 、 华南虎 、 金丝猴 、 丹顶鹤 、 云豹 、 31. 在2006-XX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到XX年全国耕地确有量 18.05亿亩 ,确保 15.6亿亩 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通过引导开发未利用地形成新增建设用地 1875万亩 以上。 32. 在我国,被称为活化石的植物,如 银杉 、 银杏 、 水杉 、 水松 等 33. 我国森林覆盖率“十一五”为 20.36% ,“十二五”目标是 21.66% 。 34. XX年统计中国国家级自然

17、保护区为 335 个 。 35. XX年开始中国生态农业省的建设,第一个生态农业省建设试点为 海南省 。 36. 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阶级性。正误性。 时效性。表述性。它由有权机关用语言和文字等表达手段进行表述。 37. 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包括财政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军事政策、劳动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对外政策即外交政策。 38.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39. 法是明确、具体的规范,是政策的定型化,比政策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40. 省级人民*的土地审批权限包括:征收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土地。即:低于35公顷面积的耕地

18、;低于70公顷面积的其他土地。 41. 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农”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里的“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三、简答题 1. 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答: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农村是重要的工业产品的市场;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农业为社会提供适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2. 简述造成农业生产波动性的原因。 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农业生物因素突变、农业环境因素突变、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失误、

19、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 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3. 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试举例说明。 答:有利之处 增加绿色覆盖,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例稻田水面蒸发和叶面蒸腾吸收带走大量的热能,使周围气温下降,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 更新空气,消除尘土飞扬。稻田作用最明显。 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消解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 不利之处 过度开荒和放牧,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导致洪水泛滥;“三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 化肥过量施用,污染地下水,使地表水富营养化; 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污染环境,影响人类生存; 农业废

20、弃物污染环境,如白色污染等;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表局部沉陷,沿海城市海水倒灌,地下水污染,出现树木死亡现象。 4. 简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 5. 简述农业区划的原则。 1、要有明确的市场经济观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来安排作物品种或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 2、必须树立鲜明的生产观点,坚持为加速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3、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完整地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性,针

21、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4、要有长期的观点,作分阶段的安排,并保持连续性。 6. 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日益扩展、耕地资源锐减。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均有林面积低,造林护林任务艰巨、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森林火灾、病虫害严重。 农业用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水质污染加剧。 7. 简述农业环境的特点。 范围广:除了人迹罕至的远海、荒漠、冻原及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 不稳定性:主要是人类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为了追求高

22、产与效益而单一种植和养殖少数理想的生物品种,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单调,缺乏对抗环境条件变化的强大“缓冲力”;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产,人们向农业生态系统给予大量投入,使农业环境成了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出的开放系统,不稳定性大增。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渐进性的,一旦觉察到就表明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了,想恢复和改善就困难了。 8. 简述农业环境的保护利用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表现在农业环境系统是由诸多环境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内部各要素相对独立,又有稳定的联系,形成有序的结构,有机的整体。 生态平衡原则:农业环

23、境即是农业生态系统,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持续发展原则:人类从以往的过失中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简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答: 脆弱性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相当脆弱,主要表现在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还是第一产业;其次表现在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 基础性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农村产业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 产业关联性由于农村产业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因而农村产业中某一或某几个产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内在规律农村产业结构受到双重规律的支配。 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

24、着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10. 简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订方针,采取调整措施。 循序渐进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要搞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分阶段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要从长远目标入手,以服务现在、着眼未来为宗旨,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环境规划结合起来,寻求长远综合效益的持续提高。 以市场为导向,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和

25、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质量效益原则: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因此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必须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 11. 为什么说当前形势下,我国还须加强农业立法工作? 其一,只有依法兴农,依法建农,依法护农,才是农业兴旺发达的长久、根本之计。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我国农村改革正在深化,农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农业与其它部门的联系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政策往往难以协调,必须依靠法律。国家必须运用政策和法律两种手段来管理农业经济活动。 其三,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必须在WTO框架协议下加强农业立法工作,维护我国农民利益,

26、保证农业健康未定发展。 12. 简述农业起源的意义。 答:1. 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2. 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3. 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4.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 13.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农业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经营所发挥的作用持续增大,农业经济活动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加大和加深的演变过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经济运行也是主要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即农业经济市场化。 农业市场化的特征:农业主体的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生产方式从分散、多样化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14. WTO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最惠国待遇原则: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实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指在贸易协定和条约中,缔约国之间相会保证给予另一方的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世贸组织成员间互惠互利进行贸易的原则 : 主要适用于关税减让; 市场准入原则:市场准入是关于别国产品

28、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的规定,以及多大程度上允许别国产品和服务的进入; 促进公平竞争与贸易:WTO是多边贸易体制,一直致力于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促进公平、公正和自由的国际竞争; 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WTO高度重视发展问题,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的灵活性和特殊需要;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当*实施有关过境货物的法律和规章时,必须迅速予以公布,使更多的个人和公司尽可能的了解贸易的条件。 15. 简述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答:农业科技发展是指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的上升和进步过程。总的来看,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的推动

29、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表现在4个方面 1. 生活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生活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人口的增长、生活资料的短缺激发了人类的智慧,导致了原始农业的诞生;同样,也是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不断扩大的生活资料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是农业科技发展最基础、最主要的动力。 2. 社会生产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生产包括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而很多工业是以农产品为生产原料的,因此,无论是工业生产的需求还是农业生产的需求都对农业科技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生态环境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

30、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农业是人类与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生产部门,也是首先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部门。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发展 4. 社会文化需求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是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对乡村恬静、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正是为了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一系列既有利于陶冶人们的性情,又有利于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自然、珍爱环境的新型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16. 简述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 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

31、面 一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了明显优势。为顺应世界潮流,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我国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二是为了满足我国新阶段农业对科技的需求。我国新阶段农业对农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4个方面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

32、革命。 三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17. 简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答: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1. 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2. 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3. 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4. 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保障;5. 是扩大内需的市场基础;6. 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源泉;7. 是新农村和谐稳定的经济基础。 18. 什么是农业基础学科? 答:农业基础学科是指农业基础科学中的分支学科,为发展农

33、业技术提供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是发展农业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包括农业数学、农业物理、农业生物化学、农业植物学和微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与农业气象学等。 19.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关税壁垒和对内统一的农产品价格体系。通过门槛价格、最低价格和干预价格等措施对共同体农产品市场价格实行统一管理,保护生产者利益。 20. 如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贸易战略? 一是敏感性产品,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敏感性农产品依次为大豆、油菜籽、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任何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动都会影响主产国的生产者收入和市场格局,对这类农产品应当重点支持,适度保

34、护 二是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果类、加工食品等,对这些农产品,只要国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就有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农产品或农业产业,应下决心予以调整,以优化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 21.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征 提纲:1.绝对数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 2. 类型复杂多样 3. 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4. 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22. 简述自然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提纲:1.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负荷力 23. 24. 25. 26. 27. 4.生态经济原则 简述农业环境的特点 范围广:除了人迹罕至的

35、远海、荒漠、冻原及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 不稳定性:主要是人类的原因造成的。人们为了追求高产与效益而单一种植和养殖少数理想的生物品种,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单调,缺乏对抗环境条件变化的强大“缓冲力”;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产,人们向农业生态系统给予大量投入,使农业环境成了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出的开放系统,不稳定性大增。 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渐进性的,一旦觉察到就表明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了,想恢复和改善就困难了。 简述农业环境的保护利用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表现在农业环境系统是由诸多环境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6、。系统内部各要素相对独立,又有稳定的联系,形成有序的结构,有机的整体。 生态平衡原则:农业环境即是农业生态系统,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持续发展原则:人类从以往的过失中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简述湖南省洪灾成因 1.地理:湖南的地势是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向北倾斜。全省有丘岗山地80%,平原只有13%,而水面不到7%,这种集雨面大而盛水面小的地貌组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 2.气候:湖南位于亚热带中低纬度位置,处于西伯利亚寒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交锋地带,降雨多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夏两季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以上。 3.人为因素: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造成湖、河泥沙淤积,湖面抬

37、高,蓄水面积降低,如洞庭湖湖面由昔日的6 270 km2缩小到目前的2 691 km2,调蓄能力由293亿m3衰减为174亿m3,调蓄能力降低,加剧了水患。 4.抗灾设施:目前全省已建水库总库容只有294亿m3,占年径流总量l 623亿m3的18%,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60%的水平比较相差甚远,防洪和蓄水的能力都很低。近二十年来,水利设施建设速度减慢,山塘河坝数量减少,且相当一部分存在隐患。 合理轮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能调剂并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用养结合; (2)有利于防除田间杂草和减少病虫害; (3)减轻或消除根系分泌物的不良作用; (4)调节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4.何谓生物(工程

38、)技术?它包括哪些方面的技术体系。 生物技术是指把生物或生物的某一结构组分应用于生产,按预定目标加以调控,获得所期的产品的工程。(也即是达到特殊目的的生物过程的控制性工程)它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发酵工程四大方面。 简述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 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成为大部分地区的限制性因素 雨热基本同期,夏季光、热、水共济 热量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 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 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 28. 根据生态学原理与生态学规律,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农业要适应生态环境; (2)农业生产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3)农

39、业要按“食物链”及其量比关系安排生产; (4)农业生产要维持生态平衡; (5)农业生产要增殖自然资源。 29. 何谓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与微量营养元素各有哪些? 答:对所有作物生长发育都是必需的,缺少某种元素就不能完成其生命过程,并出现相应的缺素症,只有施加此种元素时症状便会减轻或消失,其他元素不能替代这种元素的作用。这种元素称为作物必需营养元素。 大量营养元素:C、H、O、N、P、K、Ca、Mg、S 微量营养元素:Fe、B、Mn、Cu、Zn、Mo、Cl 30. 你所在专业属于什么学科?请简述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 论述题 1.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答案要

40、点:粮食安全即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粮食赖以生长的土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影响了粮食生产;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

41、量减少; 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结构调整以利益为导向,盲目调减粮食作物; 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首先,确保耕地资源的战略地位;第二,继续提高单产;第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集约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技贡献率;第四,尽快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法及相关法律;第五,建立区域平衡与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第六,加强粮食主产区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七,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第八,建立粮食生产与安全供求预警体系;第九,放开粮食市场,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整体来看,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政策扶持是基本前提,科技进步是根本

42、出路,健全市场是重要保证。 2. 试述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 答案要点: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性扶持和保护力度;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 加强农业科研、发展农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加快农技推广; 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允许土地合理流转;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3. 农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答案要点:1农民有生产承包经营权 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的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可以由个人或集体承包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承

43、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2财产所有权 国家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3抵制不合理摊派费用及劳务权 农民有权依法抵制不合理的负担。 4参与决策与管理权 农民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是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和支配者。 4. 试述市场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要点:市场化带动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目的,农业政策向着农业经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的农业资料生产逐渐国际化,市场化,科技化等,逐渐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资企业; 市场化导致农业生产方式更趋于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市场化

44、的一种需求,人工劳作现在逐渐被机械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所取代; 市场化导致农业生产目的更趋于市场化,遵循市场化的游戏规则,以需求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有目的性的种植逐渐明显,所以市场化会决定农民该种什么,种多少。 市场化对国家的农业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市场和政策是国家调控一个行业的两只手,同时两只手也要相互促进能够抓在一起,世界农业市场化也要求着中国农业能够在政策的调控在根据国情做出调整,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和农业输出,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农业,具有我国的农业特色,与世界接轨,连续XX年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正是由市场化和我国

45、的国情结合起来向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5. 论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简要提纲: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污染等日益扩展、耕地资源锐减。 2.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均有林面积低,造林护林任务艰巨、森林资源浪费严重、森林火灾、病虫害严重。 3.农业用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严重、地下水开采过量,水质污染加剧。 6. 试述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关系。 简要提纲:1.生态环境与农产品数量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光能利用率 2. 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

46、浓集 环境污染与农产品质量 3.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 4.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生态环境与洪灾 生态环境与旱灾 生态环境与病虫鼠害 7. 根据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谈谈在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要点: 农业生产基本生活因素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 (1)各个生活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同等重要,不能相互代替的; (2)各个生活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因素的不足就会限制其他因素的作用; (3)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间的作用可以产生“补偿效应”。 为此,农业生产上要注意: (1)对各生活因素同等重视采取相应的合理技术措施; (2)必须抓住限制因素这一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来改善生产条件才能明显提高产量; (3)采取某一技术方案或措施时,要考虑生活因素的综合作用与补偿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