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研究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临沂方城中学 邵长全 徐兴彩 郭贞祥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势必败坏校纪校风,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当他们踏入社会,势必危害到社会。因此纠正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首当其冲。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对于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对于农村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应从转变学生
2、的思想认识开始。 学生的品德习惯是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逐渐产生、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在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时,首先要分清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按行为意识性、目的性的程度说,可以划分为无意行为与有意行为两种。前者是没有什么目的的行为,即它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后者是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行为,即它是在人们意识很清醒的状态下完成的。但它们都有意识的支配,只不过前者是在潜意识的幕后操纵下而已。因此矫正不良品德应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本着化有意为无意,化无意于无形的原则。其次,由于学生转变非一日之功,不良行为习惯很容易反复,因此教师要做到有爱心、有诚心、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有恒心。
3、 2、建立班级和学生的量化管理机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是复杂的、系统的、又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里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内容分化、细化和实化。譬如把学生的良好习惯分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然后再把这三方面再细化,如学习习惯方面,我们又把它分为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习1 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及课外阅读习惯、合作习惯等,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订出不同的习惯培养目标。在把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构成细化、分化、目标化后,再对每个同学进行习惯养成的量化考核,每周进行统计反馈、公布上墙,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表现进行扣分,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表现进
4、行加分奖励,这样使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不因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注意力的转移而转变。在此基础上,学校对班级的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进行考核,把它作为班级创建优良班集体的主要内容。这样层层落实、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良好的教育网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治做好多方面教育力量的保证。 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行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矫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教育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习惯培养的经常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
5、的习惯养成,我们还应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农村初中学生涉入一些不健康书摊,受不健康书刊的侵害,应经常性地与公安、工商、文化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不断地整顿学校周围的环境。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这一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除此之外,还要取得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治,容易反复,为使学生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应主动和学生家庭建立联系,教育家长,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子女习惯的养成。及时沟通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及时教育,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也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促使学生很
6、快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2 4、树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的认识,把养成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抓具体、抓经常、勤督促。 学校应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去抓。各学科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设计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并贯穿在课堂内外,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生习惯的养成和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所有期待的习惯难于一举实现的,就采取不断时接近法。如学生的写字习惯一下子很难达到彻底的改变,那只能先从字迹端正、清楚开始,逐步地要求其美观、成体。 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常抓不懈,不要因某些特殊的事情而影响习惯的继续。如早锻炼习惯、不能因下雨、考试等而
7、放松要求,其它如打扫卫生,认真作业等都是如此,否则将功亏一篑。在习惯问题上还应抓实、抓具体,学校要精心规划、具体部署、分步训练、逐条评查,不经过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形成习惯,那是空话。 对于学生的各方面习惯的表现应经常督促、评查,及时地批评或表扬。离开评查、监督,那么再好的计划都将落实,而评查监督的结果对反馈给学生、家长和老师、督促的人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公布上墙,这是提高效率的可行之举。 对于不同年级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习惯要求上可提出不同的目标,七年级可着重考虑如何矫治以前的不良习惯,培养适应新学校、新年级、新学科的良好习惯;八年级可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能
8、力的一些习惯,如交友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九年级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习惯,如:复习习惯、与异性交往的良好习惯、自主选择决策的习惯等。 5、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熏陶作用和学校主题活动的感染力量,促使学生把良好的思想认识内化为行为习惯。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 3 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学校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创设情境宣传规范,让学生理解规范、接受规范,避免抵触情绪。如召开主题班会,中学生一日常规
9、知识竞赛等。举办活动有针对性,讲究实际效果。如举办“雷锋在我心中”征文、“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我为学校添光彩”、植树护绿等系列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从而从思想上改变,并且在活动中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是行为习惯。 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如我们利用校园之声广播,校园橱窗展览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年,我们在全校评选县、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等,不只是注重学生、班级体的学习成绩,而是全面衡量一个同学一个班级,是否具备优秀的资格。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榜样,有努力方向,同时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让学校、家庭、社会一起行动起来: 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 还孩子一方葱绿的田野, 还孩子一颗健康的心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