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2632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校本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校本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校本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校本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校本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校本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校本课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校本课程初中校本课程教学的尝试和思考 潢川张集中学赵学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教学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鉴于我校学生和教师都少了些应对中考的紧张和急功近利,为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条件,也能够让新课程改革这场及时雨来得更加滋润。 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掀起了一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的确,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刻上,还是在语言文字的魅

2、力上,都始终散发着幽香,让人心景仰之。 因此,我校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将视点投射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上。在综合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初中三年分阶段为学生开设“千家诗”“论语”“先秦诸子散文”“古典小说”等专题内容的学习,实现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不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文学、文化感情的目标。 初二年级阶段的校本课程内容是对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学习,每周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同时将论语的学习纳入阶段考试和校内中考的考试范围之内,论语教学已成为相对完整独立又与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紧密联系的体系。 一、论

3、语教学的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展学生文化视野,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论语是儒家论著中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源头之一,而且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了解儒家文化,必须从论语开始。 2、论语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辨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正确文化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的丰富,价值体系的多元,学生对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出现多元甚至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成为论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帮助学生提升人生修养。 儒家思想中

4、的关于积极进取、重视自我修养提升等内容较之其他派别的思想更有积极意义,更适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如论语中谈论的人伦关系,诸如孝敬,诚信等的问题,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个性成长均有所启发。 4、论语也是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辅助材料,不断加强学生文言基础积累。 文言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学习积累的重要内容,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文言篇目对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毕竟有限,因此,对于论语中出现的,同时又是初中比较典型的中学要求掌握的字词,对学生会提出掌握的要求,从而达到对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的巩固的目的。 二、论语教学方式的尝试 校本课程教学,虽然有课程标准的总体思想指导,也有兄弟

5、学校成功经验的部分借鉴,但总体来讲,校本课程教学更多的则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由于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各学校之间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没有更多完善成熟的经验,特别是选用传统典籍论语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一年的论语教学中,对于论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许多尝试,以期更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读书百变,其意自现”古老而有效的“诵读”法 在论语教学中,倡导并坚持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因此对学生的诵读提出较高要求,对于规定的篇章,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通过自查、同学互查、检测等各种方式巩固诵读成果。

6、 对于诵读的重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初中是一个人吸纳知识的黄金时间,特别是是记忆的黄金阶段,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人真正离开学校的学习环境,记忆最深刻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古诗文的记忆,是在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因此初中阶段,学生多背诵文化经典,对其一生成长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诵读”,是学生培养对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字语感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之后,对古代语言文字已经有了最为粗浅的感性认识,中学阶段,学生将接触大量古代作品,而语感是学习中较为重要的能力,语感的培养,诵读已经成为被实践检验的不刊之论。 第三,重视“诵读”,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

7、标准对于语文学习中“加强诵读”的要求和精神。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而且从近年高考考试标准中也能体现这一要求,对学生的背诵要求有了新的提高。 2、口耳相授解惑答疑,帮助学生解读 我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不断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论语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并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但是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典籍,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得到不断阐释,内涵和外延都已经非常丰富,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因材料的纷繁复杂而难以取舍甚至茫然无措的情况,因此有些对于论语中因当时社会状况、文化背景、谈论时的语境等原因而造成理解和判断出现分析的时候,教师需要主动介

8、入,让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够有相对明确的理解。 下面就以教学中曾出现过的教师介入解读的几类问题进行说明: 第一类:在后人对于论语的阐释过程中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的点拨,不是对某种理解和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当然也可以教师本身的理解倾向,因为这样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对不同理解产生的原因对学生交代清楚,帮助学生对这些“模糊”的问题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 第二类:需要加入大量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材料才能辅助理解的问题。论语距今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现在的社会规则去理解、评判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和事件,加

9、上初二学生尚未形成较为明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难免会出现“惶惑不解”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使学生能够历史地,客观地进行评价。 第三类:论语中多次出现确有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有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解释的问题,如在论语中出现较多的“孝”“仁”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专题”式的讲解对一个问题形成全方位的理解。 3、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 长时间的诵读,教师讲授,对于尚未形成学习自主和自觉的初二学生来讲,难免会产生倦怠,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论语教学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几种尝试与方家探讨: “学生承包责任制”,就是通过分配

10、或认领的方式,负责一条或几条的查找资料、个性解读、问题质疑、班级展示等环节,使每个同学能够在班级之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尝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更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师生相互质问法”。这类尝试更适合用于类型问题和理解分歧较大的问题。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学生教师间的思想碰撞都能在“问与答”“问与反问”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新锐的理解和认识。 4、唇枪舌战碰撞思想关于“论语”的辩论会 鉴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原因,阶级局限性的原因,论语中存在许多对于现在的学生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篇章,不同的学生由于认识角度、理解深度上的差异,往往会形成针锋相对的观点,这类问题最适宜作为论辩

11、的题目。 如“知和而合,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思无邪”“功乎异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等问题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碰撞相对厉害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灵敏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锻炼和提高。 5、声情并茂用媒体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 论语的思想的深邃的,但同时不得不承认,论语的文字对于初二学生来讲也是枯燥的,因此将枯燥、生涩的文字化为有形象生动、带有娱乐性的材料,实现寓教于乐,对于提升论语教学效果无疑是有较大帮助的,因此在论语教学中对于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必不可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蔡志忠的孔子说漫画和动画视频,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都是

12、较好的影音视频材料。 6、“孔子文化节”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质量 “在活动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在论语教学中,在活动的组织策划上动足脑筋,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将大型的学科活动与论语的教学结合起来能够不断营造浓厚的论语学习氛围,达到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和收获。因此我们尝试过与论语相关的多种多样的学科活动,诸如结合学校“孔子文化节”开展“论语诵读比赛”“论语表演比赛”等活动;也曾经举办过“我认识的论语”读书报告活动,均在学生中形成过一股有一股“学论语,读论语”的热潮。 三、论语教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 每周一课时的论语教学,能有

13、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语言的语感,对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有较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感情,增强对中国文化源头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授论语的过程中,同样是一个不断进步、提升和成长的过程。 首先,论语同样是帮助教师提升人生感悟的优秀教材。论语凝聚了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期间对于人生修养磨练与提升的警句,总是有着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提醒我们学会反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刻鞭策着我们提升人生的境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穿越两千多

14、年时空的教育原则,对我们现在的老师却也同样有着恒久的教育启发 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是对于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和再度解读。论语是中学常规教学之外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自身对于论语的认识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和个性解读。这本身就是教师自身对于经典的不断学习,不断进行自我阐释的过程。 第三,论语教学,为教师实现个性教育理念的广阔舞台。校本课程教学,较之常规的课程教学少了些局限和束缚,具有更为广阔而灵活的个性空间,无论是在教学手段的尝试还是教学策略的实施上,更有助于教师进行全新的,更具个性的选择。教师个人的教育理想更能够在这块沃土上绽放灵性之花。 论语教学的种种尝试,尚属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阶段,其中必有诸多不成熟的,尚待不断改进的地方,但是相信只要紧紧把住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脉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修养最为心中恒久的目标,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论语教学定会让学生收获许多,让教师收获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