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2717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动物的种类 1、 大约有150万种 2、 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

2、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 鱼类的形态特点: a) 体形:呈梭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 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 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 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 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

3、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 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

4、、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其他水生动物 1、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 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5、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 4、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

6、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与水域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 比较干燥 2、 昼夜温差大 3、 缺少水中的浮力 4、 有气态的氧 5、 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二、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1、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 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 3、 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4、 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三、环节动物: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节构成。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生活环境: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形态结构:由环

7、节构成鞋 蚯蚓 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环带:近环带端为头,生殖的作用 运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协助运动 五、作业 1、蜈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与其陆地相适应有什么意义 A、便于运动 B、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C、可以更快逃避敌害 D、以上都不对 2、蚯蚓在干燥的环境里不久会死亡,这是因为 A、循环系统受损 B、神经系统受损 C、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D、无法呼吸,窒息死亡 3、下列不是环节动物的是 A、沙蚕 B、蚯蚓 C、蛔虫 D、水蛭 六、教学反思 5-1-3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哺乳动物 约有4000多种,除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 外表:体表被

8、毛,有保温作用 呼吸:用肺呼吸 循环:心脏四腔,两条循环路线 兔 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消化道上盲肠发达,这与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体温:恒定 膈: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 二、恒温动物:哺乳类和鸟类 三、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陆地生活的动物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 四、作业 1、具有“友好使者”称号的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哺乳动物是 A、麋鹿 B、大熊猫 C、白鳍豚 D、金丝猴 2、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是 A、肺 B、心脏 C、膈 D、胃 3、下列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中,不发球哺乳动物的是 A、在熊猫 B、金丝猴 C、白鳍豚 D、扬子鳄 五、教学反思

9、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4、 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5-1-4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空中飞行的动物有:鸟类、昆虫和蝙蝠 二、鸟类 1、 种类:9000多种 2、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体形:流线型,

10、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体表:被覆羽毛,正羽、绒羽、毛羽。 前肢:变成翼,用于飞行 骨:胸骨有龙骨突,骨薄而轻,长骨中空,利于飞行 肌肉:胸肌发达,飞行的能量和动力来源 鸟 呼吸系统:有独特的囊辅助呼吸,进行“双重呼吸” 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 体温:高而恒定 直肠:很短,有利于飞行时迅速排便,减轻飞行重量 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 3、 鸟类:体表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五、作业 1、鸟类飞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鸟类呼吸时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 A、皮肤和肺 B、气囊 C、肺 D、气囊和肺 2、家鸽适应飞翔,其骨骼特征 A、

11、长而厚 B、短而轻 C、长而硬 D、薄而轻,长骨中空 3、鸟类每呼吸一次,肺里进行气体交换的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4、家鸽的直肠很短,粪便保留时间短,其意义是 A、减轻体重 B、消化效率高 C、磨碎食物 D、吸收效率高 六、教学反思 5-1-2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昆虫 1、 种类:100万种 2、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3、 昆虫的主要特征 运动器官:足和翅 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二、节肢动物 1、 概念: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昆虫:如蝗虫、蝴蝶、蝇等 2、 节肢动物 蛛

12、形:如蜘蛛、螨虫、蝎子等 甲壳:如吓、蟹、水蚤等 多足:如蜈蚣等 三、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营水陆肉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四、作业 1、下列动物种类最多的是 A、昆虫 B、鱼类 C、鸟类 D、哺乳类 2、蝉蜕是蝉的 A、受精卵 B、皮肤 C、外骨骼 D、卵细胞 3、蝗虫的外对 蝗虫的陆地生活的作业是 A、抵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有利于捕食 D、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蜘蛛 B、蜈蚣 C、蜜蜂 D、蝎子 五、教学反思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

13、一定的结构 2、理解关节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3、了解肌肉的结构及其特性 4、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骨、关节、肌肉之间的关系 2、理解在运动中肌肉之间的协作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1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骨 关节头 关节面 骨骼 关节窝 运动系统 关节软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的组成 关节 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内表面能分 动物的运动 泌滑液,减少摩擦 关节腔:内有滑液,减少摩擦 结构特点:灵活性和牢固性 骨骼肌:由肌腹和肌键组成

14、,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六、作业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组成 A、骨和骨骼肌 B、骨骼、关节和骨骼肌 C、骨骼和骨骼肌 D、关节和骨 2、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关节腔中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其病变部位是 A、关节面 B、关节软骨 C、关节囊 D、关节腔 3、当手指尖无意触到高温物体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D、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4、使肱三头肌附着在不同骨上的结构是 A、肌腱 B、肌腹 C、神经 D、血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

15、为 一、教学目标 1、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

16、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性 进化趋势 课本例子 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学习行为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复杂的环境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

17、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 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三、教学难点 1、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 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3

18、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营业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蚂蚁、蜜蜂等。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 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 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2、形式: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六、作业 1.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 A.舞蹈 B.气味 C.声音 D.表情 2.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3.动物的社会行为

19、的特征不包括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七、教学反思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概念; 2.能说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等形式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

20、作用。 2、通过分析实例,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学会用辨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5-3-1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方法: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五、作业 1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

21、网子罩起来,过一端时间之后,与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相比 A. 加罩网的实验区小草生长旺盛 B. 未加网罩的天然草场虫害严重 C. 加网罩的实验区草场虫害严重 D. 生长一样良好 2 、环保学家和生物学家提倡保护要保护农田蜘蛛,因为农田蜘蛛可以 A. 吃掉农田中的害虫 B. 防治农田中的杂草 C. 给农作物传粉 D. 给农作物施肥 3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热带雨林 B .海洋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陆地生态系统 4 、在一个由草 田鼠 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鼠的数量就会 A、缓慢上升 B、仍然保持相对稳定 C、无限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

22、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几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面分析和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组织调查、查阅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效果。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5-3-2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关系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动物是人类动物

23、性食物的来源 2、动物可供观赏娱乐 3、可以作为药材原料 4、一些动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5、皮、毛等有重要利用价值 6、模仿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制造仪器设备 7、有的动物会传播疾病、危害庄稼 二、生物反应器 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乳房生物反应器 三、仿生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如:1、电鱼与伏特电池;2、蝙蝠超声定位与雷达;3、起重机的挂钩超源于动物爪子;4、蛙眼与电子蛙眼;5、屋顶的瓦楞与动物鳞甲;6、船桨与鱼鳍;7、锯子仿螳螂臂、锯齿草。课本的例子。 五、作业 1 、哪项不是仿生学的成果 A .荧光灯 B .雷达 C .电

24、话 D .电子蛙眼 2 、科学家利用动物作生物反应器,那么乳房生物反应器改造动物的 A .乳房 B .心脏 C .肝脏 D .遗传基因 六、教学反思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

25、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菌落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二、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区别 1、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2、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呈现红、褐、绿、黑等到不同颜色。 三、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2、对培养基进行高温

26、灭菌冷却 3、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 4、培养皿入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四、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 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 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

27、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三、课时安排:1课时 5-4-2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细菌 2、“微生物之父”巴斯德 1)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2)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 3)提出了保存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有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个体十分微小 2、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 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细胞核和叶绿体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四、营养方式:一般

28、为异养 四、作业 1、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胞。芽胞是细菌的一种 A、休眠体 B、生殖细胞 C、器官 D、分泌物 2、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 A、球菌 B、杆菌 C、螺旋菌 D、芽胞 3、一般来说,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A、分裂生殖、自养 B、分裂生殖、异养 C、出芽生殖、异养 D、孢子生殖、异养 五、教学反思 第三节 真菌 一、教学目标 1、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 描述真菌和主要特征 2、 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三、

29、教学难点 描述真菌和主要特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4-3 真菌 一、真菌的特征 1、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菌丝构成 2、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 4、用孢子繁殖后代 5、也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 6、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 二、蘑菇 1、形态:由菌丝集合而成 2、营养方式:异养 3、生殖:孢子生殖 4、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 三、酵母菌 1、形态:卵圆形,无色 2、营养方式:异养 3、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液泡,无叶绿体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

30、殖 四、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细胞核 生殖方式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细菌 无 分裂生殖 真菌 有 孢子生殖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5.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三、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

31、过程 5-5-1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链球菌,各种癣,等 3、与动植物共生如:地衣,根瘤等 六、作业 1、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洒味,这主要是由什么菌引起的 A、霉菌 B、蘑菇 C、酵母菌 D、甲烷杆菌 2、引起人感染臂癣、甲癣、足癣的生物是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推理总结发酵作用的实质; 2、 尝试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食品,举例说出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其他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 说

32、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4、 举例说明人类对其他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 2、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 3、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发酵作用的实质、举例说明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5-2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发酵: 1、真菌: 葡萄糖 酒精 + 二氧化碳 酒 2、细胞: 葡萄糖 乳酸 酸奶、泡菜 3、制醋用醋酸菌,制酱要用多种霉菌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把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繁殖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

33、防治 1、抗生素:三分之二是放线菌产生。“弗莱明”发现的。 四、细菌、真菌与环境保护 六、作业 1、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尸体不会永远保留的原因是 A、尸体自然分解 B、被人埋藏 C、被其他动物吃掉 D、被腐生细菌分解 2、在“观察发酵现象”不实验中,使挤瘪的气球胀大的气体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3、下面可用来净化污水的是 A、青霉 B、产生链霉素的链霉菌 C、酵母菌 D、某些杆菌和烷菌 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

34、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2难点是学生对于分类知识,要建立感性的认识和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准是很难的。应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6-1-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1、跟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分类,其中花、果实和种子是重要的分类依据

35、 2、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动物分类 分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哺乳动物 四、细菌和真菌 五、作业 1、植物类群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是: 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B、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藻类植物 C、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 D、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2、某同学将六种生物依据某一标准进行分类,其中蜗牛、珊瑚、蜜蜂为一类,蝮蛇、鲤鱼、 麻雀为一类,请问他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A、有无脊椎 B、体温是否恒定 C、受精方式 D、生殖方式 3、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36、是: A、根、茎、叶 B、根、茎、叶和果实 C、花、果实和种子 D、叶、果实和种子 4、通常不同的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上: A、生活环境 B、运动方式 C、形态结构等特征 D、基因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从种到界各分类等级的名称。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 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划分分类等级的意义。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5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6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分类的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

37、点。 2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6-1-2 从种到界 一、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 1、界、门、纲、目、科、属、种 2、基本单位:种 3、分类单位越大,所含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远 4、分类依据是跟据生物的相似程度 5、林奈:双名法,属名 + 种加词 五、作业 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界 B、纲 C、科 D、种 2、物种指的是 A、一个生物 B、一群生物 C、数量很多的生物 D、一种生物 3、从生物分类上的位置,可以了解生物间的 A、生存环境 B、亲缘关系 C、外部形态 D、生活习性 4、下列各项

38、不属于被子植物分类主要依据是 A、叶 B、花 C、果实 D、种子 六、教学反思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3.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说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3.学习分析资料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6-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9、二、1、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是种类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六、作业 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2.造成野生动物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同种生物的斗争 B.天敌过多 C.外来物种入侵 D.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 3. 我国占世界首位的生物资源是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 蕨类植物 4. 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植物杂交培育优良新品种是利用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 生物的变异性 D. 生物的选择性 七、教学反思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6-3-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1、濒临灭绝 2、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