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2821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必考题答案第六单元语文试卷 练习卷 姓名:_ 成绩:_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黔( qin ) 慭( yn ) 以为且 (sh)_ 噬_己 德_馨_ 案牍_ 周敦_颐_ 惊觉曳屋 润如酥( s ) 提携( xi ) 二、默写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_天街小雨润如酥_,草色遥看近却无。 _黑云压城城欲摧_,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_寒上燕脂凝夜紫_。夕阳西下,_断肠人在天涯_。 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谈笑有鸿儒 _,_往来无白丁_。 饮酒中描写田园环境、抒发隐居之情的诗句是_采菊东篱下_,_悠然见

2、南山_。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乡书何处达_?_归雁洛阳边_。 三戒是柳宗元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_临江之麋_、_黔之驴_、_永某氏之鼠_。 三、语言运用 1、某中学对该校初二的学生就“焦点访谈”和“幸运52”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焦点访谈 喜欢 29% 不太关注 71% 喜欢 80、5% 幸运52 不太关注 19、5% 概括地说,统计表反映的情况是: _喜欢“幸福52”的学生远远多于关注“焦点访谈”的学生_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_对不同电视节目的关注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_ 2、许多有创意的广告巧妙利用汉字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起到了超

3、乎寻常的宣传效果。 有一则宣传“臭豆腐”的广告是:臭名远扬,香飘千里。 请解释“臭名远扬”中“臭”字的含义。 _“臭”指“臭豆腐”_ 请谈谈这则广告妙在哪里? _通过双关和对比,突出“臭豆腐”的名声大,气味香,此外还利用矛盾法吸引人的注意力_ _ 3、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 A B C D 四、名著阅读 1、冰心,原名_谢婉莹_。她在印度著名诗人 _泰戈尔_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_繁星_1 春水,集

4、中体现了_母爱_、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2、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 罗曼罗兰 的作品。它继续了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 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概括水浒中“风雪山神庙”这一个故事情节。 _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情节: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_五、文言文语段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5、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2、请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虎因喜,计之曰 3、本文赞美的对象是莲花,但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花,写菊花是为了从 正_面衬托写莲花,写牡丹花是为了从_反_面衬托写莲花。 4、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爱莲说

6、一文的主旨句是:_莲,花之君子者也。_。 爱莲说一文直接对菊、牡丹、莲进行评论的句子是:_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_。 爱莲说一文交代爱莲缘由的名句是: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 为人虚心正直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_。 不结党营私,不攀缘权贵句子是:_不蔓不枝_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_。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_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

7、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_ 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_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_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2 (4)草色入帘青 (5)可以调素琴 (6)谈笑有鸿儒 (7)无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语句中能够表现本文主旨的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何

8、陋之有。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惟吾德馨。 3、陋室铭的立意贯穿全篇,以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这几方面是 A、写居室的环境恬静、雅致。 B、写居室交往的人物纵情畅谈、谈笑风生的情景。 C、写居室日常生活中抚琴调音、展卷读经的高雅脱俗。 D、写古贤人的居室的简陋,进行类比,进而突出陋室不陋。 E、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说明居室简陋,可室中的主人却很出名。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_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没有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_ _ 5、此文开头运用什么手法引出“陋室”? _此文开头用

9、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兴陋室之德。_ 6、作者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什么? _作者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_ 7、文中提到“诸葛庐”、“子云亭”,这是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_作者用类比的写法提到品行高尚的诸葛亮和扬子云,他们的“庐”和“亭”都是“陋室”,却名扬天下,表明自己虽居陋室,同样有追求美好高尚品行的志向,表明陋室主人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从而突出主题_ 8、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赏万里河山_ 阅读口技节选

10、,完成20-19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11、,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 1、 解释下列苟中加点的词语。 会宾客大宴 ( 适逢,正赶上 ) 夫叱大儿声 ( 训斥 ) 众妙毕备 ( 妙处 ) 以为妙绝 ( 精妙,巧妙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夹杂 ) 奋袖出臂 ( 扬起 ) 2、 选出与加点字解释相同的词语。 名其一处 A、名胜古迹 B、名声鹊起 C、无以名状 D、名符其实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

12、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双手,每双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 4、从表现口技者的角度看,第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5、 对选文第两节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第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到应有尽有。 B“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C“变色离席”写出了宾客身临其境的慌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几乎要逃跑的丑态。 D“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与课文开头相呼应,又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口技表演

13、者技艺的高超。 、阅读黔之驴后回答下列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友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跳踉大口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

14、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4、概括本文的意思的成语是 黔驴技穷 、 黔驴之技

15、、 外强中干 。 5、本文作者柳宗元 ,是我国 唐 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 唐宋八大家 之列。 6、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然:庞然大物 因:虎因喜去:乃去耳:技止此耳 然往来视之 因跳踉 西蜀之去南海 无丝竹之乱耳 4 7、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8、本文的故事情节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惧驴 识驴 戏驴 吃驴 9、试着翻译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