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 1.记叙文 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方法 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
2、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b. 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叙述方式 顺序记叙: a.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b. 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 a. 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 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
3、面去写。 c.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 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特点 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 结构上的条序性 语言上的简明性 分类 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认识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平实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 事物事物说明文 事理事理说明文 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 事物的内部结构 空间顺序 建筑物的方位、布局 从现象到本质 从整
4、体到部分 从原因到结果 从概括到具体 从特点到用途 由浅到深 由近到远 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 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说明语言 3.议论文 定义: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特点 内容具体有理论性 结构具有逻辑性 语言具有概括性 政治论文 广义的议论文 分类 按论证方式分 学术论文 立论 驳论 论点:是作者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a.符合客观实际,表意正确 b.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特点 c.具有鲜明性 d.必须新颖独特 e.可以多侧面思考和分析 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5、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分层论证 引申论证 平实 生动 论证 要素 论证地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4.应用文 语言 抽象性 概括性 严密性 最基本的结构 结构 其他 纵式 横式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准确、中肯、鲜明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文学体裁常识 1.小说 小说的概念及三个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
6、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有: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
7、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 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古代小说题材: 志怪小说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轶事小说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淡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的一种小说。 传奇小说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 话本小说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用于传授他人。后成为
8、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做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谴责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病,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演义小说是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
9、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2.散文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 散文的分类 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见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法。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
10、须明确而集中。 意境深邃。“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形象。作者只有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使散文的主题深刻。 语言凝练。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又简明而生动、言近而旨远,往往带有哲理。 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 3.戏剧 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成,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话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
11、,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文学的内容 我们在初中阶段所讲的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体指的就是剧本。它分为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舞台提示。这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及人物、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等多种作用。 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戏剧的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戏剧和正剧。 戏剧的特点 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
12、空间和事件高度集中的原则; 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剧本主要运用人物语言来塑造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动作化。 元杂剧 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小令是一只单调的曲,简短精炼,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连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叙夹议。 杂剧 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
13、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介是动作、表情。结构上是“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4.诗歌 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我国最早是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民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一般以“行”为单位,分行排列。 诗歌的基本特点 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形象性,诗歌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
14、达思想感情; 诗歌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 按内容 按题材 田园诗 山水诗 讽喻诗 叙事诗: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诗: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 说理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律诗 格律诗 绝句 诗 歌 中国古 典诗 歌 按表达方式 按作者身份 古体诗 自由诗 散文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文人创作 民歌民谣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 古体诗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诗 近体诗 律诗 词调有定
15、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小令 套数 杂剧 传奇 曲 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文 戏剧 诗歌意象 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诗人往往对月亮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和思想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水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
16、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云 代指游子、漂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柳树 古诗中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这一习俗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梅花 梅花在严寒最先开放,然后引发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的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
18、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它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
19、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回家。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离别,“凄凄惨惨戚戚”之感以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郦道元小经注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
20、伤感情绪。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无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5.古代文学体裁集释 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辞藻、对偶、押韵的
21、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这种文体,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唐初仍沿袭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
22、定句,世称“四六文”,讲究平仄、用典和藻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古文 指以文言文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代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冰城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古代议论文体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属于此。 说: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其内容大多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很讲究文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具有这些特点,还有韩愈的马说师说。 记 杂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但不多加以议论的
23、散文题材。它包括以下两类: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如小石潭记。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轶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学考证、读书杂技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属这种文体。 游记 记述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动,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 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立体,如五人墓碑即。 传记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
24、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史传可分为如下几类: 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 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通过如实地叙述人物的经历,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赠序 古代送别时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生序。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有的序跋还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
25、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介绍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序跋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有的则是由别人或编者写的。 铭 古代刻在器物商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学叫“铭”。铭文,一般都押韵,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26、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史书体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