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2843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题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楚:古国名。折:调头。旋:转弯。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亟:突然。犯:碰到。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吗?

2、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 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 椎鼓径进 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 参考答案: 11慢;看。12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屦:麻鞋。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

3、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老婆善于织缟,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必然会穷的。”鲁国人说:“为什么?”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的国家,想让不穷,这 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或谓之曰 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4、有人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芒山盗 宣和间,

4、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芒山盗对母亲说:“我想像小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母亲让他吮乳,芒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芒山盗就告诉刽子手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怀恨把她杀了。”啊!真是与众不同啊,俗话说:“教育子女要

5、从幼儿时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因告刑者曰 (3)以至不检 (4)夫语“教子婴孩”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3.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4.这

6、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1.(1)吮吸 (2)于是 (3)约束、检点 (4)语气词 2.(1)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2)“教给孩子需要从幼儿开始”话不假啊! 3.B 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见对即可) 四、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ng) 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攘:窃取,偷。 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4) (1)是非君子之道 (2)请损之 (3

7、)以待来年然后已 (4)或告之曰 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2分) A、欺速已矣 B、惧其不已 C、可以已大风 D、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 3.翻译:(2)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2分)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感:这个故事在今天,似乎显得太平淡乏味。既无哲理又无智能。只是简单的说教:知错就改。 1.(1)远 (2)减少 (3)明年 (4)有人 2.D 3.

8、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4.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五、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注释: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戒:同“诫”,教训。 译文: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

9、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4) (1)欲杖之 (2)具晓所言 (3)咸叩头谢曰 (4)大要教咸谄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剑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大要教咸谄也。(2分)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分) 答案1.(1)用杖打 (2)完全,都 (3)认错 (4)大致 2.A 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

10、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B 今以柴与汝 尝与人佣耕 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 D我有死而已 系向牛头充炭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刀劈狼首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11、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

12、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

13、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

14、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体体裁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

15、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 答案: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2.B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八、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

16、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7、)(2分)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答案:1.(1)从前 (2)都、借 (3) 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九、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

18、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9、(4分)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答案:1.(1)在家中(2)原因 (3)应该 (4)勤奋地耕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

20、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十、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非常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慢来,为什么呢?”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

21、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又非常生气地说:“慢来,为什么呢?” 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卷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将建立,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22、分) A、孤之有孔明 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 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2分) 4.本段文字表现了张良 的优秀品质。(2分) 1.(1)离开 (2)约会(3)这样(4)对感到奇怪 2.D 3.张良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4.恪守诺言,虚心求救。 十一、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

23、而去夫猫也? 注释:中山:地名 盍:何不 垣墉:墙壁 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4)不病于无鸡乎

24、?( )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答案:1.(1)忧虑 (2)赶走 (3)这件事 (4)担忧 2.(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C 十二、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

25、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B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 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沟洫,沟渠;甫,刚。 翻译: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

26、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1.解释加点字: 会: 几: 岂: 惟: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 A、自练乡兵与之角 B、前人之述备矣。 C、益慕圣贤之道 D、祗辱于奴隶之手 3.翻译画线的句子: 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B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案:1.会:恰好,遇上(2)几:几乎(3)岂:难道(4)惟:只

27、 2.A 3.A: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B: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十三、管仲不谢私恩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翻译: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压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

28、而没被判刑,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适幸及齐不死 (2)如子之言 (3)封人怨之 (4)我且贤之用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2分) ( ) 例句:自鲁之齐 A、乌封人跪而食之 B、如子之言 C、我且贤之用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2分) 答案:1.(1)到 (2)你 (3)恨 (4)将 2.D 3.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4.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