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3367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2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亲,该文档总共1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 绪论 一生物的分界 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界。 真核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分别划归于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二分类等级 界、亚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 三种的概念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它不是类似个体的简单集合,它是起源、形态、生理和分布相似,雌雄交配后能产生相似个体的一群动物的总称。种的范围是明确的,标准是客观的。种的标准有:两个种之间有明显差异,不能有中间特点的个体;生殖隔离:两个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杂种后代,或产生的杂种后代不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地理隔离:相似的两个

2、种的分布区必须是不连续的。 四动物的命名 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名。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不大写。学名须用斜体字或下划线。此为双名法。 1 五动物的分门及演化简介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构成。 组成的组成: 细胞 基液 态 组 间 胶态 质固 态 胶原织 纤 纤维 弹性 质 纤维 网状 维 纤维 组织的类型: 上皮组织 细胞间质较少,一般无血管分布。 1.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还能分泌无细胞结构的外保护层,例如角质层、介壳、外骨骼。

3、 2.腺上皮 3.感觉上皮:上皮细胞特化而成 结缔组织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1. 血液和淋巴 间质是血浆。血液在血管内没有纤维。 2. 疏松结缔组织: 作用是连接和填充 3. 致密结缔组织:大量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较少 4. 脂肪组织 5. 软骨组织 :细胞间质的含量较大,但其中含盐类很少 6. 骨组织 :间质中含钙盐 。结构哈氏系统 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极少。 1. 横纹肌 :肌原纤维有明带与暗带交替排列,显示出横纹。粗肌丝存在于暗带;细肌丝,存在于明带。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由于这两种肌丝相互滑动而造成的。 2. 心肌:横纹不明显。闰盘是两细胞之间的界限 ,对兴奋传导

4、具重要作用。 3. 平滑肌:不受意志支配,肌丝排列无一定次序。 神经组织 1. 神经细胞 细胞体 细胞突 树突 轴突 A. 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呈白色,故脑和脊髓的白质呈白色 2 B. 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就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处的结构。它的作用就是把上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给下一个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其突起互相交错成网状支架,网眼内即为容纳神经细胞及其纤维的间隙,起支架的作用,未证明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二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一些机能上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

5、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第二章 原生动物亚界 第一节 原生动物亚界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形: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 体壁 1. 表膜: 即细胞膜。 2. 外壳:由细胞分泌并包在细胞膜外的一层物质。 二运动 有2种形式: 1. 鞭毛或纤毛:两者结构基本相似,但鞭毛一般较长,数目较少,摆动无规律,纤毛反之。 2. 变形运动:以伪足在固体上爬行。 三消化或营养 有3种营养类型: 1. 全植营养:有色素鞭毛虫的营养方式。其体内具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全动营养: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在体内形成食物泡。 借伪足把食物包裹到身体里面去; 通过胞口。 3. 渗透营养:借体表渗透作用,摄取周围

6、可溶性有机物。如寄生等。 四呼吸 借体表的扩散作用,与周围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寄生原虫则行需氧、厌氧或兼性呼吸。 五神经 原虫对各种物质、光线等有趋避性,有助于寻找食物和逃避毒害。 六排泄 一般的含氮代谢废物都是水溶性的,可以通过扩散作用从细胞表面排出。此外,还有伸缩泡,位于细胞质中,由一层与细胞膜相似的膜包围而成,泡内是水和溶入水中的排泄物。伸缩泡不断伸缩,从细胞质中收集水份,并将吸入的水通过体表的开孔排出体外。伸缩泡本来是调节水份的细胞器,因为淡水原虫原生质的渗透压较外界水环境的高,不断有大量的水份由体表渗入,或随3 食物进入,原虫必须借伸缩泡将这些多余的水份排出去,以维持原生质固定的水含

7、量,即起到调节渗透压的作用。当然,水份被排出的同时,溶解于水中的代谢废物也随同排出。 七生殖和发育 生殖 1. 无性生殖 二裂: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也平均分裂为二。二裂又有纵裂和横裂两种。 出芽:与二裂基本相同。但形成的两个个体一大一小,大的是母体,小的是芽体。 复分裂: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体,每核周围的细胞质也同时分割,于是同时形成多个小个体。 2. 有性生殖 配合或受精:2个配子愈合为一。 同配:2配子大小相同 异配:大小不同,大的称大配子或卵,小的称小配子或精子。两者结合成的受精卵称合子。 接合:详细过程见“纤毛门”。 发育 许多原虫在不良环境中,其体表会分泌出一些物质,这些物质凝

8、固后把虫体包围起来,形成包囊。包囊可包裹虫体,使其能度过干燥和寒冷的环境。原虫能广泛地分布与其这种结囊的特性密切相关。很多包囊内的原虫能进行无性生殖。 有些原虫如多数孢子虫,其受精之后的合子,也会分泌出囊壁,虫体在其中进行分裂增殖。这种囊壁很坚固,能有效保护虫体,称为卵囊。 第二节 原生动物各门的特征及重要属种 一肉足鞭毛门 以鞭毛、伪足或两者为运动器。除少数外,只有一个类型的细胞核。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鞭毛亚门 1. 亚门的特征 运动:具鞭毛,一般14条。 鞭毛外围是9组二联微管,中央另有2根微管。 生殖:无性生殖一般为纵二裂。 2. 重要属种 群体植鞭虫的演化 群体鞭毛虫细胞的分工和生殖

9、方式的进化可以说明单细胞动物进化到多细胞动物的过程。 衣滴虫:单细胞。 盘藻:4个或16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实球虫: 16个组成的实心球体。 空球虫:16或32排列成空心球状。空球比实球更先进,球表面的个体更容易与外界进行包括营养、呼吸和排泄在内的物质交流,有利于新陈代谢。 4 杂球虫:64或128细胞排列为空球状,一部分细胞不行生殖活动,有了初步的细胞分化。 团藻虫:空球状,细胞数极多,细胞之间有原生质桥联系。个体之间有分化,大多数为营养个体,无生殖能力;少数具繁殖能力。 这些动物体现了动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A. 数目有少到多;B. 实球到空球;C. 有原生质桥联系;D. 个体的分化。

10、 赤潮 大多数植鞭毛虫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可作为鱼类的饵料。但有的种类,特别是腰鞭毛虫类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称为赤潮。危害是引起鱼、虾和贝类的死亡。 利什曼原虫: 寄生于人体肝、脾等处,由白蛉子叮咬后传入。 锥虫:寄生于血液,引起“昏睡病”。由采采蝇吸血传播。 肉足亚门 1. 亚门的特征 一般形态 表膜下有外质,外质之内为内质,内质又分外部的凝胶质和内部的溶胶质。 一部分种类有壳。 运动 靠伪足作变形运动。伪足是体表任何部分形成的临时性细胞突起。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到临时突起的前端后,又向外展开,随即变为凝胶质。同时细胞后端的凝胶质又转

11、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虫体就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 有的伪足内有轴丝,称轴伪足。 生殖 无性为二分裂。一般无有性生殖。 2. 重要属种 痢疾内变形虫:单宿主。寄生于人的肠道。 有孔虫:地质学意义地层鉴定。 二顶复门 门的特征 1. 一般形态:虫体具顶端复合器。在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作用。 2. 运动:无运动器。 3. 消化或营养:寄生生活。靠体表渗透吸收营养。 4. 生殖和发育 生殖 无性生殖:包括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发生在有性生殖之前;而孢子生殖发生在有性生殖之后。 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发育 分3个时期: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5 重要属种 1. 疟原虫

12、:生活史需2个宿主,人和按蚊。在人体内,寄生于红细胞,进行无性的裂体生殖,并形成大、小配子母细胞。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疟疾防制原则:a. 灭蚊;b. 治疗病人;c. 预防服药。 2. 兔肝艾美球虫 三纤毛门 门的特征 1. 一般形态:具1大1小两个细胞核。 2. 运动:以纤毛为运动器。表膜之下有与纤毛运动有关的复杂的表膜下纤维系统。 3. 神经:具刺丝泡,为表膜下与表膜呈垂直排列的众多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于表膜,当虫体遇到刺激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后成细丝。刺丝泡是一种防御性结构。 4. 生殖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 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生殖时,2个虫体粘合,大核崩解。小

13、核分裂。交换遗传物质后两个虫体分开。每个虫体分裂成4个子虫体。 四粘体门:寄生于鱼类 五微孢子门:寄生 第三节 原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生物起源和进化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简单有机小分子到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然后产生了单细胞生物,再发展为多细胞生物。 最先出现的原生动物可能是无色的行渗透性营养的鞭毛虫,这种构造简单的无色鞭毛虫可向两个方面发展:有些原始鞭毛虫“俘获”了一些蓝藻,这些蓝藻没有被消化而是在细胞中共生成色素体,最后发展成为有色鞭毛虫,成为植物的祖先;而那些不具色素体的原始鞭毛虫即发展为无色素体的原生动物。 肉足虫是原始鞭毛虫发展起来的,纤毛虫可能是从原始的鞭毛虫分出一支形成的。顶复门可能

14、起源于鞭毛类。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亚界的动物属于单细胞,它们之中虽有群体,但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称原生动物。 6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 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还有一类中生动物,其分类地位,有两种观点:1.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扁形动物;2.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一、古生物学方面 二、形态学方面 三、胚胎学方面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卵细胞: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

15、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二卵裂:由于不同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1.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2.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囊胚。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四原肠胚的形成: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胚形成的方式有:1.内陷:

16、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二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2.内移: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内移的细胞可以是植物极细胞,也可以是囊胚层任何一点或多点的细胞。初移入时细胞充满了整个囊胚腔,后来,中间出现了空隙,进一步形成了原肠。这样的原肠胚没有孔,以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3.分层: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4.内转: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5.外包:动物

17、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极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 以上原肠胚形成的几种方式常常综合出现,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与内移相伴而行。 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及体7 腔:1. 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成为中胚层。并在中胚层内形成空腔,即为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裂体腔法。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所谓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原口作为成体的口,肛门则

18、另外开口的动物。2. 体腔囊法:在原肠胚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的囊腔来源于肠腔,所以这样形成的体腔又称肠体腔。这种方式又称肠体腔法。属后口动物的棘皮、毛颚、须腕、半索及原索动物均以这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而脊椎动物则又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所谓后口动物,指原肠胚的原口发育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以另外的开口作为成体的口。 六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三个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层分化为

19、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第五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单细胞动物发展为群体,树枝状群体发展为多孔动物,成为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支;空球状则发展成腔肠动物,然后由此发展成为其他多细胞动物。空球状过渡到原肠胚状的多细胞动物的学说: 1.原肠虫;2.吞噬虫。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制 体制就是体形和对称性。多孔动物的体制基本上是辐射对称的。辐射对称,就是通过其身体的中央轴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切面把身体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辐射对称的体制只有固

20、着端和游离端之分,身体的周围是相似的,这是海绵动物对固着生活的一种重要适应。 体壁 分3层: 1. 皮层:位于最外面,扁平细胞、孔细胞。 2. 中胶层:中间一层。骨针、8 海绵丝、变形细胞。 3. 胃层:即最内一层。领细胞,具鞭毛,摆动可引起水沟系内的水流动。保持有和原生动物领鞭毛虫构造一样的领细胞,是海绵动物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水沟系 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也是对固着生活的一种重要适应。有进水小孔、中央腔、出水孔。分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二消化 由于领细胞的鞭毛摆动引起水流通过水沟系,水流中的食物颗粒附在领细胞的领上,然后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没有消化腔,和原生

21、动物一样只有细胞内消化,没有细胞外消化,这是其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三呼吸和排泄 细胞依靠渗透作用与外界水体和水沟系中的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和排泄可溶性代谢废物。 四神经 无专门的神经系统。这与缺乏运动的固着生活是相适应的。也是海绵动物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五生殖和发育 生殖 1. 无性生殖 出芽 芽球:中胶层中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几丁质膜和骨针,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条件适合时,发育成新个体。 再生能力强,说明海绵动物组织上的原始性。 2.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 发育 多孔动物发育到囊胚后,胚层的内外面出现逆转,使胚层位置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正好相反。海绵动物称皮层和胃层,而不

22、称外胚层和内胚层,以便和其他多细胞动物区别。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分类 第三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地位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因此它们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侧支,称为侧生动物。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制 外形圆筒状、伞状,或是具有分枝的群体。口周围有数目不等的触手。 一般为辐射对称。这是动物界最初级最原始的对称形式,适应于固着或漂浮生活。因为固着或漂浮的生物所处的环境,只有上下之分而周围没有什么差别。 9 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23、。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一种形式,特别称为两辐射对称,但仍属于辐射对称的范畴。 体壁 1. 二胚层 多孔动物虽然也有两个胚层,但由于其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因此只能称为二层细胞。腔肠动物才是真正的二胚层动物,具有内、外胚层,与高等动物比较,腔肠动物相当于处在原肠胚阶段。 在两个胚层之间,为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构成的中胶层。一些种类的中胶层内还有部分来自内、外胚层的细胞。 2. 简单的组织分化 组成腔肠动物内外胚层的细胞已出现了简单的组织分化,即皮肌细胞既是上皮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可以看作 “皮肌组织”。但由于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尚未分开,这种组织形式

24、还处于原始状态。 3. 刺细胞 为腔肠动物所特有。是一种防御和捕食器官。主要分布于外胚层,细胞内有1个刺丝囊。受到刺激时,刺丝向外翻出,注射毒液或缠绕捕获物。 二运动 在皮肌细胞的靠近中胶层一侧,延伸一个或几个细长的突起,其中有肌原纤维分布,其组成成份和收缩机理和高等动物相似。 三消化 开始出现了消化器官,即消化循环腔,相当于原肠腔,也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消化管。但腔肠动物的这一消化管不完整,即有口无肛门。口即为原口。口旁有捕食用的触手。在口旁内胚层有腺细胞,分泌物可润滑食物进入,腔壁内胚层的腺细胞,可分泌酶将食物初步消化为碎粒,随后被腔壁上的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残渣经口吐出。因此,腔肠

25、动物兼有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 四呼吸和排泄 没有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气体交换和代谢废物的排放是靠外胚层细胞与体外的水借渗透作用来进行的。内胚层细胞也与消化循环腔内的水进行气体交换和渗透排泄,因为腔内的水在不断流动,与体外的水比较,其含氧量和代谢废物的扩散速率也不会太低。 五循环 消化循环腔还有循环的作用,可将细胞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 六神经和感官 神经 出现了神经系统。这是动物10 界最原始最简单的。其神经细胞具有23个或更多的细长突起,彼此互相联络成网状,因此称神经网,也称为扩散神经系统,传导没有固定的方向,速度也慢。 特点:1. 无中枢;2. 成网状而不成束;3. 传递不定向

26、。 此外,一些细胞还保存着独立反应的能力。 感官 感觉细胞,分散在皮肌细胞之间。水母还具有司平衡作用的感觉器官。 七生殖和发育 生殖 1. 无性生殖:出芽、横裂、纵裂。芽体可不脱离而长成群体。 2. 有性生殖:一些种类具有,多数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发育 合子发育至原肠胚时,内部充满内胚层细胞,但尚未形成消化循环腔,体表则由外胚层细胞覆盖并布满纤毛,能游泳,称浮浪幼虫。以后附着在固体物上,发育为成体。 在腔肠动物的生活史中,其个体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 1. 水螅型:圆筒状,固着生活,口向上,中胶层薄; 2. 水母型:伞形,浮游生活,口向下,中胶层厚。 水螅型个体以出芽或横裂的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

27、个体,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及代表动物 一水螅纲 代表动物 纲的特征 1. 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 2. 刺细胞仅分布于外胚层。 3. 生殖细胞来源于外胚层。 4. 有多态现象,即群体中的各个体从形态到功能都有分化。 二钵水母纲 代表动物 纲的特征 1.水螅型退化或没有,水母型发达。 2. 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分布。 3. 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三珊瑚纲 代表动物 纲的特征 1. 只有水螅型,没有世代交替。 2. 有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口道,口道具12口道沟。消化循环腔内有内胚层突出形成的隔膜

28、。 3. 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分布。 4. 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 5. 具钙质的外骨骼。 11 第三节 腔肠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发育经浮浪幼虫,可推想最原始的腔肠动物能够自由游泳且具纤毛;群体鞭毛虫的表层细胞移入后,发展成腔肠动物。 水螅纲最原始。其余二纲起源于水螅纲,并沿不同的道路发展。钵水母纲水母型复杂化,走向漂浮生活的道路;珊瑚纲则是水螅型的幼体继续发展而水母型退化并消失的结果。 附:栉水母动物门 具栉板。神经有集中的倾向。出现中胚层的萌芽。 分类地位:与腔肠动物接近,但较之略高等,是进化上的一盲支,与高等动物没有直接关系。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制 从扁形

29、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从此,动物分出前后、左右和背腹。背面司保护,腹面司运动。两侧对称的体制也使得动物的运动方向由不定向到定向。前端指向的即为身体运动的方向,由于这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这样的体制不仅适宜游泳,还适宜爬行,从水中爬行还可能进化到陆地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背腹扁平。 体壁 1. 中胚层 出现了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 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使它们从过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并获得了专门

30、的分工。 强化了运动机能。由中胚层独立分化的肌肉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的能力。 促进神经、感官的发达,并向前集中。由于运动机能的加强,动物的反应效率也自然提高,从而促进了神经和感官的发展。 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出现。由于运动机能的加强,加之两侧对称的出现,使动物有效地摄取更多的食物,这样一来,这个新陈代谢就提高了,就促进了消化和排泄系统的进化。 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贮藏水份和养料的功能,使动物可以抗干旱和耐饥饿。所以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 体壁的构成形式皮12 肤肌肉囊 扁形动物的体壁包括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表皮之内,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肌

31、肉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一般分为3层,由外到内依次为环肌、斜肌和纵肌。这样的体壁称皮肤肌肉囊。这是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运动 除了皮肌囊的3层肌肉外,还有背腹肌,用以连接身体的背腹面,以维持扁平的体形。扁平的身体与自身的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这样就能使身体内部器官的所有部分始终保持与体表的接近,通过渗透作用,有利于气体交换和直接从体表排出代谢废物。 三消化 与腔肠动物相似。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无肛门。但已出现肌肉质的咽。 寄生的种类其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和消失。 四呼吸 尚未产生专门的呼吸器官。呼吸作用依靠体表渗透进行。 五神经和感官 为梯形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的神经

32、系统为扩散的网状,神经细胞在身体的各部分基本是均匀分布。到了扁形动物,神经细胞的分布已相对集中,出现了原始的中枢。身体前端具有“脑”,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又有横神经相互连接。脑和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这样的神经系统,形如梯子,称为梯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六排泄 为原肾管系统。 大多数扁形动物已产生排泄系统,为最原始的排泄系统,称原肾管系统。原肾管是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而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小分枝的排泄管所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每一分枝管的最末端为盲管状,盲管顶端由一个盲管状的细胞和盲管内的许多纤毛组成,称焰细胞,其上有许多细孔,周围的水份及溶解其

33、中的代谢废物由细孔进入焰细胞,随纤毛的摆动,流经排泄管,从排泄孔排到体外。 与原生动物的伸缩泡相似,原肾最初的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代谢废物主要还是由体表渗透排出。 七生殖 由于中胚层的出现,生殖系统有了很大进步。不但具有生殖腺,而且还有了生殖导管和附属腺。这些管和腺使中胚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使交配和体内受精得以实现。而体内受精又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13 第二节 涡虫纲 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体壁 表皮:由起源于外胚层的单层细胞构成。表皮细胞向外的一面有纤毛,细胞内有杆状体,当涡虫遇到刺激时,杆状体即排出体外,弥散有毒粘液,供捕食和防御敌害。 还有腺细胞分泌粘液,利

34、于运动。 基膜:位于表皮与肌层之间,非细胞构造。 肌层:分3层。 二消化 口在腹面,口内为口腔,内有肌肉质的咽,可以伸出或翻出,以帮助捕食。口腔后接肠。 行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 三神经和感官 神经 脑为头部的1对神经节,由脑发出腹神经索,一般1对。 感官 1对眼点,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不能看物像。 四排泄 排泄孔很多,位于身体背侧。 五生殖和发育 生殖 1. 无性生殖:横分裂。 2. 有性生殖:除单肠目少数种外,均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发育 一些种类卵裂为螺旋式。 螺旋式卵裂:不等全裂的一种。分裂至4 细胞时,再横分裂为4个大细胞和4个小细胞,在这次分裂的过程中,各分裂面不与胚胎纵轴垂直,而

35、是以一定角度倾斜,结果每个小细胞并非在它的孪生大细胞的正上方,而是位于两个大细胞之间的上方。以后的卵裂就如此进行,层层排列,呈螺旋状。除渦虫外,这种方式还见于纽形、环节和软体动物。 有些种类发育经牟勒氏幼虫,该幼虫全身具纤毛,有8只游泳用的纤毛瓣。 第三节 吸虫纲 一纲的特征 一般形态 1. 体壁 皮层:起源于外胚层。无纤毛和杆状体,含有细胞核的细胞本部内陷到皮肌囊之下的实质组织中,而在体表只剩一层细胞质。细胞本体有众多细小的胞质通道穿过实质组织与外皮层之间的肌肉层,并与外皮层向通连。整个外皮层没有细胞膜分隔,为合胞体。吸虫皮层这样的结构既能直接吸收营养,又能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是其对寄生生

36、活的重要适应。 底膜:位于外皮层与肌肉之间。 肌层:仅分2层,外为环肌,内为纵肌。 14 2. 吸盘 多数种类具2吸盘,口吸盘围绕口部,腹吸盘在口吸盘之后。吸虫以吸盘吸附在宿主体内,使虫体不易脱落。吸盘的产生,是吸虫对寄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消化 口位于口吸盘中央,口下接一球形而富肌肉的咽,咽下为短的食道,后接二肠支。 呼吸 寄生时期行厌氧呼吸。 神经和感官 1. 神经 不发达,1对神经节,由此向前后各发出6条纵神经索,其中向后的6条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联络。 2. 感官 成虫期的感官退化。 排泄 左右排泄管在身体后部汇合成排泄囊,再由体末端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生殖和发育 1. 生殖 生殖系统发达

37、,除少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外,一般雌雄同体。同体或异体受精。一般精巢2个,卵巢1个。 2. 发育 多数吸虫生活史复杂,需多次更换宿主。 二重要种类 1. 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胆管,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人吃食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2. 肝片吸虫:寄生在人的胆管内,卵随粪排出,人食水中囊蚴而感染。 3. 姜片虫:寄生于人小肠,卵随粪排出,人误食水生植物上的囊蚴而感染。 4. 日本血吸虫 形态:雌雄异体,雄虫两侧具抱雌沟,雌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并维持终生。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肝门静脉,虫卵随血至肠壁并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毛蚴孵出后侵入钉螺。尾蚴成熟后逸出,侵入人皮肤,经移行到肝门静脉发育为成虫

38、。 防治原则:灭螺;粪管;预防感染;管理感染动物。 第四节 绦虫纲 一纲的特征 一般形态 1. 体形:常分节片。 2. 体壁:皮层细胞质形成的许多微小的指状突起,以增加营养吸收面积。 消化 消化系统包括口和肠全部退化消失。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 呼吸 厌氧呼吸。 神经和感官 15 由于营寄生生活,神经系统和感官都不发达。 排泄 具纵贯全身的纵排泄管2对,分别位于背、腹侧。这两对排泄管在头节愈合成网状。背管往前流;腹管往后流,到最末一节汇合成排泄囊,由排泄孔通体外。不过,末节脱落后,2腹纵管的末端便直接通体外。每节片的后方,2腹管又以一横管相连。焰细胞只与腹管相通。 生

39、殖和发育 1. 生殖:雌雄同体,每一节片均具1套生殖器官。多个精巢,1个卵巢。 2. 发育:一般要更换宿主,有幼虫阶段,经六钩蚴、囊尾蚴,发育为成虫。 二重要种类 1. 猪带绦虫:头节有钩。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含卵的 孕节随粪排出,猪吞食后,六钩蚴孵出,经血流至肌肉中成囊尾蚴。人误食后,囊尾蚴在小肠发育为成虫。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被感染。 2. 牛带绦虫:无钩,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幼虫寄生于牛。 3.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狗,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及家畜的肝等器官。 第五节 寄生现象的起源和宿主的更换 一寄生现象的起源 从扁形动物门中各种动物寄生程度深浅不同的比较,可以推断,寄生现象起源于共栖,再发

40、展到外寄生,最后到内寄生。 二宿主的更换 最早的宿主,应该是在系统发展中较早出现的也是较低等的类群,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寄生扁形动物的生活史推广到较晚出现的也是较高等的种类。这时较早的宿主变成中间宿主,后来加入的则成为终末宿主。 寄生虫更换宿主,可以把其后代分散到不同的宿主中去,降低了对某一个宿主的危害。否则,若寄生虫在某一个宿主体内繁殖过多,将引起宿主迅速死亡,寄生虫也一同死亡,这对寄生虫的种族繁衍是不利的,所以更换宿主也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还有增殖能力,可扩大种群数量,增加遇到下一个宿主的机会。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扁形动物起源于浮浪幼

41、虫式的祖先,它的一支营固着或浮游生活,具辐射对称的体制,发展为现代的腔肠动物;另一支营爬行的生活方式,获得了两侧对称的体制,体形扁平,神经系统趋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发展为现代的扁形动物。 自由生活的渦虫纲是最原始16 的类群。吸虫纲无疑是由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而演变来的,绦虫也起源于渦虫。 附:纽形动物门 较扁形动物高等的地方: 1. 完全的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2. 有假分节的现象。 3. 出现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 分类地位:介于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之间。 第七章 原腔动物 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制:大多数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 体壁和运动 从外到内分3层: 1. 角质膜

42、:为表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其成份包括含蛋白质、糖类及少量类脂。 2. 表皮层:有外胚层发生。其细胞的界限不清,为合胞体。 3. 肌层:多为纵肌。 体腔 原腔动物与扁形动物一样,也是三胚层动物,但是它比扁形动物更高等,即出现了体腔。但是原腔动物的体腔是原始的,称原体腔,也称假体腔、初生体腔。这种体腔相当于胚胎早期的囊胚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腔内充满体腔液。 体腔产生的意义:有利于全身各个细胞的排泄、循环、呼吸等活动;肠道可以在体腔中弯曲折叠,增大了消化吸收面积;为排泄、生殖等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 二消化 从原腔动物开始,动物就具有了完全的消化管,既有口

43、,又有肛门。这样的消化系统使食物的进入孔和粪便的排出口分开,避免食粪相混,提高了消化效率。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消化道前端的口、口道与后端的后肠、肛门均由外胚层内褶而成。 三呼吸:尚未产生专门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借体表渗透进行。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 四循环:尚未出现循环器官。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一定的循环作用。 五神经和感官 神经:具脑神经节或者围咽神经环,并与前后纵神经相连。 感官:有纤毛窝、乳突、眼点、刺毛等。 六排泄:为原肾管或由原肾管衍生的结构。 七生殖:多为雌雄异体,雄性通常比雌性小。 第二节 线虫动物门 17 一门的类征 一般形态 体壁和运动 基本为皮肌囊的形式。 皮肌囊实际就是表皮下的肌肉尚未成束成块,而是呈层状分布,并作为体壁的组成部分。 角质层:分数层。可有效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 表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