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语言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的河语言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方的河 语言分析北方的河的语言特色分析 内容摘要:北方的河的语言大气磅礴,其中含有神秘性和民族性,包括作为北方人的豪爽和民族的特色,而语气词的大量使用和句子长短不同也带来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语言特色 长句 短句 神秘性 语气词 一、长句抒情,短句叙事 长句抒情 北方的河,总的来说长句和短句的比重并不是相等的,分布也不是很均匀。并且在细细对比之下又不难看出,这些长短不一的句子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长句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并且在这些长句中,又有一大部分是用来抒情的。在长短句交织的小说中,长句的抒情性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两段话: 他看见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
2、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蓝青色的山西省的重山如一道迷蒙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里不顾一切地倾斜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 他仿佛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姑娘:那是一个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把她打垮的热情似火的姑娘。那姑娘正茂盛地踩着河岸上丛生的荆棘,笔直地正对着他大步走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两段中所描写到黄河的景象以及梦中的黑龙江旁自己心中的那位深爱着的姑娘,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心中的那种对北方的河的向往之情以倾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一种袒露心扉的方式在文中很普遍。第一段中的句子节奏为:11字,25字。18字,8字,24字。第二段的句子节奏为:14字,25字。16字,11
3、字。这种节奏的句子,除了第一段中有一个8个字的相对较短的句子以外,全部都在10个字以上,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慢节奏的但是很全面的文本呈现。这中长句表达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无疑是作者在给读者们一个力求全面的解释对自己情感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却能够保证作者的感情表达充分。因为在这些句子中,作者所能想到的一系列的形容词的罗列是被允许的。那么读者所看到的,当然是作者那种长句中所包含的毫不掩饰的浓烈的对北方的河的热爱。 短句叙事 长句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短句带来的效果更多的是叙事的功能。而且以作者的语言风格,甚至是几个字之后就可以画上一个句号。比如小说中有这样的两段关于叙事的文本: 高老汉告
4、诉他说,这些小树顶个儿子。他问为什么,老汉说,尕娃,我无后哇。孤老汉,拖累着个小孙女。等十年,这片树林子成材了,卖了是钱。 他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甚至屏住了呼吸。他被彻底地慑服了,震惊了,吞没了。 作者对于叙事几乎全部是言简意赅。以上两段的句子节奏就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一段的节奏为,7字,8字。5字,3字,2字,4字。3字,7字。3字,8字,4字。第二段为,10字。7字。8字,3字,3字。其中最长的一句话为10个字,并且是独立成句。第一段中“我无后哇”“卖了是钱”,语言很简洁,但是读者却能够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其中不排除方言性的语言,文学性的语言不是很常见,所以并不需要其他成分来修饰,仅仅是几
5、个俗语就能够将意思表达完整了。而第二段中“甚至屏住了呼吸”一句句子成分并不是完整的,但是作者却在本句与前一句话之间画了一个句号。作者似乎是要强调自己的震惊,独立成句,要比两句合成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得多。因为这样读者会自觉地把作者的感受分成两部分,主观印象中,故事似乎比现实多了。 二、神秘性 对话的简短性 在北方的河中,对话的出现几乎都是很简短的。仅仅是勾勒出能够让读者思维连贯的大体意思即可。其中不排除大量的方言本身所含有的语言含义的丰富性,有时候是不需要再用其他的语言进行解释。因为方言本身就含有其他的意思,当然是约定俗成的意思。小说中有这样两段对话: “相跟上咱们一块去吧!”他只说了半句陕北话,
6、库存就空了。“我的话,你解下解不下?” 幸亏那后生宽容地说:“解下了。” “不想吃。”母亲的声音还很微弱。 他还是端着那些食物,不作声地望着母亲。 “不。”母亲又说了一遍。 他把食物递得更近。 “你也吃。”母亲说。 “不,你吃,妈。”他说。 “你也吃。”母亲坚持着。 这种表达方式固然简短得有点可怜,但是我想他带来的效果是好的。避免繁琐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的视觉疲劳。同时,读者在阅读文字时,会自觉地将所有的简短的句子和由此带来的诸多事件连贯起来,并且自行判断作者所描述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整体上去把握小说的风格、大意。简短的对话,不繁琐,不重复,也就不会出现累赘。但是却由此带给读者一种清新的
7、神秘感。 “草原上的壮年”性的文字 北方的河,选取了北方几条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河流,并以此为线索,展开了主人公的梦想与实现之间的角逐。 雄浑之美最初的表现,便是作者选择的是一些比较大气并且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地理事物。北方的河,包括无定河、湟水、黄河、额尔齐斯河以及梦中的黑龙江,五条具有典型特点的北方的河,每一条在作者的笔下都是一支永远写不完的雄浑的诗篇。单单是这些名字,我想只要是对这些河流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感到作者心中的那份勇气和炽热。 主人公对于河流的向往,几乎包含在字里行间。当女孩第一次见到黄河时说:“这不是水,不是浪,而是一大块一大块凝着的、古朴的流体。”而主人公认为她形容得很准确,他
8、认可这种界定。北方的汉子,北方的河,北方的高原,这一系列事物,或描写,或衬托,大气磅礴中充斥着一股冲击人们灵魂的力量-一种对北方的河的父亲般的尊敬和与他们相逢时的澎湃的心潮。那一股股摄人心魄的力量皆源于作者年轻的、火热的、真挚的心和满腔熊熊燃烧的激情。于是当主人公看到黄河时这样描述:“他看见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为伪善者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语言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作者内心的广阔与大气,形成了文中恢宏的气势,而恢宏的气势是这篇小说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与北方血与火的交融中,在与北方自然河川与青春强大的生命力之间的交融中,一个怀有理想抱负的青年
9、一句“我一定要考上!”,一句“我变得成熟了!”很简单的语言,其中确实包含了无限的希望,磐石般坚定的信念。这些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显而易见的语言特点,即阳刚的语言中本来就带着的作用。 民族性 小说中明显带有北方汉子的粗野的味道。字里行间总是涌现出一股豪情。作者张承志是北方人,也是回族,曾经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草原上粗犷的文化所影响,自己的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回族的身份和蒙古族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影响很深的。 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回族对作者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小说中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朴素之美。通篇小说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总是在大气中带着朴素的语言。并
10、不是含蓄深厚和余味深长,但却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而这种对于文学语言的运用,则正是一个亮点,体现了个体风格。如小说中写道:“还有那些彩陶片,暴雨冲垮了台地上的古墓葬,陶器在激流中撞得粉碎,接着那彩陶片就流成了河。”“它是碎的,不可弥补地残了一大块,哦,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简单的勾勒,简单的描述,我们便能够看清楚这些语言为我们描绘的场景,简洁地传达出作者的心境。这与回族人民的信仰以及因为信仰所形成的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这种语言是接近自然的,像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耳熟能详的语言。小说中好多诸如此类的语言都是平易自然,不加任何雕琢粉饰,活脱脱地再现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风格或许同作
11、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性格有关,但总的来说,这种平实的语言不会将读者拒之于千里之外,虽然不会是一篇华章,但是同样也是能够吸引人的。因为它其中所包含的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会给读者一种熟悉的感觉。 三、语气词的使用特点 小说中人物对话中用于疑问的语气词,作者更多的的选择用“么”,而很少用“吗”,尤其是文中的男性主人公。从语感上来说,用“吗”的语气词更加倾向于期盼的语气,很希望对方能够肯定或者否定回答;但是用“么”则明显感觉不同,读起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仅仅是问一下而已,并不渴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肯定或者否定回答。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研究生,喂”,她唤道,“你一直没睡么?” “唔,”他回答,“我
12、不困。” “你就一直抽着烟么?”她问。“那烟,真的能解困吗?” 两个“么”字很显然仅仅是代表着一种随意的语气,明知故问,并不希望对方回答,但是后面一个“吗”字却含着期盼。这种语言的使用,与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所在地方的方言有关。小说中诸如此类的场景很是常见。“烧香都不懂么?”“真的么?”“你是为这个来的么?”“喏,走么,孩子?”“你不觉得今天这些话,太过分了点么?”这些话语更多的是出自男性角色的口中,因为这种语气能够表达出那种成熟和稳重。这或许与作者从小生活在北方、自身的经历以及性格有关。 “啦”字在小说中作为男主人公心理描写中的高频使用。“算啦,他警告自己”“我是怎么啦?怎么跟她说这个。”“今天我已经不是那只肤浅的小鸭子啦。”“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人就又要各自东西啦。”等,尤其是男主人公在黄河面前,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读起来更像是一个孩子的心理活动,但是却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向往,如同一个孩子一样的真挚、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