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4697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平定县冶西联校赵家庄小学 郑美华 学情分析 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幼儿时代就对安徒生的童话有所了解,今天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他们会感觉有些浅近,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能通过自己感悟品味出作者所蕴含的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

2、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美丽的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教学目标 本文是学生自小就爱读的童话,过去孩子们主要是侧重于欣赏故事情节和美丽的人物形象,而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则应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3、,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阅读理解中,抓住虚实交替的写作方法体验、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目标: 1、关注文中小女孩的命运,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2、感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这些幻象的美好与小女孩现实生活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理解最后三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含义深刻句子;一是“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餓,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二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合作探究阅读,质疑,讨论交流,感悟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借助幻灯片精美的画面,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教学准备 配乐朗诵音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题目,回顾内容 1、师板书题目,生齐读课题。 2、提问: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回忆回答: 体裁、作者、主要内容、写作顺序 二、感受现实,激发同情。 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学生

5、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我感受到小女孩很冷,因为她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读有关句子。 生:我感受到小女孩很饿。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生: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生: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因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别人都在家里吃团圆饭,而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 生:人们都欺负她,没有人同情他。读相关句子“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另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生:小女孩回到家里也得不到温暖。

6、 指名配乐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人物的命运。 三、学习结局,质疑问难。 师: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11、12自然段, 师:读了悲惨的结局,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 生: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 四、品读幻想,解决疑问。 教师过渡:小女孩曾经看见过哪些美丽的东西?给她带来哪些幸福?两个“幸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投影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快速阅读第510自然段,思考讨论下面问题,并填好表格: 1、

7、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次 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产生的幻想 原 因 结 果 学生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生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 生2: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烤鹅。 生3: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圣诞树。 生4:第四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奶奶。 生5:第五次擦燃火柴看到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相机板书: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飞走了 交流探究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师:屏幕展示大火炉图片 生:“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

8、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小女孩犹豫了一会儿,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抽出了一根火柴擦燃了。 师:小女孩为什么犹豫? 生:因为火柴是小女孩家的经济来源,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舍不得擦燃火柴。但是她冷极了,最后鼓足了勇气擦燃了火柴。 师: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小女孩擦火柴时的犹豫不决和勇气。 生:“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小女孩非常寒冷,渴望得到温暖。 师:此时小女孩的心情怎样? 生:感情朗读,体会小女孩看到火炉时的高兴喜悦。 生:“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从这句话我体会到

9、小女孩此时很失望。 师:为什么? 生:因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又回到了 残酷的现实中。 师:是啊,此时小女孩非常失望,谁能把小女孩的失望的心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感受火柴灭后小女孩的难过失望。 指名朗读这一整段,分别读出小女孩敢擦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小女孩面对温暖的大火炉的喜悦的感觉,读出火柴熄灭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 师: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为了把火炉留住,她又擦燃了一根火柴。 交流探究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

10、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小女孩很饥饿,很想吃到食物。她快饿晕了产生了奇妙的幻觉。 师:什么奇妙的幻觉? 生:小女孩看到烤鹅向自己走来,眼看就要吃到它了。 师:指导朗读,把小女孩幻觉的奇妙读出来。 师: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得墙,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时她看到了一颗美丽的圣诞树。 交流探究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生1:“这一会,她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他眨眼睛。”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小女孩很痛苦,她希望得到欢乐。 生2:小女孩希望像富人家的女儿一样在圣诞树下

11、过快乐的圣诞节。 指名读文,再现情境。 师:火柴又灭了,为了把圣诞树留住,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会奶奶出现在亮光里。 交流探究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生:“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就会不见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小女孩很孤独,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 师:奶奶是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如果你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兴奋地叫起来?怎样乞求奶奶把自己带走? 师: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小女孩兴奋的心情和乞求的样子。 配乐齐读。 师:这时火柴又灭了,小女孩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 交流探究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再现图片画面,体会情境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

12、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女孩死了,她死了就没有了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 师:小女孩真的飞走了吗?她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天堂。 这样的地方对于小女孩来说存在么? 生: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是不存在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 师: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配乐齐读 理解“幸福”,解决疑问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象? 指名回答,相机把表格填写完整:寒冷 饥饿 痛苦 孤独 温暖 食物 欢乐 疼爱 幸福 师: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起什么作用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于的深切同情和对贫

13、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师:火炉、烤鹅、圣诞树、亲人的疼爱对我们来说是很平常与普通的,对女孩来说却是渴望不可及的,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1:当时丹麦的社会太黑暗了,穷苦的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 生2:小女孩太可怜了,我很同情她。 生3:小女孩的命运太悲惨了,她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她真可怜。 师: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只有死亡才能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小女孩的命运太悲惨了,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真叫人憎恨。你理解两个“幸福”的含义了吗? 生1: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实在没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生2::第二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生3:我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于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同情和不满的感情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2、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想象小练笔。 3、推荐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擦火柴 冻死街头 现实可怜 同情 幻想美好命运悲惨 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