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4957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时间就像一张张蒙纸,将王侯将相的丰功伟业和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一并包裹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蒙纸越包越厚,当年发生的那些故事也渐渐模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甘于让过去的故事失去本色,于是他们来到桌案旁坐下来,提起笔,研好墨,在一张张雪白的纸上,记录下那些易逝的韶光。这些人就是新历史作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越来越渴求,国学、史学书籍层出不穷,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片浓浓的读书氛围。在众多类型的书籍中,新历史作品深受读者青睐。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热播开始,一大批新历史作家用其流畅的笔法和生动的语言为我

2、们呈现上了一部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史书。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如果这是宋史等新历史作品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历史作品枯燥、难懂、冗长的特点,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状态下的阅读心理,使人们在放松之余还能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所以深受读者欢迎。 作为社会进步的产物,新历史作品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是,作为一种新式读物,它也有待完善的地方,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我就阐述一下我对新历史作品的一些看法。 一、降低写作功利性,端正写作态度,坚持实事求是。 作为历史作品的一种类型,新历史作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向人们呈现出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而这就需要新历史作家们首先要端正写作态度,降低写作的功利性,坚持实事

3、求是。历史作品和其他种类的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需要作者通过考查大量的典籍,鉴别筛选,从中挖掘出历史的真像,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这每一步都由不得半点马虎。而这也就要求作者本着对读者、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写作。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推崇梅毅老师。他在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中对杨延昭的绰号、杨氏宗人、杨门女将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有石悦老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也对建文帝的生死、明宫三大案和洪武年间的郭恒案等重大历史事件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刘羽权老师在如果这是宋史中对宋太祖怎么死的等问题也做了探讨。这在新历史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们支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可是现在有些作家看到新历史作品受到人

4、们的追捧,在名利的诱惑下也加入到这个写作大潮中。往往没有仔细研究几本史料就匆匆开始写作,只是简单地对史料复述了一遍,对这些历史理解的也不够深刻,对历史的真相也不一定能解释的清楚。这不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吗?所以,在此我向诸位新历史作家发出倡议:端正写作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以瑞士钟表匠的心思来写出最美的作品。 二、在还原历史真像的同时,不忘进行评价。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读历史不是简单的明白过去发生了什么这么简单,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读史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知识,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方向,以少走弯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历史作家的

5、写作指明了方向,即:单单把史实摆出来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对其进行评论解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有些新历史作家在写作时只是把历史真像做一个复述,连半句评论也不加,这种写作方式很不妥。像回味朝、二战地图等系列书籍,作者在这些书中就没有写一句评语。因此这类书籍只能成为一类入门类的历史书,不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成为经典。作者在作品中不加评语这种作法,一方面的确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受作者写作倾向的干扰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普通读者读起这类史书来却会感到枯燥乏味,阅读兴趣不高,从而对所读历史的理解也就谈不上深刻。一般来说,新历史作家们对历史的认识要比大多数读者

6、对历史的认识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他们通过幽默恢谐的语言、多角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增加了可读性,使读者更倾向于接受他们的观点,使读者体会到历史可以这么读、这么有趣味。这样新历史作家不但能引导读者形成正确的认识,更能通过对历史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这一点上看,新历史作家不但应该对史实进行评论,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大广度、深度,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在许多新历史作品中,评论是存在的,并且评论之处还不在少数,那么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作者如何对历史进行评论? 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历史进行解读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解读历史最为锋利的手术刀。 历史唯物主

7、义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3、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在许许多多的新历史作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进行评论的作者几乎找不到。大部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过程、结果、以及发展规律的解析大多是以历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主的,更有部分作者运用“宿命论”、“历史循环论”来对历史进行评论。以上这些评论方式都是不科学的、偏面的,一些更是错误的。我对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也是不全面不彻底

8、的,但经过数年以来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还是总结出了两条在评论历史时在我看来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是坚持对阶级的分析;二是在重点评论上层建筑的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坚持对阶级的分析。我一直认为,阶级问题是社会历史写作中最不可回避的话题。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如果不考虑有关阶级的特点和利益拆求,那么再精彩的评论都会让人心中疑惑。 明月在他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五部中写到了张居正改革的重要措施一条鞭法。他写的确实精神,而且更可贵的是,他也比较清楚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他把一个枯燥的话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出来,既

9、有趣味性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在看完之后我却想问一个问题:张居正为什么要推行一条鞭法呢?明月在书中没太怎么说清楚,我却不信他不明白。而这个问题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因为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人们将不会真正认识张居正以及他的改革。 这个答案很明确: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很苦涩,但很科学。历史是严肃的,新历史作品是要被千万人来看的,在重大问题上含混不清、避重就轻是不严谨的,更是幼稚的。同时明月对元朝灭亡、明朝灭亡等问题上也都没有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部书的遗憾。 不只是明月,滕涛在南北朝那些事儿中对问题的分析也是欠妥的他在评论时运用的是儒家思想;而王月映老师在那时汉朝中对汉朝的最终灭亡这

10、一问题也没有运用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 以上问题绝不是个例,几乎在所有的新历史作品中作者都没有把阶级分析纳入写作范围。这固然可以增强作品的超味性,因为这些史书中英雄人物的丰富多彩的事迹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神往。但正如上文所说,历史作品的任务并不只是简单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还要解释、评论历史。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到哪儿去了呢?要解读历史就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就要解释的明明白白、透透澈澈。 阶级分析是社会历史写作、解读历史的一个重要武器。离开了它,新历史作品再通俗、再流畅,它的作用也只限于让人们初步地了解历史。而不能透过表面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趋势来看,传统历史作品现

11、在已经发展到了最高水平,也到了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阶段,很难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了。在今后,新历史作品将担起教育广大读者的责任,可是失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新历史作品真的能担起这副重任吗? 在着重解读上层建筑的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新历史作品中,作家往往对某一时期的上层建筑着色非常多,而且往往在一部作品中,几乎全部都是描写上层统治集团斗争交往的内容。相反对经济基础的描述却不多。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离开了对经济基础的写作,上层建筑写的再细致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统治阶级的政策、行为,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新历史作家怎能放弃对经济基础的写作呢?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这本书在这一

12、点上就做的很好,第20章,蒙曼女士就是先从北周的经济基础开始讲起的,后来才推进到了当时上层统治集团。这样一来,读者就更能通过作者的明白隋文帝在“开皇之治”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根本原因,对“开皇之治”有了立体的认识。其他作品就做的不够了。新历史作品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儿对经济基础好多次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去谈;如果这是宋史、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等书中对经济基础的写作更是难找,这不能说是这类书籍的遗憾。 新历史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只要稍稍加强这方面的墨水浓度,新历史作品就将更为出彩。这会让读者对历史更有立体、更丰富的认识。而且对经济基础的描述更让读者认识到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爱国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事实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而历史作家的使命就是通过历史作品帮助读者认识历史,新历史作家更是如此。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和实践让他们看到了当下的不足,并力图去改变现状。从这方面来说,我认为批评和建议只会让新历史作品提升内含,更完备而有教育意义。我衷心的希望新历史作家能够从历史中发掘出历史的真像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让他们形成更为科学、健康的好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