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298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发展社会学 第一章 社会发展界说 二、社会发展的特征 1、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对迟发外生型国家来说,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2、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的变化,又涉及社会与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三、社会发展的类型 1、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发展条件的优越性。殖民扩张给宗主国带来诸多利益 发展动力的内源性。以英国为例 发展进程的渐进性。国家社会机体内部产生适应现代化变化的某些新趋势、无外来压力的刺激和干扰。 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2、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l 发展条件的劣质性

2、。被殖民和被奴役的痛苦历史 l 发展动力的外缘性。以俄国、日本为例。 l 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强行启动的现代化、短时间里兼顾许多问题。 推进方式:“自上而下” 3、迟发展效应 l 迟发展的正面效应 发展动力容易形成;发展资源可以采借;发展道路可以选择 l 迟发展的负面效应 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 四、社会发展的模式 “经济增长”模式 实质: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综合发展模式 “基本需求战略”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衡量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

3、、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情况。 标志:发展的根本内涵从“经主增长第一”转至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 日本学者“发展第一”的观点以及佩鲁的“新发展观” “协调发展”模式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相互开放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社会是一个由人品、环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五、社会发展模式的合理性 合理社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发展的有效性、内源性、均衡性、渐进性 合理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 1、含义: “可

4、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它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即从追求物质生活富足到追求物质和精神双充实,进而追求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 2、主要论点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整体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3、理论特征 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一代人与后代人

5、的关系问题; 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最基本要点 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和消费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 第二章 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四、现代化理论的评价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 注重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渐进性、内因、主体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l 忽视文化相对性和多样性、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l 忽视外因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含义:依附理论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

6、系,特别是从国际贸易关系,从不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出发,去解释非西方国家的欠发达。 四、依附理论的突破与局限 1.依附理论的突破 研究方式上的突破,重点探讨同一时期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或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从实际的历史进程出发研究社会发展。 研究假设上的突破,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将会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现代化并不是“西化”。 研究倾向上的突破,强调外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其负面影响。 2.依附理论的局限 机械的外因决定论,一个重要假设:资本主义扩张过程对发达和落后国家的发展现状有着决定性影响。 先验色彩的宿命论,另:落后地区一旦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7、体系,就永远不能摆脱低度发展和贫穷落后的困境。 还存在其他一些明显的理论缺陷:不能回答资本主义扩张前,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或衰落?其论点过于偏激,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提出的发展方案过于笼统而缺乏操作性。 五、世界体系论的兴起 含义:世界体系论是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其总体的发展规律,并从其总体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作为部分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代表人物:沃勒斯坦 七、世界体系论的创新与不足 世界体系论的创新 突破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世界体系的层级结构和运行机制出发探讨了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克服依附理论宿命论的缺陷,它在核心与

8、边陲间引入了一个半边陲概念,指出各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可改变的。 世界体系论的不足 概念上的问题。把“核心国家之间平等的且具有竞争性的贸易关系”与“核心和边陲之间不平等的且具有剥削性的贸易关系”混为一谈。 结构决定论。华认为,世界体系内各成员国所处的层级地位直接决定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及发展趋势。 八、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 p53 1、创始者不同:个人/集体 2、分析单位不同:世界/国家 3、分析维度不同:三维/二维 4、理论建构的互动模式不同:相对开放动态相对封闭静态 5、政治目标不同:建立公平/摆脱贫困 第四章 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再分配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9、 1、再分配经济概念 再分配经济”(redistributive economies)波兰尼(Karl Polanyi)提出。 人类社会的三种经济生活方式:市场经济、再分配经济和互惠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律性 再分配经济是一种由计划和指令来导向的经济。 2、再分配经济特征 (1)形式上的平均主义。 (2)非市场贸易。 (3)拥有再分配权力是获得精英阶层地位的必要条件。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类型 四种模式 “强国家-强社会” 、“强国家-弱社会” 、“弱国家-强社会” 和“弱国家-弱社会” 。 “强国家-弱社会”存在于市场转型之前的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转型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研究 发轫于倪志伟的市

10、场转型论,其基本观点:再分配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将导致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具体变现为直接生产者受益增加、政治资本相对市场资本贬值、人力资本回报上升和新的机会结构的出现等。 新制度主义的范式强调对分层机制的制度背景的关注,包括市场转型是否会导致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市场是否具有平等化效应。 1、泽林尼的观点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不平等,国家再分配抵消这种不平等。 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 2、倪志伟的观点:(市场转型以来对社会分层的研究) (1)市场权力论题:从再分配向

11、市场的转型导致有利于直接生产者的权力转移。 (2)市场刺激论题:市场比再分配更能激励个人付出,并导致了教育的更高回报。 (3)市场机遇论题:导致了新的以市场为核心的机会结构,开辟了社会流动的新渠道。 国家社会主义由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将导致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具体表现为直接生产者受益增加、政治资本相对市场资本贬值、人力资本回报上升和新的机会结构的出现等。 五、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 研究重点 “传统-现代”理论侧重于对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研究。 “核心-边陲”理论侧重于对社会发展外在制约因素的研究。 “市场转型”理论侧重于社会转型的制度背景研究。 研究视角 “传统-现代”理论倾向于夸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

12、对立,带有明显“内因决定论”色彩。 “核心-边陲”理论倾向于夸大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二元对立, “外因决定论”。 “市场转型”理论遵循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对转型中各种复杂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后果进行审慎的、深入的分析。 研究方法 “传统-现代”理论是一种历时态研究。 “核心-边陲”理论是一种共时态研究。 “市场转型”理论既是一种历时态研究,又是一种共时态探讨;还引入了实证研究法。 第五章 经济层面的工业化 二、二元经济与工业化 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 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内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人均收入极低;另一个是

13、“现代”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率较高,已经基本商业化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之中。 三、*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不均影响经济长期增长。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特殊性。 直接干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干预手段使之趋于完善。 2.转型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 *在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作用 中国*的主要任务 彻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第六章 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就是现代社会兴起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迅速集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

14、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 第七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 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 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议市场工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形态市场化与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相互作用。 经济体制的转轨比经济计划形态的转型更为重要关键、艰巨。 社会转型动力的特殊性 不仅是*和市场双重启动,而且是*和市场双重推动。 *力理与市场力量的关系。 请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谈谈*力量与市场用量。 社会转型进程的特殊性 社会转型的实际推进始于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城镇化、乡镇长直选。 始于农村的特殊性原因分析。 第九讲 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 含义:二元社

15、会结构就是指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 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 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 1、城乡差异明显 生产方面;生活方面;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 2、城乡分隔刚性 户籍制度严格限定了城乡居民的身份。粮油供应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生活。 劳动用工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就业。 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 1、城乡差异更为明显 收入差距总体扩大。消费差距日趋扩大。财产差距扩大。 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明显。 2、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 崛起的小城镇成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是流动的农民工成为工人与农民的中介。 弹性化原因:劳动用工制度开放 粮油供给制度

16、废除 户籍制度松动 3、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叠加并存 二、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从“二元”走向“一元” “一元”指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基本形成。 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必然性分析 1、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2、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 1、破除城乡二元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 2、改革导致城乡分隔的旧制度,创立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 3、废除城乡联系的旧机制,建立城乡联系的新机制。 第十讲 转型期的二元组织结构 一、二元组织结构的含义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构

17、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所确立的相互关系形式,具体包括组织设置、规范体系、职权系统、角色构成等要素。 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同时具有双重的异质性的组织结构,即是指在转型社会,由于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组织结构中也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组织因素杂然并存的特征。 二、二元组织结构的现实表现 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 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 表层结构,是指组织建构时所明文规定了的制度体系,是与现代组织建构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套组织原则。 潜层结构,是指潜存于表层结构之后,为组织成员所默认的、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的一套组织原则。 3、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

18、面: 组织规范的遵守 组织评价机制 组织成员的选拔 组织管理 五、二元组织结构的未来走向 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重叠状况终会改变 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重叠的状况也会改变 六、组织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 1、简化组织职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分化从宏观走向微观。 2、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促进现代组织因素从表层走向潜层。 从组织成员个体层面看,我们要强化组织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 我们要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第十四章 转型期的社会失衡 1、贫富差距测量方法的介绍:基尼系数和五分法 三、贫富差距的调控 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之一:贫富差

19、距必然论 自身的个人条件不同导致其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同 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导致其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 客观必然性表明,贫富差距只能调控而不能消灭。 2.理论依据之二:贫富差距离功能论 正功能:激发自我提高、自我实现 负功能:影响个人积极性及社会活力 正负功能分别表明贫富差距不能消灭只能调控。 3.理论依据之三:贫富差距效应论 贫富差距效应,是指在贫富差距的发展或泻变过程中,贫富差距与其社会条件或社会环相互作用的机制。 -“马太效应”-“转型效应” 两种效应再次分别表明贫富差距不能消灭只能调控 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 1.努力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既直接决定人们贫富水平

20、调低,又对人们的贫富差距产生影响 -与贫富水平高低的比例关系 -共时态、历时态角度斫贫富差距 2.适当转移财富、完善税收与保障制度 财富为何转移 -理性的考虑-人道主义的考虑 财富如何转移 -财富的提取方面-财富的经予方面和慈善 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 1、从*的角度来讲,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2、从社会的角度讲,需要发动公众力量,积极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 第十一讲 转型期的社会失调 一、社会失调的历史考察 社会失调的涵义 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 社会是由相互联系、

21、相互作用的众多要素、子系统构成的统一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发挥着一定功能。因此,社会的协调有赖于各个构成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当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在社会整体中失去平衡而不能发挥一定功能时,即发生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失调的现实探讨 工业化与自然植被 人与自然关系失调 1、资源危机问题 2、环境污染问题 市场化与“社会植被” 人与人关系失调 “社会植被”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市场化破坏“社会植被”引发社会问题: 1、权力腐败问题2、社会风气问题3、社会发展滞后问题 三、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市场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涵

22、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前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内容: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特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4、后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走新型市场化道路 1、规范层面: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2、观念层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十四讲 转型期的社会失序 一、社会失序的理论探讨 社会失序的涵义:失序是指由于个体的心理或行为失调,以及社会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等,社会秩序出现

23、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而且这种紊乱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 1、失序与无序 当失序现象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即当法律、道德甚至风俗习惯等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完全失去约束作用时,社会才真正陷入“无序”。 2、失序与失范 失范是指社会规范或因缺乏、或因混乱、或因冲突而出现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的减弱甚至丧失。 失序是指因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失范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 社会失序的类型 1、 根据生活领域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经济失序、政治失序、文化失序等。 2、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隐性失序和显性失序。 3、根据社会功能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 4、根据其发生范围的不同,失序可分为局部失序和整体失序。 5、根据其发生的矛盾性质层次不同,可分为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 转型期中国社会失序的原因 1、“规范真空”与失序:形式上有规范而实际上无规范的状态,即规范形同虚设的状态。 2、“规范迷乱”与失序:各种性质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社会规范杂然并存、共起作用,必然导致大量与规范相左、相异甚至相违的失范行为的产生。 3、“规范软化”与失序:先有现代化之名,后有现代化之实,规范的实际控制力会相对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