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唐代 1. 调节官员进出口 2. 以礼致仕 3. 造成贫富悬殊 解释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宋王禹再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
2、未全迟。”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唐代 调节官员进出口 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玄宗时,机构逐渐臃肿,国家机构职官总数为18805人,其中内官2620人,外郡县16185人。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
3、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以礼致仕 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这种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对巩固统治基础非常重要。唐初君臣关系比较融洽,得益于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要求解免太子太师之位,太宗不许。二十三年,高宗即位
4、,坚持要求辞去职务,以地震请求逊位,高宗不许。永徽三年,以天下大旱上书请求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显得客气有礼。 但这种自行申请、以礼致仕的制度,也给那些驽马恋栈的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群臣对君王纵容和姑息不按时致仕者的不满,同时也难免使君主对臣下产生猜忌。唐末杨复恭拒不接受致仕诏令,指使手下杀害来使,就是由执行致仕制度直接引发的君臣之间的
5、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造成贫富悬殊 唐代致仕官员待遇优厚,造成官民之间极大的贫富悬殊。致仕官员从九品到一品,他们的土地收入和俸禄收入相当于一般丁男家庭的2.5到60倍和5.6到114倍(唐代丁男家庭年收入不足20石),这意味着官民之间经济上的超乎寻常的不平等。唐代统治者为了笼络官员,造成了官民之间经济上的尖锐对立,影响了上层建筑的稳定。同时唐代致仕制度在“安史之乱”后的逐渐废驰,使官员队伍膨胀,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唐代官员在高峰时和民户数之比为26.6/万,和民口数之比为4.54/万,均高于之前的两汉和之后的元明清时期。 唐代致仕制度对官僚机构和君臣关系的影响,尚属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相互妥协、相互调整,但致仕制度对官民关系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