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5485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第四章 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来联系,并帮助表示判断,否定判断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尤其是秦汉以前,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郑伯克段于鄢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 有时候,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者”字复指,引出谓语,这也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另一常见形式。如: 吾所欲者,土地也。

2、韩非子五蠹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起义 这种句中用“也”字煞尾,并且“者”与“也”前后照应,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有时候,可以不用“也”字。如: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有时“者”“也”都不用。如: 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两例的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这是判断句最核心的部分。 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论语宪问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种用法的“非”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

3、便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否定副词,它是来否定谓语的,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 判断句的主语也可以根据语言环境省掉,多数出现在对话。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 论语先进 下面谈一谈与判断词有关的几个词。 1、“是” 古汉语中“是”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它并不就是判断词,尤其在先秦的时候,一般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 两句中的“是”都是作句子的主语的,“是”后的部分作句子

4、的谓语。“是”换成“此”意思和作用不变。有时候,“是”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一经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如: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什么缘故呢?”,“是”好像是判断词。其实,“是”仍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何故也”即“此何故也”,在同一篇文章中,下文有“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语法结构和上面的例句完全相同,只是“是”换成了“此”,“此”不可能是判断词,可见这里的“是”等于“此”,也不是判断词。又如: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这里的“是”所处的地位也

5、很像是判断词,但它实际是用来复指“日月星辰瑞历”的。文章下面还有“繁启藩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是又”等于“此又”,这里的“是”用在副词“又”之前,显然不会是判断词。 “是”作判断词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史记论衡等书中就出现了“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显然,这些句子中的“是”已经成为判断词了,这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文言文中,“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被普遍采用,甚至到

6、明清以至近代,文言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 例一的“是不得已也”就是“此不得已也”,“是”为指示代词,复指句子的主语;例二是典型的先秦判断句“者也”式,不用“是”字。 2、“为” 有人认为,“为”是先秦的判断词,很像后来的判断词“是”,翻译成“是”句子也讲得通。其实,“为”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为”有“作为”“算作”的意思,这些句子也是一般的叙述句和疑问

7、句,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3、“乃”、“即”,“维”、“惟” 古汉语判断句中,有时可以在谓语前面加上“乃、即、维、惟”等,来帮助判断。如 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我马维骐。 诗小雅皇皇者华 厥土惟白壤。 尚书禹贡 这四个词都不是判断词,前两个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便”“就”;后二个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百工维时”“百工”与“时”并不构成判断关系。 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

8、句的作用本来是表示判断的,但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分析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这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的句子虽不是比喻,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判断关系来理解。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第一句“百乘”指的是车马,“显使”指的是人臣,两者构不成判断,句子的意思应理解为“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第二句意思是“佩带朱绂的都是大夫,佩带紫绶的者是将军”。这些句子必须灵活地理解。 判断句最常见的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例一的“割也”“折也”两个分句用来说明“更刀”的原因;例二以“位尊而无功”等三个分句来解释“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原因。 思考与练习: 一、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几种。 二、 古汉语中的“是”“为”“乃”“即”“惟“非”是不是判断词,请举例分析。 ”三。、古代汉语练习册语法部分练习八第一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