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488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第七编.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文学史第七编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台阁体 1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 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第

2、二章 明代散文 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

3、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第三章 三国演义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

4、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

5、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 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1 3 和

6、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 1“笙箫夹鼓”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 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

7、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 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 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第四章水浒传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

8、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 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 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 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

9、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 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 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影响 a. 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10、。 b. 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 a. 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b.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西游记 2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11、 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参考答案: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

12、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参考答案: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两大

13、原型的深刻蕴涵 参考答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

14、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 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

15、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 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 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西游记从情节上看,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在表达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 3 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西游记的几个主角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都写得异常生动,惹人喜爱。这些人物之所以刻画得很成功,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他们时,往往是将

16、神性、人性、动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把他们当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思想、行为的人性的特点,同时又有神的威力和动物的外貌等特点,既亲切又具有超现实的色彩。 西游记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情节的设计上,西游记往往戏笔与幻笔相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 第六章金瓶梅 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 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

17、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 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 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

18、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局限性:关于“性爱”的描写 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

19、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四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

20、出 4 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 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

21、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 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 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 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

22、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 2 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 3 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4 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

23、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带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 1 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 2 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

24、,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 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 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 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 正话。故事主体。 6 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 5 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25、。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 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 以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为基础的婚恋观念。 3 评级权奸误国、官场腐败、社会黑暗。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 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

26、”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2 “适俗”的思想。即“通俗易懂” 3 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 简述三言的艺术追求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其具体手法是: 1 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 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

27、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 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 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 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

28、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的个人独创,它的出现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性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6 第十章 汤显祖 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

29、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 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试述牡丹亭中杜

30、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 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

31、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 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

32、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

33、,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临川四梦 1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2“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 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3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牡丹亭的爱

34、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与 7 理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

35、量。 第十一章明代戏曲 四声猿 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清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三大传奇 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

36、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 参考答案: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 参考答案: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

37、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第十二章明代诗文 评

38、价前后七子的功过。 参考答案: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 8

39、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竟陵派的得失。 参考答案: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人,故名。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神韵说

40、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

41、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42、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第二章 清代词 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

43、,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常州派 1干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 9 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

44、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

45、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第四章 清代小说 弹词 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 “土音”,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第五章聊斋志异 试述聊斋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 1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

46、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次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 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 2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是: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唐传奇中的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去不乏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