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488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期末大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文学期末大题30、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怎样认识这个评价? 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

2、剧的社会根源。 这部书不像水浒、三国,写的是国家大事;又不像西厢、牡丹,纯粹的小情小爱;他写的是日常的生活,却又有着深刻的含义隐藏着;他可以把无限琐碎放在故事当中而不让你烦;他写人,每个人都极有特点,性格分明,没有纯粹的好人坏人,常常让你又爱又恨,是比较真实的人物塑造,而没有把人物完美化、英雄化,这是对古代小说的一大突破。 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四、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悲剧 29、怎样认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28、试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

3、贵族叛逆者。他的思想与性格完全不合时宜,走的是一条与世俗和家世利益相反的路。 贾宝玉叛逆的性格最明显的表现是对科举功名深恶痛绝。 贾宝玉不满“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生活,深感压抑和束缚,选择逃避现实。 贾宝玉延续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贵贱有别”等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用在了生活在底层的一群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 贾宝玉叛逆性格另一突出表现是对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有爱情婚姻的大胆追求。 27、试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形象。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

4、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26、试述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突出成就。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5、。 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

6、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25、分析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

7、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 二、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

8、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三、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四、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联结而成,采用

9、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五、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伎艺影响,三国志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24、评析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

10、。 “游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但它喊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女子的心声,在那世间只有情难诉的里面,游园的主题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意义了。也正因如此,它连那些呻吟于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广大青年女性的心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共鸣。 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游园”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展现层次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杜丽娘像一只笼中小鸟,突然飞进了繁花似锦的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触景生情,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慨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并引起她青春觉醒,女主人公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处处表现出贵族少女矜持和娇羞的特点,作者着重刻画其春

11、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不满。来到园中之后,则着重刻画满园春色在女主人公内心激起的巨大波澜,:惊诧、感慨、悲叹、忧怨构成了丰富的心理内涵。这里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人物从不断的感情沉积中走向冲破临界状态的心灵历程,其间有踌躇徘徊,有回旋起伏。她前进的脚印承受着人物所特有的艰涩和沉重的负担。正是在这一点上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当然这种成功的获得,还有赖于构思的严谨和描写的传神。作者的笔,透过人物欲藏又露的神态动作,主客交融的景物观照,回肠九曲的心灵告白等表现手法,把读者观众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12、尤有特色。游园中的景物描写都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叠出,无境不新,达到了炉火炖青的地步。 23、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

13、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

14、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

15、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

16、生香.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22、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作者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深刻的

17、人生体验和丰富的艺术形象,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达到了初步个性化的程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过渡。 小说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一步步发展中,写出了性格的变化。 小说的叙述和描写语言也达到了准确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18、。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 它的语言成就:有口语化的特点。 21、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虚与实的结合。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本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创造,使实服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全非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等艺术处理。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

19、描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非凡的叙事才能。三国志演义“陈述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小说在叙事时,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这样的艺术构思,使全书的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在这一构架上,作者又兼用了顺序、倒叙、插叙、补序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略写、侧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就所述事件而言,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以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

20、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总之,这部小说的真正描写,不是仅仅歌颂了力更重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即是突出甚至夸大

21、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人物性格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二,反复皲染,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历史演义体语言.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它从讲史而来,故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

22、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人物语言已开始注意个性化。 20、评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

23、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

24、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

25、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

26、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柳

27、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极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

28、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19、简论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

29、美统一。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18、简论窦娥的悲剧命运和性格特征。 窦娥的性格是顺从和对抗的统一体,窦娥对道德的顺从 pk 对社会恶势力的对抗,顺从和对抗相辅相成,构成了窦娥的性格。在窦娥冤中有贯穿全曲的窦娥对道德律令的自觉践履与无条件遵从,她顺从命运、忍受苦难。甘心被父亲送给蔡婆当童养媳,然后与蔡婆相依为命,恪守妇道和孝道。也有贯串全文全曲窦娥对社会恶势力的反抗,没有遵从婆

30、婆,嫁给张驴儿,敢于与官府抗争,拒不认罪,许下三桩誓愿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变成冤魂请求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平反自己的冤屈。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汉卿才把窦娥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千古震撼力的女性形象。 17、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二者之异 1、 产生的地点不同。元杂剧以元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南戏则产生于浙江永嘉一带,所以南戏又被称为“永嘉杂剧”南戏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2、 剧本结构不同。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杂剧的题目证明放于剧本末,一般用来作剧名;南戏的剧本由若干“出”组成,

31、“出”数不作规定。南戏的题目证明放在剧本开头,一般由四句七言诗来作。 3、 扮演角色不同。杂剧一般由“末、旦、净”三类组成;而南戏则由“生、旦、净、末、丑”等各类组成。 4、 演唱形式不同。杂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来唱,而且只能有一个人唱,一唱到底。杂剧当中,如果是由正末演唱的则叫“末本”,如果是由正旦演唱的则叫“旦本”;南戏的演唱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似杂剧一唱到底。 5、 宫调上的不同。杂剧的每一折只能有一个宫调,并且每折的宫调不能重复。南戏则不作规定。 6、 表现的题材不同。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为题材,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等。南

32、戏则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例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等。 7、 音乐曲风上的不同。杂剧在音乐曲风上表现得高亢,激昂;南戏则表现得缠绵,温婉、凄凉。这与杂剧和南戏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有关。 二者之同 杂剧和南戏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剧本的唱词,则更多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是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杂剧和南戏都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 16、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 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实为难得。 吴文英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

33、而他胸襟气魄远逊稼轩,才情天赋不及白石,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吴文英作词师承周邦彦。清真词的结构也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或用虚字转折或用实词提示,尚有线索可寻。而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

34、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15、简述姜夔词的主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白石詞風: 清空騷雅 “清”:中國古典詩學中的重要審美概念。 “空”:空淡深遠、空靈含蓄。“騷”:楚騷傳統在白石詞中的體現。“雅”:崇雅黜俗的時代風氣與姜夔的主觀追求。 所謂“清空”,大致由四個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是詞中的情感,多屬於文人士大夫那種高潔清雅的意趣,既很少有世俗的香豔繁雜,也很少有豪壯激烈的情懷;二是表現手法,多追求言外之意,空靈的神韻,而避免質實粗重的筆觸;三是詞中的語言、意象,多數不是色彩鮮麗或雍容華貴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淨;四是詞的意境,

35、一般都避免過於狹小逼仄或密集擁擠,而以疏朗開闊居多。 14、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行诗的主要特点。 范成大詩中最有價值的是使金詩和田園詩。 他的使金詩記載自己在淪陷區的親自見聞,描寫了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躪、盼望光復的情形以及憑弔古代愛國志士的遺跡以表示自己誓死報國的決心。 他的田園詩把反映隱逸情趣和農事生活兩個傳統合為一體,全面、真切的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各種細節,使田園詩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映農村生活之詩。范成大詩的語言自然清新,風格溫潤委婉。 13、简述李清照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創造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摯大膽地表現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36、,豐富生動地抒寫自我的情感世界,不僅比“男子作閨音”更為真切自然,而且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 12、简论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 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使他们成为社会谴责的对象。南戏对负心汉形象进行改造,符合元代社会以及戏剧精神的新审美观。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做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

37、辞官不从,辞婚不从,三不从加剧了戏剧冲突的深刻性,蔡伯喈成为了一个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的“孝子”却因为伦理纲纪的不合理以及伦理纲纪自身的矛盾,成为可怜可悲的牺牲品,最终落了个“可惜之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3)赵五娘与封建礼教的女性生活。 赵五娘,作者的意图是将她塑造成一个贞烈孝道的化身,通过她来宣传封建道德。但戏中赵五娘并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她的行为都很有个性特点,在对公婆的态度上,突出的显示了一个下层妇女,所具有的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其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