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四首表格式教案课题名称 古代诗歌四首 普通学生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2.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品味诗歌凝练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句子含义。 2品味诗歌语言,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的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6课时 10.13-10.20 随读学生 姓名 7.1罗文 7.6李铮 7.6刘青豪 障碍类型 学习中度残疾 知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 7.4陈楚翰 障碍1.能朗
2、读课文,感知课文。 2.能背诵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妙的语言美。 2联想想像法。学习课文,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画面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感美,启发对美的感悟。 3探究讨论点拨法。用于对散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启发对美的感悟,追求美好人生。 值观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品味诗歌凝练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体会诗歌的意境。比较鉴赏诗歌。 知识要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录音机 幻灯
3、片 内容 要点 教学使用 使用方式 所得 结论 良好 能朗读课文,感知课文,能背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的选择 能背诵默写课文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朗读 培养语感 积累词汇,品味语言 范读全文 重难点 提供示范 归纳总结 播放 讨论 8分钟 网站 解读文本 展示 讨论 良讲解 好 30分钟 自制 教学方法 计划时数 教教学流学程 合作探究,导读教学 3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随读生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朗读感知 四、文本解读 探究质疑 第一课时: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让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 一、观沧海 作家作品简介 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
4、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朗读诗歌指导:节奏、重音、语速。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1.朗读次北固山下。 2作家作品简介。 、资料助
5、读 学生补充作家作品、背景。 、学生先听读再由学生试读。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第一层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齐读齐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背,抽查第三层借助奇随读生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背诵,给 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与鼓励。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 的。 随读生听老师讲,做记录。 随读生跟随大家读。随读生读课文。 随读生做记录。 随读生跟随大 一、作家作
6、品简介 二、朗读感知 三、文本解读 探究质疑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3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4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听范读再由学生试读,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补充作家作品。 家读。随读生读课文。 随读生听老
7、师讲,做记录。 随读生3.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做记教师归纳:首联“客路”点明自录。 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 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 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4.逐句分析,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再由教师归纳:颈联写潮水上涨, 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 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 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 景表现了出来。 5先由学生讨论分析,再由教师归 纳: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 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 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 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
8、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 一、作家作品简介 6. 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教师小结: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享受。 7.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前两首诗歌,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后两首诗歌。 一、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贞元十六元(88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9、。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10、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齐读齐背,抽查随读生背诵,给与鼓励。 随读生一、学生补充:此诗是长庆听老师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讲,做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人早春游记录。 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 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诗中 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 受。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 丽。 随读生二、朗读感知 三、文本解读 探究质疑 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朗读钱塘湖春行,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赏析。 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 1.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
11、.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师小结: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二、先听范读再由学生试读,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三、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1.首句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 2.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12、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3. 颈联写花草。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4.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跟随大家读。随读生读课文。 随读生做记录。 一、导入诗人从大处落笔,颔联写莺燕,颈联写花草,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
13、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齐读齐背,抽查随读生背诵,给与鼓励。 新课 二、朗读感知 三、文本解读 探究质疑 一、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 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一、学生描述心中的秋景。 思中去体会体会。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 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 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 涯20余
14、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 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 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三朗读诗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四、1描绘图画。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随读生听老师讲,做记录。 随读生跟随大家读。随读生读课文。 随读生做记录。 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
15、,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 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16、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
17、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齐读齐背,抽查随读生背诵,给与鼓励。 四、拓展延伸: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
18、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1、课后练习、一、二。 2、文科爱好者 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学生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谈体会。 课堂练习 练习 课外作业 背诵四首诗,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教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学钟嵘、反思 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