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复习 1.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 答: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
2、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1、试举例分析诗经风诗和雅诗表现了哪些内容? 答:诗经中风诗的内容:风诗主要抒发个体的情感,表现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和心愿,以爱情诗和怨刺诗为主。1、婚恋诗。自由开放的爱情,如周南关雎 郑风野有蔓草等。有乐有悲的婚后生活,如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等。2、怨刺诗。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如邶风新台;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悲苦。以香草作为主人公的配饰,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质。以香草象征古代三后身边的君子。以培植的香草象征培养的人才。2、
3、美人。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甚至中国文化以“男女之情”英隐喻“君臣之义”的传统。以美人自拟,以美人和众女、美人和灵修的关系比喻现实中诗人与党员的关系、诗人与楚王的君臣关系以“求女”来象征求君或者通君侧。 离骚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中国古代文学奠定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它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情感表达上表现为上下求索、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以及主动担当、直面悲剧的勇气。艺术方面,表现为神话和宗教因素的运用以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 5、试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体的诗体特征。 答:楚辞是诗经
4、之后,一种兴盛于楚地、具有楚地特色的新型诗体,在体制上有四个不同于诗经的显著特征:一、楚辞的句式和规模接近于散文;二、大量的使用“兮”字,而且,不只是用在句子结尾,还常常用在句子中间。三、聚聚用韵,以增强节奏感。四、楚辞经常使用三字节节奏。 6、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汉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答:汉代乐府诗的特色:1. 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统管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到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到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2. 感情抒发到质朴纯挚。感情到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
5、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3. 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7、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班固的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事”就是本事,是引发该首诗歌创作的具体事件,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可以把这事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缘事与叙事并不是一回事。“感于哀乐” 概括汉乐府的创作动机,强调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所谓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
6、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如江南可采莲。“缘事而发” 概括汉乐府的传播特点,即汉乐府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本事和诗文相结合的特点。 8、试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艺术成就。 答: 艺术成就:1. 卓越到叙事技巧: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刘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冲突,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爱情。. 精心选择了几个具有表现力的叙事单元,在叙述主要情节单元时显得从容有致。2. 塑造了几个鲜明到人物形象:. 其一,诗人把人物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运用了个性化到对话和行动,环境或是景物衬托
7、等多种艺术手法。. 两条叙事线索都是围绕刘兰芝展开的,这也使她处于矛盾的中信,让她与众多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 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富有浪漫色彩。 9、试述汉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答:1、开窗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2、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即咋掩体和五言诗。3、艺术手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也非常大。 11.试析汉代乐府诗内容和艺术上的特色。 答:乐府诗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及其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的艰辛与痛苦,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1.揭示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不公。 2.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
8、的痛苦。 3.展示个人情感世界。 艺术上的特色:1、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善于选取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片段,通过压缩叙事空间,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2、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3、语言“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12.简述曹操乐府诗的特点。 答:1.内容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2.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质朴的文学传统,语言毫无雕饰琢磨得痕
9、迹。 13.杜甫新题乐府在内容和艺术上个有什么特点? 1.善于综合运用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2.他善于利用哥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丰富了叙事手段,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3.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 14.试结合作品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是如何实践其“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的。 答:新乐府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在新
10、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
11、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
12、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 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 15.举例说明五古的体质特点。 答: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五古的体质
13、特点有: 1.句数不限;2.是否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古体诗的对仗是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行这样一首长诗,竟没有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用了一个对仗句,也还是宽对。 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看门。”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 3.不限平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韵,但是平声和仄声一般不能通韵,入声字一般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例如:唐白居易伤宅:“谁家起甲第,朱门
14、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平声韵。 4.用韵自由。 古体诗既可通韵,也可一韵到底。例如: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两句一用韵,都是用的仄声韵,且一韵到底。 16.何谓“建安风骨”?它对中国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15、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首先,文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其次正是基于对诗歌辞情的重视,两晋诗坛辞藻大行,唯美风气昌炽。影响巨大的是 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所给予盛唐气象的养料以及对近现代五四文学的影响。 17.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如何将情、景、事、理结合在一起的?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
16、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
17、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18.试述王维和孟浩然五古的特点。 答:王维五古:1. 内容上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王维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爱意。他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2.艺术
18、上表现为“诗中有画”。 、捕捉瞬间变化之景物,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如鹿柴、鸟鸣涧通篇巧妙敷色用光。 、合理布局,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如终南山、木兰柴等。、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诗人最善于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汉江临泛、山居即事等。其诗中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等等。 孟浩然五古:1. 内容上多描写山水景物。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
19、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2. 艺术上表现为气象清远,平淡自然。孟浩然的诗都是抒情诗,但他融入诗的思想感情很少,主要写生活事件和
20、景物,融进的很少的思想感情又淹没在事件和景物中,所以抒情的味道很平淡。 孟浩然写生活和景物时,很少极笔力以摹写,很少雕琢粉饰,主要用叙述的笔调表现出来,“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这样,诗中的生活和景物也很平淡。孟浩然诗的构思、结构、手法、语言都力求自然,力求淳真,因而诗的艺术也很平淡。 19.试以五古、七古作品为例,分析杜甫及其诗歌“诗圣”“诗史”之称的内涵。 答: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 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
21、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史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记载了不少事实,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沉湎声色的情景: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
22、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爰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描写的是具体的情景,连面临这情景时感觉到的氛围和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写到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家,而尚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下,为之动
23、情。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诗,都是这种写法。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之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 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 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
24、伏。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 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 补史之失载。如这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 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 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
25、心歹人,更不必选 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可见当时社会政局的稳定。通过此诗可以让人充分的了解到 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以及开元盛世的社会风 貌。由此可见,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补足。 杜甫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但却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孕育 了出了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在于他对史的认识价值,“以诗存史,以诗证 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20.试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答:登高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抒发了诗人重阳登高所感,表现出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这首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2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深秋落寞的气象,“风急天高” 的节候,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只是 “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一切景象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没落,“不尽”表现出 时间的无穷,但是诗人依然是壮志难酬,体现出诗人无尽的愁苦,沉郁悲凉的感情油然而生。这四句都是大处落笔,萧瑟苍劲,雄浑壮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沉郁的心情。后四句中诗人哀叹人生,“艰难苦很”四个字中有无限的悲凉,极其沉痛哀绝,由生出白发,穷困潦倒,引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唐王朝由辉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落败。 “沉郁顿挫” 此诗格调苍茫、浑厚,语句苍劲硬朗。从思想性方面来说,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具有深沉的现实感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