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太阳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中的太阳意象.docx(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古代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古代诗歌中的太阳意象 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自然界中最迷人的,成为自然界一切美的精髓的,这是太阳和光明。”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使地球有了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区别,生命得以存活与繁衍。因此,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喜欢描写它、歌咏它。作为一种艺术意象,它也毫不例外地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 太阳赠给地球光明,表示明亮之意的汉字多以“日,为偏旁,如“明”、“晰”、“昭”、“晃”等都是如此。在中国诗歌史上,屈原大概可以算得上第一位热情讴歌太阳光明的诗人,他在九歌东君中描绘了日出的壮观景象:“墩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随着太阳的升起,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古人传说西北方有幽飞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又传说太阳下山时,有若木开红花照之。屈原对此发出了疑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天问)他显然认为能给大地带来光明的只能是太阳,舍此别无他物。古代诗人常把太阳写成“白日”,首先使人想到的是它那强烈耀眼的光辉。因为“白”是光达到最强时的一种表现。太阳刚刚升起或将要落山时,由于受到大气拆射的影响,看上去是红色的,只有当日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