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504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风衣和雨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的风衣和雨衣 古人外出时遇有风雪,也穿风衣和雨衣。 雨衣的出现比风衣要早。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人们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为草制品,名蓑,又称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汉毛亨注释: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 玉篇草部:蓑,草衣也。芒草虽为贱物,轻易可得,但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掌握比它更适宜于制作雨衣的材料,所以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北齐刘昼在新论一书中阐述适才这个理论时,曾将蓑衣和貂狐袭服进行对比,他认为就这两者本身的质量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实用性方面,蓑衣自有它优势,裘服还比不上它。说得非常辩证。他的原话是:紫貂白狐,制以为袭,郁若庆云,皎如

2、荆玉,此毳衣之美也;压菅苍蒯,编以蓑芒,叶微踈垒,黥若朽穰,此卉服之恶也。袭蓑虽异,被服实同;美恶虽殊;适用则均。今处绣户洞房,则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则裘不如蓑。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存不少描写。如唐崔道融田上诗: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形象地刻划出古代劳动人民不畏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 编制蓑衣的材料,主要是蓑草,这种草的表皮比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它来制作雨衣,雨水不容易渗透。唐许浑村舍诗:自剪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宋杨

3、朴莎衣诗:软 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说的都是这种蓑衣。罗愿尔雅翼说得更加明白:莎草,可为衣,以御雨,今人谓之蓑衣。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以后做成的。因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隋书炀帝纪: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说的都是这种雨衣。当时所用的油,叫黄油,也就是现在的桐油。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稷召尚书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令百僚署栈,以黄油裹东昏首。元胡三省注:黄绢施油,可以御雨,谓之黄油。因为浸涂之后的丝绢都呈黄色,宛如琥珀之色,所以后来就将

4、这种油衣称之为琥珀衫。如宋人陶谷清异录称:张崇帅庐,在镇不法,酷于聚敛,从者数千人,出遇雨雪,众顶莲花帽,琥珀衫。所费油绢不知纪极,市人称曰雨仙。 除莎草、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 北齐书文苑传中有首戴萌蒲,身衣緼袯之语,这里的緼袯,就是指粗麻制成的雨衣。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过加工,整理,也可以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即指此。也有称棕蓑衣的,如明会典计赃时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贯。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

5、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谚曰:蒲葵为扇油葵蓑,家仲二葵得利多。不过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著为多,士宦之家的雨衣,则多用油绢来制作,取其质轻。 明代以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如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紬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的贵族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该书45回写道: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

6、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猾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常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又49回,写宝玉和众姐妹约好到芦雪庭观雪景吟诗,宝玉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束了腰,披上玉针裹,带了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庭来。 据徐珂清碑类钞记载,清代还有一种雨衣,以一种名叫多罗的树叶编织而成,取名谓多罗皮雨衣:多罗,蒙古树名,其精者编作雨衣,轻巧便捷,入水不濡,卷之一手可握,每套值银二百余。 清代帝王百官所穿的雨衣,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只有皇帝可用黄色;皇子以下,包括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宫,

7、御前侍卫,各省督、抚,雨衣通用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员,只能用青色雨衣。雨衣的款式上下分制,著在上身的称雨衣,著在下体的称雨裳。所用材料冬夏有别,如清史稿舆服志记:毡是一种用兽毛压制而成的材料,其质厚实,不仅可用来御雨,而且还可遮挡风雪,兼有御寒功能,所以多用于冬季。早在明代以前,就被用于军旅,是部队军士较常用的一种雨衣。 三国演义117回: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明会典军装:令巡捕官军,每二员名,给雨帽毡衫一副,计五千三百二十一副。说的都是这种雨衣。清代沿袭其制,多用作官吏冬季所穿的雨衣。 春秋季节,清代官吏所穿的雨衣则往往用油绸、羽纱、羽缎为之。油绸即

8、在质地紧密的丝绸上涂以桐油,相当于古时的油绢。羽纱、羽缎是泊来品,它是一种组织细密、外表坚挺滑爽的毛纺织物。清代从从荷兰、日本等国传入,被视为珍品,后来中国也有织造。其中羽缎略厚,也可兼作冬衣。清王士祺皇华纪闻: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香祖笔记也称:羽纱、羽缎,出海外荷兰、暹罗诸国,康熙初入贡,止一二疋,今闽广多有之,盖缉百鸟?毛织成。与此相近的纺织物,可用作雨衣的,还有哔叽、哆囉呢等,也从海外传入。刘廷矶在园杂志卷1:近由东洋入中国者,更有羽缎、羽纱、哔叽、哆囉呢,据云可为雨具,试之终逊泊衣,其价甚昂,亦前代所未闻者。 古代的风衣也很

9、有特色。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风衣。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一段记载: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晋代杜预解释说, 这里的复陶,是一种羽衣,即以禽鸟羽毛制成的衣服。唐孔颖达认为,既然冒雪服之,知是毛羽之衣,可以御雨雪也。照他看来,复陶是一种雨衣。然而清代平步青则认为复陶和翠被指的是一物,就是后世的斗篷。 他在霞外捃屑一书中说:复陶翠被,止是一名。陶为陶复陶穴之陶,复陶即被复陶之被,以翠为之,风雨时所被,如复陶在上,今所谓斗袯也。以翠羽制成的斗篷,虽然也具有防水性能,但从御雨角度来看,恐怕并不 定胜过蓑衣和油衣,若作为一种风衣,用它来遮挡风寒,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服装

10、,不仅质地厚实,柔软,而且色彩斑斓,富丽华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也喜欢用鸟羽制作风衣,衣身通常做得非常宽大,两袖也异常宽博,有时干脆不用衣袖,制如披风,穿在身上有飘曳之感,当时称其为氅衣。氅衣所用的鸟羽,一般多为白色,尤以鹤羽为多,因此也称鹤氅,或称鹤氅裘。据说最初穿著这种服装的是晋代名士王恭,他喜欢在下雪天穿此。一天天上飘着雪花,漫天皆白,只见王恭穿着洁白的鹤氅,乘着高舆,笃悠悠地出来赏雪,颇为潇洒飘逸,人们见了无不感叹:此真神仙中人!后来,王恭氅便成为一个典故,借指一个人脱俗的衣著和高雅的气度。如宋苏东坡诗:倒披王恭氅,半掩袁安户。清舒铁云诗:王恭鹤氅晏婴袭,紫凤天吴不记秋。鹤氅也就

11、成了文儒雅士所醉心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很长时期。 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龙媒逐细草,鹤氅映垂杨;唐李商隐忆雪诗:映书孤志业,披氅阻神仙,说的都是这种服装。穿鹤氅的人物形象在古代绘画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陈文帝,身上就披着这种服装。 后来穿这种服装的人越来越多,鹤羽供不应求,也有用其它鸟羽代替的。如宋史仪卫志称:氅,本缉鸟毛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鹅毛、鸡毛之制。到了明清时期,干脆不用,而以布帛代之,实际上就是一件披风,但习惯上仍称其为鹤氅。如明无名氏霞笺记:家富豪,打扮十分俏;吴绫鹤氅狐袭袄,三檐伞儿花藤轿。 金瓶梅词话第45回:西门庆带忠靖冠,丝绒鹤氅,白绫袄子。吴绫和

12、丝绒,就都是纺织品。也有将这种服装称之为氅衣的。如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9回:内中有一个四十多年纪,穿着油绿还复过的丝绚夹袄紫花布氅衣;刘若愚明宫史: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清人曹庭栋老老恒言对这种氅衣的形制交代得更加清楚:式如被幅,无两袖,而总摺其上以为领,俗名一口总亦曰罗汉衣。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之御寒。世说:王恭披鹤氅行雪中。今制盖本此,故又名些衣。文中所说的一口总,本作 一口钟,因为整件敞衣上敛下敞,没有衣袖,形如一口古钟,所以得了这么个名称。 清稗类钞服饰:光绪末,暑则雕毛扇,寒则风帽、一口钟。即指此。也有称其为斗篷的,如清人小说花月痕第18回:远远的听得屐声转西廊,望下一瞧,却是红豆披着天青油绸斗篷,袅袅而来。儿女英雄传第32回:又见天气冷了,给他作了几件轻暖细毛行衣,甚至如斗篷、卧龙袋一切衣服,都备得齐整。 民国以后,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也穿起大衣,斗篷之制渐衰,唯有在儿童服装中还保留着它的遗制 注:文章古代的风衣和雨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本文转载来源:写作资料馆 南天门虚拟现实网,爬爬,龙空,17K以及其他相关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