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5545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的十大技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词的十大技法古诗词的十大技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2、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

3、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

4、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

5、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

6、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

7、,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

8、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

9、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

10、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

11、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现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

12、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

13、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辨析概念, 表达技巧不再混淆 很多资料都给同学们梳理完了各种表达技巧,很多同学认真自学后表示表达技巧终于清清楚楚,了然于心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被其中一些手法和概念弄懵了,比如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烘托和渲染的区别,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等等

14、,表示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虽然,精龄老师强调过,我们不做诗词理论的研究,不需要过多纠结于一些技巧的概念、界限等内容,只要能判断和分析出诗中所运用的手法即可。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更准确地判断手法,精龄老师今天还是决定拿出一节课,和大家一起辨析几组疑问比较多的概念,也作为一次集体答疑。 1.表达方式 VS 修辞手法 VS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表达对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表达效果更加富有表

15、现力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修饰而言的。表现手法:广义上也叫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的修饰效果。表现手法VS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段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侧重于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修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则是侧重文章中具体某个句子或句群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上修饰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通篇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形成明显的效应,那它也可视为表现手法;用典是一种表现

16、手法,但它如果只出现在具体某一句中,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2.托物言志 VS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表现的是情绪、感受。而这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感受并不是一种思想、哲理。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描写具体某一种物品来表明心志,是一种人生的志向、人生感悟、思想哲理等。判断下面诗句属于那种抒情方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

17、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对比 VS 衬托 对比:郭敬明和姚明站在一起 衬托:郭敬明站在篮球架边上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更鲜明强烈地突出双方的差异,是同类比较,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地位平等。 衬托:是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来陪衬要表现的事物,不同类比较,双方有主次之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衬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贫富对比,突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鸟鸣的声音清晰可闻,正是这

18、些声音更衬托出来山林的幽静。 4.渲染 VS 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中以“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正面渲染出春花的繁密茂盛: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写事物本身,只写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物的目的。如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全诗写巫

19、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烘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情感。我们在表达时,常常会说“诗歌渲染烘托了”说明渲染和烘托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来烘托人物情感。虽然结合紧密,但是我们在语言组织上还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如杜甫秋兴八首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5.衬托 VS 烘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并不直接写出要表达的事物,是一种暗示比如杜甫秋兴八首要烘托的忧国伤时的情感诗人在诗中并未直接提及。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比如我们是说用篮球架的高衬托郭敬明的矮,篮球架和郭敬明两者都同时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