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5738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第一部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及其调适 一、 童年期:小学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 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 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1、 认知的发展: 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人的观察能

2、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其中3-6岁的儿童处于列举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只能孤立地知觉个别事物,不能将事物与事物联系起来。7-14岁儿童处于描述阶段,此时,儿童开始将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外在具体关系上。15岁以后为解释阶段,此时儿童能够理解观察对象的主题和意义了。 2、 记忆的发展: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指外界的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记忆。一般有图像记忆和声音记忆两种。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念一遍,在你脑子里好像有个声音再重复,

3、让你马上回忆你能回忆出来,但过几分钟再让你会议,你就记不得了,这就是感觉记忆中的声像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4秒之内。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经心理加工,意义分析,后受到特别注意及通过模式识别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有两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刚开始学的内容记忆优于中间本分,回忆率高。近因效应:对最后学的内容比中间的内容更容易会议。现在的教育中都会把重要的知识放在开课的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和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也是因为这个效应。 那么童年期儿童的记忆有哪些特点呢? A、儿童的短时记忆

4、在9岁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而长时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什么有区别呢,因为短时记忆是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长时记忆是依赖于记忆的策略。记忆策略越精细、丰富,则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 B、儿童期的记忆主要有复述、组织和系统化3种策略。复述是最简单的记忆策略,10岁以上的儿童能不用成人要求而自发利用复述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是将材料按照特定标准加以分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小学阶段是组织策略发展的最关键时候。系统化策略也叫构建性记忆,是指利用过去的只是经验或心理结构,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记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成分。 3、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

5、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的儿童就不能利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三、小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1、兴趣缺乏: 主要原因:A、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儿童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这是导致孩子兴趣缺乏的根本原因。 B、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兴

6、趣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需要,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安全需求也有保障,但他们往往都缺乏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例如:家长过于严厉,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或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活中总遭遇挫折,缺乏自尊自信,还有性格原因不合群,不善于与同学相处缺乏归属感。所以要他们自发产生较高层次的 1 人只需要,比较困难。 C、家长期望值太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带有功利色彩,并把孩子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等,不能及时有效的鼓励孩子,孩子成绩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对孩子施压,在城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D、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

7、机: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该怎么学,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近些应对,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 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家长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将孩子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隔离,应当将学习贯穿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帮助和引导儿童。 B、 让学生体会成功: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而又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应如此。切忌用孩子的短处去比较别的孩子的长处,家长应该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微笑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将孩子的目标细化成

8、阶段计划,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保持激情。 C、 促进兴趣转移:使孩子广泛的兴趣中的积极因素迁移到学习上来,当孩子对功课意外的事物产生兴趣时,一味的阻挠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兴趣迁移,将孩子对体育,文艺,收藏等方面的兴趣因势利导迁移到学习上来。 D、 知道学习方法: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知道是有必要的,如:指导孩子如何听课,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题,如何复习等。 E、 欲速则不达,不能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孩子会焦躁,不耐烦,潜意识里产生反抗情绪。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带孩子

9、去博物馆,动物园图书馆等地方。同时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首先要爱学习,求知欲强,不断进行学习活动,为孩子对知识保持兴趣做出榜样。 2、记忆不佳: 记忆的技巧:A、培养学生以意义教育为主,很多家长让孩子死读书,死记硬背,心理学称为机械记忆,让孩子去反复背诵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会搞得孩子筋疲力尽还记不住,所以应该提倡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机械记忆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如数学公式、定义、诗词、历史人物等,机械记忆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和家长陪养孩子意义记忆的同时,培养必要的机械记忆。 B、及时复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

10、快后慢,要想经可能多的保持首先要复习,尤其是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家长要督促孩子及时复习。实验证明:学习后9小时复习10分钟比5天后复习1小时效果要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回过头再将记忆的材料背诵一遍,这样经过反复的滚动式复习,记忆的材料才牢固。 C、过度记忆:在记忆学习材料是很多孩子刚刚能背诵就停止记忆,认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样的记忆效果并不佳,家长应该在学生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多背两遍,即“过度记忆”。 D、试图回忆:学生在背诵某些材料时,如果某一部分暂时想不起来,不要急于翻书查看,而应该努力去试着回忆,一旦经过这样的努力回忆,想起来的部分以后就很难忘记了。 E、整体

11、与部分结合:以背诵为例,如果把较长的课文作为整体记忆很难,但是如果将他分段背诵,记得速度就快的多,但要注意分段记忆和整体记忆结合着用,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得材料。 F、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既要用眼看、耳听、口讲、手写多种感官协同来记忆,这要比单纯靠视觉或听觉效果要好,这样可以更多的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从而提高回忆。 G、交叉记忆:在记忆材料多的时候,将相似的材料分散复习,不同的材料互相交叉,例如:背诵半小时英语课文,休息十分钟,再复习半小时数学公式等等。 3、注意力不集中:比如上课时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关注教室 内或外的某些无关事物,或者在书桌上乱写画,随便说话、上课瞌睡等。怎样对待这样

12、的孩子? A、教室或自习室应经可能的单纯化,力求简洁,切记色彩过多,教师的穿着也应该力求朴素大方,减少装饰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B、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或者学习开始之前准备好所有的书籍和文具,避免上课时在课堂是翻书,找文具等。 C、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形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包括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 D、阅读时做一些动手的事情,例如做注解、划重点、写要点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集中在阅读的内容上。 2 第二部分:中学生心理特征、问题及其调适 13-18岁为青春期或逆反期 一般人的逆反期有两个:一是三四岁时,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

13、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吃饭”等。第二个阶段:初中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来独立行事。 一、逆反期孩子的三大心理过渡: 1、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是青少年期孩子心理发展的最显著特征,这是由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出现三大“巨变”为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即“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由于这些变化,孩子开始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的发展日趋明显,这时他们愿意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们

14、,小到生活料理,大到对个人前途,家庭大事、社会上的大事,他们都不像以前那样只听父母的意见了,而要表明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进入一个喜欢怀疑和争论的时期,喜欢批判的看待一切,这不是孩子对父母不尊重而是他们向独立性发展的过渡期表现。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体现在自我评价上 A、从外在性向内在性过渡: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评价不再以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主,而是开始侧重于自己内心世界,例如:他们开始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来评价自己的个性。依据自己的成绩变化、品行表现、人际关系等来评价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同时,他们重视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自己的对比来认识自己。 B、从情

15、境性向稳定性发展:由于自我评价的内在性和抽象性程度的提高,少年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不再以一时一事而变化,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具有较高的主观片面性,特别是自我评价偏高。 C、从依从性向独立性过渡:青少年不再像幼年期和童年期那样依从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已经能较独立的评价自己。不盲从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而比较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3、从幼稚向成熟转变。 A、行为方面:孩子从最初的模仿行为到越来越重视和喜欢创造性行为。 B、生活愿望方面:从孩子的空想到已经在心中有了自己的理想。 C、交友方面:从自发性交友到有选择性交友。 D、思维方面:孩子从小学的具体形象思维到

16、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思维分为四个阶段: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形式思维辩证思维,前两个是形象思维,后两个阶段处于抽象思维。少年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二、逆反期孩子的三大心理矛盾: 1、 渴望独立与现实对家长依赖的心理矛盾: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父母能像成人一样对待他们,这时他们最讨厌父母仍像对待孩子一样,对他们的活动事无巨细的一一过问,对他们的事情前嘱咐万叮咛的唠叨,但同时他们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父母的依赖,刻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不

17、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演愈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唱反调。同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如对父母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2、 心理闭锁与渴望获得理解的心理矛盾。孩子开始有了自己心中的小秘密,不愿再跟家长什么都谈,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单纯、直爽。这里说的闭锁性就是对不理解他内心的人不透露自己的秘密。这是少年时期孩子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与父母之间的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

18、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少年时期孩子心理上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长了又产生了希望别人理解、渴求吐露心声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最知心的朋友的方式加以处理和得到心理安慰和心理平衡。而且这时候知己的地位已经远远大于父母和老师的地位。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为特点,如果不能被父母或成年人理解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记忆处理,很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误解和感情隔阂,进而影响孩子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性,引发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都跟孩子心理发展的这一矛盾有重要关系。 3、 性生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矛盾:随着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集聚和显

19、著的变化,大多数少年在感到兴趣和好奇的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安和害羞,甚至产生恐惧以及不知所措的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性犯罪的倾向。 3 三、 青少年期孩子共同的特点: 1、 对现有的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2、 与大人之间有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开始对自然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人际关系等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动,偏激,局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和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3、

20、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矛盾麻烦常常让他焦虑情绪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控制。 四、 家长应该注意的问题: 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像管理和教育小孩子那样去对待他们,如果父母总是老一套,老调重弹或频繁的提出某种要求,那么在教育子女上可能出现三种情况:A、引起冲突:父母的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是孩子感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会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这样下去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B、对家长

21、敬而远之,有的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孩子无法反抗,就采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敬而远之的方法,或另找知心朋友是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差。C、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压抑了孩子独立性发挥,孩子可能会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父母要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长变化改善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一、 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a、 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耐心和很认真的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b、 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的对孩子的观点给予否认和评价。 c、 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的反应,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作出积极的姿态:“你的这

22、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积极的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二、 批评孩子是切记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a、 分清场合和措辞:切莫当着孩子在孩子的朋友或老师面前言辞激烈的批评孩子,批评措辞要适当,切记“你简直无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b、 对事不对人,批评孩子时不要用你怎么从来。你怎么总是。等言语,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c、 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辞激烈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在做沟通或教育。 三、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家长干涉过问孩子的行为,应当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如“妈妈理解你,但你这样妈妈真的很担心,相信你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希望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和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便。 四、进行性生理教育:青春期的性教育很有必要,有些孩子不习惯身体急速的发展和特征的急剧变化害羞腼腆,甚至发育的不一样,产生忧虑,苦闷或自卑,孤独等。所以在孩子出现第二性征的时候给孩子进行性生理教育,一般妈妈对女孩讲,爸爸对男孩讲为好。配合学校进行性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一定的方法,有选择性的针对性教育。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