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806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吆喝教学设计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对吆喝的怀念之情 3、关注日益减少的民俗文化,渗透抢救民俗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隐含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古朴的百年老字号,这就是沧桑而古老的北京。今天,让我们随萧乾老先生去听听吆喝声。 2、释题:什么是吆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吆喝声,并说说这些吆喝声都涵盖哪些行当。 预设:卖吃的、卖玩的、卖用的、算命的、乞丐 1、 追问:这么多吆喝声中,哪种吆喝声最多?为什么? 预设:吃的,因为民以食为天。 2、 没错,北京城过去有600多种小吃,现在也

2、有100多种。 3、 这么多吆喝声在文中却显得有条不紊,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去写的吗? 预设:时间 4、 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是按时间顺序去写的? 预设:课文第四段 大屏幕出示: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5、 哪些词语点明是时间顺序? 预设:一年四季、从早到晚 6、 追问: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小贩们很艰辛、吆喝声的多、普遍。 7、 过去是这样普遍,那么现在呢?文中哪句话点明? 大屏幕出示:现在的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9追问: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很少? 预设:到还剩 8、 前后我们进行比较,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 预设:惋

3、惜、怀念 10、那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吧,读出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 资料补白:萧乾语:“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小结:原来作者对即将消失的吆喝声心存怀念。 三、研读课文: 你认为作者究竟为什么会怀念过去的吆喝声? 预设:童年的记忆(板书) 追问: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与自己童年亲身经历的事? A: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1、烤白薯只要一个制钱,便宜能买的起。 2、冬天很冷,烤白薯既能暖手又能吃。 3、烤白薯味道又香又甜,很诱人。 小结:没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吃上一个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寒冷的冬天

4、里,也算是一种慰藉。 B: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大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追问:这是不好的记忆,作者为什么还要那么详细地去描述它? 预设:小时候恐惧,是因为小孩胆小,长大后回忆起来便带有了诗意的浪漫。 C:我对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追问:我的想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想法天真,富有童真童趣。 预设:人生百态 追问:你觉得哪些吆喝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果子。 追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觉得这个小贩在欺骗顾客吗? 预设:不会,这是人之常情

5、,这个小贩很幽默、很聪明。 B:“喝了蜜的大柿子” 追问:妙在哪里?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柿子大口大口低喝下蜂蜜,肯定很甜,特别有情趣。 C:“老太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追问:这个乞丐怎么样? 预设:把词编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原来乞讨也需要本领。 预设:淳朴的民俗 你们想听一听当时的叫卖声吗? 追问:有何感觉? 预设:声音拉得特别长,像唱京剧一样。 小结:没错,其实在作者眼里,它便是一种艺术,称它为声乐。其实,这一声声吆喝,也是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 教师简介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如中秋节

6、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 梳理板书并小结:原来吆喝声中承载着作者童年的记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情趣的人生百态,还有那淳朴的民俗,难怪作者会怀念。 四、课外延伸 1、过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吆喝这种口头广告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影视广告,或许,在往后,北京人的子孙们再也听不到或者不知道这种原生态的叫卖声,那也是一种遗憾。 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 资料补白:中国著名民俗例举 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 由于民俗是依托

7、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 小结:所幸的是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了,全世界的有关部门都在努力补救,我过也正在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 2、这篇文章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如果这种文化消失,我们就将成为无根的存在,孤悬在没有记忆的现在。 课外延伸: 3、中国著名民俗例举:剪纸、贵州侗族大歌、花鼓灯、傣族孔雀舞、鄂尔多斯婚礼 教师小结:由于民俗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 五、作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回去向家里的老人请教,整理并收集家乡过去有什么特有的民俗。 附板书: 童年的记忆 吆喝 人生百态 淳朴的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