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作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6043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教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教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教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教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教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师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教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名师教作文名师教作文 第一讲 作文并不可怕 我们的小朋友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写下来,只要肯动脑,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写好作文的。 第二讲 语句要通 语气要顺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语气连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是:我们在作文时,思想必须集中,不分散注意力,想清楚、想妥帖了再写。写好了一句话以后,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然后再写下去。 小朋友很喜欢巴金爷爷在年轻时候写的那篇海上日出的课文,我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吧! 仔细分析文

2、章第一节的文字便可以发现,它下面的话总是顺着上面的一句话说的。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它一句话挨着一句话说,通畅、明达。因此,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觉得拗口。 平时,我们排队要有个序,或由矮到高,或由高到矮,同样的道理,说话、写话也要有个序,一句挨着一句说。 有一位小朋友要表达“我非常喜欢看书”这一个意思。如果光这么说:“我爱看课外书,一有空就看书,我爱看书简直到了入了迷的地步”内容既空洞,语句也不流畅。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自问自答,结果写成的一段话,既通顺又连贯,效果好多了。他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小书

3、迷,书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看到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喜滋滋地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我有好多好多的书,一个书橱都放不下。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猪八戒吃西瓜等。买了一本新书,我就用书皮把它包好,翻阅的时候又十分小心,惟恐弄脏了书。自从我跟图书交上了好朋友以后,我的知识丰富多了。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海洋里的鲸鱼可大呢!我马上纠正他的说法: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不能说它是鱼。同学们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十万个为什么里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的影响下,好多同学跟我一样,也跟图书交上了朋友。” 你看,这一段

4、话写得多生动、多精彩呀!达到了“语句通顺,语气连贯”的要求。 文章写好以后,还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不连贯的地方改连贯。可以这么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修改出来的。 第三讲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

5、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6、: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

7、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第四讲 作文要写出新意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

8、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 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

9、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

10、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学校里开展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

11、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如果他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

12、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 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妈妈三次笑,

13、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富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

14、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第六讲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

15、、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 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

16、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罗”应为“菠萝”。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 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

17、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看电影、唱歌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第九讲斟字酌句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

18、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韩愈,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并解释道,“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绝句。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 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

19、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听”,表示“服从”;而“听听”,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 请看下面一句话:“寒假

20、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咬一咬”,“嚼一嚼”。一、“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有幸”一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二、将“和”改成“随”或“跟”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来到”,而须用“去”或者干脆删去“来”字。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该加“游览”一词。 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别出一点味

21、道来了。把原句改为:“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 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一、“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故“写”字可以删去。二、“文章”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文章”,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文章”,但确切说,应是“习作”。三、“发表”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

22、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刊登”为妥。 四、“许多”与“不少”意思差不多,将“许多”改为“不少”,似谦虚一点。如此一改,原句变成:“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第十讲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

23、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写硬币落地时“丁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只有这样,妙笔方能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