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6187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吴均与朱元思书教案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设计: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

2、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和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

3、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n。 直视无碍:直接看到水底,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

4、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

5、水:千丈见底急湍猛浪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负相轩邈 泉鸟蝉猿息心忘返 横柯疏条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神似。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

7、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

8、、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

9、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

10、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作业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吴均

11、异水:千丈见底 急湍猛浪 奇山:高山寒树 负势轩邈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 横柯疏条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

12、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2、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李攀龙 3、与朱元思书赏析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

13、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

14、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