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中有一段话非常有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段话是夫子晚年自我回顾。每每读到这段它,我总会感动,并领悟到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的最重要原因:他追求的是人格而不是事业,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孩提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实。但梦想慢慢会褪色,追求不久会止步。一般来说,二十岁之前进步是最快的,二十岁到三十岁很多人也还会有发展和突破。四十岁之后还有长足进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现在大学校园里面,好多年轻人终日里闲逛、网聊、游戏甚至玩偷菜这种无聊东西,二十岁的
2、年纪就如此空虚无聊。难道他们没有了追求,不准备有任何进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太可悲了。二十岁都不进步,难道三十岁、四十岁会发生令人期待的奇迹吗?不会的,二十岁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深的空虚甚至屈辱。孔子常告诫弟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一个人不重视修养,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被人厌弃的人,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结了。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十五岁有志于学术。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家境贫寒,所以十五岁才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学问。孔子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曾经为人放牧过牛羊,也为富人管理过帐簿,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最后竟成了中国最博学的大学者和思想
3、家,这中间有多少屈折辛酸的经历,后人未必知悉呢。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呢?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三十岁才懂礼仪,太晚了吧?李泽厚论语今读解释说: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建立自我是什么意思?现在一般十三四岁的小孩都特别崇尚个性,那是因为他们有了自我意识,这算是建立自我吗?这些注释都有些不得要领。其实“三十而立”的“立”字可训为“成”,“三十而立”即学有所成的意思。广雅:立者成也。成立成立,成和立是可以互训的。十五岁而有志于学,三十岁学有所成,句意多么简单且连贯。孔子三十岁之后创办私学招收弟子,如果自己学无所成,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四十不惑”,杨伯峻先生解为:掌握了各种
4、知识,不致迷惑。李泽厚则说:四十岁不再迷惑。这样的理解都显得空洞。我以为“不惑”是坚持理想不动摇的意思。这句直承上句而来,“三十而立”是学有所成,但学成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成就理想的一个开始。孔子的理想在学问中孕育、探索,又因学有所成而激发起致用之宏愿。但自己的理想是否完善?理想和现实有多大差距?这需要求证于方家,也需要在时代的风浪中去检验。孔子三十岁之前学的是古学,周代留下的旧学问,但这旧学问能否适应新时代,还需要进行求证。史记记载他曾向老子问道,却被老子狠训了一通,“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看来老子认为孔子的旧学问已经不合时宜,礼崩乐坏,天下大
5、乱的大趋势已不可避免,谁要阻挡它无异于螳臂挡车。孔子向老子求教,不正说明这时他还是有“惑”啊?不过,这些贤达的教诲,只是丰富和深化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体系,并未摧毁孔子复兴周礼的决心。经过十余年的思索沉淀,变旧为新,孔子逐渐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不可动摇的价值观,这是中年孔子“不惑”之具体内涵所在。 虽然建构了理想,但实现它却会遭遇诸多困难。孔子四十岁以后,历任鲁国的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经历了不少政治风浪。五十五岁时,还因为不为三家权臣所容被迫周游列国。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
6、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六十而耳顺”,是说六十岁以后能够容受各家批评而虚怀若谷。耳顺是容受批评,正与逆耳相反。孔子周游列国最远到达楚国,楚国有狂人接舆过其门而歌之,笑他“何德之衰”,楚国的隐贤长沮、桀溺也用轻慢的口吻嘲笑孔子的迂执,但他并不以为屈辱,反倒虚心向他们求教。要知道孔子在当时也算一位名人呢!被乡野之人如此对待,不怒反敬,这样的虚怀岂不令人景仰?“耳顺”即是指容纳批评的胸怀。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一种既自由而合理、无可无不可的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很难言说,颜回曾感叹夫子之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可能就是对“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一种感受吧。二百年后的孟子则为这句话有着更具体的解读,“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孔子也。”但这些语言终究无法告诉我们这境界的真实。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样,只能自己体会,无法被人告知,看来我们要等到七十岁以后才会慢慢懂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