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6335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绪论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2,第一章 绪论,3,一、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是研究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含公共场所)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以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4,环境毒理学 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基因组学,5,(二)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 1.研究对象及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就是阐明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

2、用。2.环境的概念 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立体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6,(1)分类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由于自然的因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称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人为活动影响下所形成的环境。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称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7,(2)环境构成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

3、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和所有生物体。,8,地球表面不存在单一环境介质;三种形态的环境介质可以相互转化,其中的物质也可相互迁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是多种环境介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介质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9,10,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被环境介质容纳、转运的各种成分或参与环境介质组成的各种无机和有机成分。包括:物理性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非电离辐射、空气离子等。化学性因素: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化学致畸物及神经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生物性因素: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变应原等。,11,(三)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

4、关系的基础研究环境机体(基因)相互作用的表型变化环境因素特定的基因靶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的变化细胞、器官、整体水平上的某些特征性改变,12,(1)细胞水平:细胞的功能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转化等。(2)蛋白质水平:应激蛋白的形成、蛋白质的功能、代谢酶的多态性等。(3)基因水平:基因的应答、损伤、修复和调控及基因多态性等。,13,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环境因素 机体 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有益于健康 对健康有害 及早发现生物标志物,14,(1)研究单因素的作用和多因素的联合作用。(2)环境有害因素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3)揭示环境有害因素早期危害和远期效应。(4)既重视当前明显的危害

5、同时警惕其潜在的威胁。(5)及时发现机体接触污染物的生物标志,并组合建立环境因素对健康危害的预警系统。,15,【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指生物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多功能、多系统改变的指示物。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易感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16,3.创建、研制和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1)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基因、蛋白质及细胞结构与功能作用的判明。(2)建立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预警体系。(3)寻找内外环境中环境污染物和致病菌的

6、灵敏准确的检测的方法。(4)借助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用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发展环境分子流行病学。,17,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环境卫生监督属于卫生行政执法范畴。是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贯彻执行国家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等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即环境卫生法律法律和卫生标准,是实施环境卫生监督的前提。,18,二、环境卫生学的发展,(一)发展简史古代人民对生活环境与健康的朴素认识环境卫生学科的建立,但发展缓慢环境卫生工作的蓬勃发展时期环境卫生学的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19,(二)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的发展1.生物

7、性因素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研究。2.单纯环境因素监测与人群健康相结合3.宏观流行病学调查 宏观调查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4.从单因素研究多因素联合作用研究5.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生化蛋白质、大分子,20,环境基因组计划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和功能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污染物的毒作用机制,21,(三)环境卫生学新机遇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发展,使环境卫生学研究迅速进入蛋白质基因水平时代。(1)分子生物学标志的建立和应用;(2)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的启动和环境基因组的研究;(3)毒物基因组学与基因流行病学对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22,三、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8、一)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1.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市,除害灭菌和农村的“两管、五改”活动等。2.城市全部实现集中式供水,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95以上。农村70以上人口用上了清洁卫生饮用水,集中式供水普及率达45。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近22m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6.5m2。,23,(二)开展了大量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50年代:几大城市大气污染调查监测;各省、市卫生防疫站根据国家颁布的生 活饮用水卫生规程,进行城镇 集中式供水的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60年代:完成对全国200多条河流、湖泊、水库的调查监测工作。,24,70年代:参加全球环境监测系统的大气监测 和水质监测工作。80年代

9、:卫生部颁发全国环境卫生监测站 暂行条例。同时我国参加了WHO 组织的对全球人体中有机氯、铅、镉等有害物质的系统监测工作。90年代:采用统一监测方案,在全国10 以上的县开展了农村饮水卫生监测。,25,(三)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研究 1.大气污染与健康 卫生部曾组织全国60多家卫生防疫机构、科研单位和医学院校对全国50万以上人口的25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O2、悬浮颗粒物及苯并(a)芘均不同程度超标,居民肺癌死亡率和CODP发病率均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26,近年来,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也有了一定认识,例如对我国云南省宣威县的人群研究发现,当地居民生活燃煤导致室内空

10、气中苯并(a)芘等多环芳烃浓度增高是造成肺癌死亡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原因(当地人群的肺癌标化死亡率高达26.23/10万)。,27,2.水污染的健康效应 我国曾对渤海、黄海沿岸近128万人口的渔民和农民进行了居民健康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发现沿岸渔民头发中的汞、砷、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增高。尤以发汞最为显著。此外,对松花江汞污染的调查,证实鱼体内有汞富集,渔民体内有一定量的汞负荷,其中部分人已达到危害健康的水平。,28,3.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981年成立了“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下设环境卫生、劳动卫生等分会。此后,我国卫生标准化事业开始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据统计,我国现已颁布国

11、家环境卫生标准143项,现有标准由过去的两类拓宽到12类,并逐渐向国际标准接轨。,29,(1)卫生执法监督服务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类 化妆品卫生标准类 生活饮用水和涉水产品标准类(2)保护公众健康卫生标准 室内外空气污染物卫生标准类 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类 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判定标准类,30,住宅卫生标准类 环境射频辐射卫生标准类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医学预评价标准类 土壤及固体废弃物卫生标准类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类 生物监测技术规范,31,四、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既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疾病控制的重要内容。WHO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

12、起的健康危险”,建议各成员国制定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32,2005年8月国家卫生部召开全国环境卫生工作座谈会,同年11月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环境与健康论坛会议,讨论并确立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基本思路。同时将该计划纳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并提出今后环境卫生工作重点和本学科的任务和发展方向。,33,(一)工作重点 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而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生物性污染的危害仍是首要的环境卫生问题。,34,(二)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技术积极寻找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因果关系、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及基因

13、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努力找出特异、敏感、简便易行的生物标志,以早期发现环境污染所致的健康损害。,35,(三)在环境卫生工作中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环境卫生工作质量和研究水平的关键。1.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的技术对揭示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内在本质至关重要。如基因芯片技术:(1)判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及环境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2)快速检测环境样本中的细菌和病毒;,36,2.可提高识别新污染物的能力;快速检测有害物质;增强环境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有机污染物;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检测无机污染物;毛细管电泳仪用于蛋

14、白质分离等。3.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可快速检测环境介质中的致病微生物。4.建立和完善健康危险度评价体系技术手段,37,(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在20062015年的十年计划中将制订和发布环境与健康工作条例、饮水安全条例、消毒管理条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5项规章;制定或修订24项 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标准如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规范、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卫生标准等。,38,(五)加强农村的环境卫生工作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城市污染的转移及农药滥用等,使农村环境的污染负荷加重。1.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条

15、件首要任务 针对农村介水传染病的隐患和水型地方病的危险,研究适用于农村的简易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和新水源的开发。,39,2.做好粪便无害化的处理的技术工作 控制农村肠导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基础。3.将环境卫生纳入村镇规划建设重要举措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法制管理的依据。,40,(六)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室内生物性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质量与人群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监测、控制的研究;2.室内化学物质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1)不同年龄人群体内化学物质含量监测(重金属、有机化合物);(2)不良建筑物综合症;(3)对人群健康的慢性及远期危害。,41,3.

16、大气污染对呼吸道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研究;4.居民饮用水、末梢水及二次供水监测依据 饮水中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5.涉水产品及其他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6.家用电器所带来的室内污染问题,42,7.低强度电磁辐射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明确我国不同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水平及人群健康影响基本情况;(2)明确不同类型电磁辐射的污染源的污染水平及健康危害的关系;(3)提供相关监测数据及控制措施,探讨人群电磁防护方法;,43,8.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 生长发育、呼吸道疾病、肿瘤、神经行为等。9.环境污染(气、水、土)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恶性肿瘤)。10.环境污染物质的健康风险评估。,44,两 点 建 议 1.如何学好环境卫生学?(1)通过理论课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概念。(2)认真上好每次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在熟悉、理解的基础上,以典型的环境因素(污染物或有害物质)为代表,采用纵横(前后、左右)交叉贯穿的学习方法,进行跨章节综合性的记忆。,45,2.学习环境卫生学重点?(1)环境人体相互作用对健康影响的特征(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3)防制环境的破坏及对健康的影响的措施。重点摆在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的评价、调查和监督管理。,46,祝大家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