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6614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诗派是在天宝之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个诗派从题材归类叫山水田园诗派,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 、裴迪、王缙、綦毋潜等诗人。 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

2、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盛唐山水田园诗则为六朝山水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既注重象谢灵运等人那样对山水形象作精工的描绘,也注重如陶渊明那样通过山水田园表现主体的品格与精神。 从内容上讲,盛唐山水田园诗是那个社会安宁。富裕。和平以及士人从容。恬适。优裕心境的真实写照。盛唐富庶的经济为一大批士大夫提供了优哉游哉的件此时士人隐居山水与六朝士人徜徉山水不同,后者是对政治的一种退避,是对现实不满,是对官场腐败的厌恶;前者则是通过隐居造成广泛的社会名望,为将来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积累资本,因此,它们在本质上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的一种介入。 从形式上讲,和以上几个方面相适应,它们的风格或明快秀丽,

3、或冲和淡远,只有少数诗歌才显气象阔大。 由于这一派诗人主要是通过诗中那种恬适欢快的情调来反映盛唐乐观的时代氛围广阔的生活画面未能进入他们的眼帘,这不可避免带来题材的狭窄和内容的贫乏,也使其诗歌缺乏WY姿肆的气势。 第一节 孟浩然 生平 我们今天讲孟浩然的诗歌倒不是因为他是我们湖北人,尽管我们为湖北这位著名诗人而自豪,而是因为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与王维一起开创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是因为他是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关键人物。 孟浩然一生的行止并不复杂,正象他诗歌内容一样地单纯。他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所体现出来的情趣,对我们今天的读者相当隔膜,熟悉他的生活道路,了解他的生活环境,是了解他诗歌的重要环节。

4、他于武后永昌元年生于襄阳,卒于开元二十八年。他生活的时代和他生活的环境对于形成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先看看他生活的时代。 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武则天当国时期度过的,这时政治比较修明,社会也比较安定经济越来越富裕,国力越来越强大,为后来的开元之盛奠定基础。他的青壮年正处在唐玄宗当国的前期,也就是他正在厉精图治的阶段,当时社会的宣庶情况,伟大的诗人杜甫曾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描绘:“忆昔开元全盛日,稻米流旨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洲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膝;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无论是武则天还是唐玄宗都很

5、注意招揽人才,不少出身中不层的庶族地主阶层的士人此时都在政治上成就了令人企羡的事业。这样,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清明激发了广大士人的政治热情,他们都盼望或在政治上致君尧舜,或在边塞建立军功。与他同时而稍晚的李白自称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1 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连一生潦倒的杜甫青年时也发誓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一个精神开朗,豪迈,进取的时代。 要登上当时的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两条道路;科举考试和归隐田园。科举考试是干禄求官的正途,隐居山林则是猎取功名的捷径。因为一方面富庶的物质为

6、一大批士优哉游哉地品尝山水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李唐 的统治者攀道家的始祖李聃为家门,使得道士隐士大盛,于是不少人便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或去深山大泽隐居,或去各地漫游,以此来造成广泛的社会名声,名气一大自然就有州郡或朝廷来征用。四十岁前孟浩然在家乡过着闭读书的生活,他在 书怀贻赠京邑故人 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亦颇工。”他在秦中苦真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御一诗中说:“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他青壮年时代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希望有所作为:“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四十岁到京师考试落第以后,他就抛弃“忠欲事明主”的志向,在傲山林中寻找人生的归趣。 闻

7、一多说孟浩然是“为隐居而隐居”固然有失夸张,但他早年用世之志不太执著却是事实。他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愿低眉下气地巴结权贵,在官场的功名利禄和人格的独立不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唐摭言卷十一记载了他落第后在京师的一段小插曲:“襄阳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咏之,击节不巳。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呤,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体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上闻之抚然曰:“朕

8、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这段话是小说家言当然不足为信,但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孟浩然对于仕途并不象他那个时代大多数士人那样热衷。为什么别人积极向往边塞,切望建立功勋的时候,孟浩然一次不第就想“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了呢?答案恐怕要到他生活的具体环境中去找。襄阳以山青水秀,幽静富庶而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东汉末年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陇亩,“南阳有卧龙,高眠睡不足。”南阳郡,汉置,治所在今天襄樊市北面。和诸葛亮同隐的还有 阳人庞德公,此人为东汉末年大名士,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劝他出来作官说:“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孚?”他笑着回答说:“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

9、,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宿而己。天下非所保也,因释于陇亩上。”晋朝山简在放浪饮酒留下了不少美谈,羊祜因留恋这里的风景而引起留恋人生的喟叹,这里至今大概还有羊祜的堕泪碑。大家不妨去念念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以及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从这两首诗你们便不难知道襄阳有多么可爱了。孟浩然的家就在岘山的漳涧南园,在鹿门山还有常去游览盘桓的别墅。他一举足触目便会想起东汉大名士庞德公

10、,想起这里无数令人陶醉的逸事,无形中激起他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培养了他对高洁旷达的神往和对官场的厌恶。所以,当别人都在为功名事业而奋斗、挣扎、痛苦、失望的时候,他与同乡好友白云先生等人或隐居鹿门,或泛舟汉水,或南游吴越,或畅游三峡,他的诗歌大多是写隐居的乐趣、旷士的孤怀、登山临水的雅兴、静夜相思的闲情。 李白青年时见到孟浩然后倾服不巳,在赠孟浩然中称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的友人王士源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 2 以全高尚。”诗人为人的潇洒高旷、落落不凡从此可见一二了。

11、他诗歌的审美特征酷似其为人:冲淡闲逸,高旷幽雅,平淡简素。下节课分别讨论这三个方面。 一 冲和闲逸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所要满足的要求,是要倾听一个自生自发的束整体,而与创作主体相对立的动作情节,抒情诗所要满足的则是另一种相反的要求,那就是要表现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要家知道,抒情诗所要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整体,它不是要客观地再现外在环境,诸如自然风光、地方风俗、狂风暴雨等,而是要表现诗人因这些客观环境而引起的心灵的细微波动,或紧张或轻松的感受,或喜悦或痛苦的情绪。而这些波动、感受、情绪仍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这种整体性诗人自己,他的波动、感受、情绪与他整个性格具有深刻的一致性。抒情诗人从来不害怕描写

12、自己最独特的主观感受,相反,他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最亲切最隐秘的情感最饱满地呈现出来,供人们去体念、感受和回味。在抒情诗里最容易看到真实的性格与灵魂。孟浩然的诗歌几乎都是抒情诗,其诗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冲和闲逸。所谓冲和闲逸是指诗人在感受或观照客观对象、体验巡视自己内心活动时表现出的一种和平安静、恬淡自如的情怀,以及闲适安逸、潇洒从容的趣味。我们先看看大家熟悉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一句就正面写出了他自己生活的闲散,没有任何事情告等着他去干,也没有任何人或任何规章制度来约束他,更没有任何东西让他忧虑或需要他去思考,他安闲自在,无拘无束,任情任性。他无官一身轻,

13、没有国家大事需要他操劳,没有紧急军情需要他去应付,他不必象我们那样怕早晨起晚了食堂里没有稀饭馒头,害怕违反了学校的作息时间受到教师的批评,受到同学的指责,他在春天适宜的气候里尽情尽兴地睡到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起床,外面温暖的阳光斜照着窗户,窗户外面树枝上清新的露珠在晨光里一闪一闪地晶晶发亮,我们的诗人还在梦里逍遥。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好象是诗人交待自己是怎么走出梦乡的被鸟儿叽叽喳喳地吵醒,实际上是写自己闲适轻松、自在舒畅的心情。当他睁开惺松的睡眼时,就听到欢快的鸟儿在明媚的春光里歌唱,欢乐的啼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反衬得清晨更为恬静清幽,生长在区丘陵的同学自然容易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4、”的境界。第二句写诗人一觉醒来后的所闻,第三句接着就写他醒后的所思所想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都为事业而操劳,为生活而奔波,为出人头地而费尽心机,为积累财富而绞尽脑汁。清晨一睁开眼睛,如果一个想成名万家的青年人,就要计划即将开始的一天应该看什么书,翻译什么外文资料,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果是一个巳届中年有妻子之累的人,就将想着除工作以外,要如何挣钱养家糊口,如何消除与妻子的误会,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是一位豆寇年华的少女,她将考虑如何摆脱生活和爱情上的烦恼,如何减轻工作上的压力;如果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小伙子,他将思考如何趁年轻打下事业的基础,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业

15、,如何赢得甜蜜的爱情;总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工作的压力和精神的紧张,大家都失去了心灵的平静,都没有孟浩然那份闲情,早晨很少人有闲心去倾听鸟儿的啼叫,至于昨夜狂风骤雨摧残了多少花朵更与自己毫不相干,没有人能象孟浩然那样郑重其事地关心昨天夜里风雨吹落了多少花朵。最后两句写得十分有味,它把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用对花事的关心反衬自己对世事的冷淡:地位的升降沉浮他毫不感兴趣,人们之间的你争我斗与他完全绝缘,妻子儿女的生活有管家替他考虑,春耕播种更用不着他来操心。这道诗的好处就在于:诗人用一种恬淡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远离世事的自得其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足

16、、冲和安逸的心情,从诗风到诗境都使人心宁境静。 为了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来读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诗虽然也是写关心花事,但它表现的是少女的天真烂漫,少女的细腻敏感,词的节奏很快,音调急速,而 3 春晓的节奏纡缓,它表现的是一个士人心境的闲适、自在、安宁。闲适冲淡的特点几乎体现在他各种题材的诗歌中,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在讲这首诗之前,先读一下杜甫的梦李白二首之二: 浮云终日行,

17、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孟诗虽然也是写怀念友人但给人的审美感受与杜诗几乎完全相反。辛大是诗人的同乡好友,据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一诗中“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琴。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诗句可知,辛大等同乡好友常于夏日来作者隐居的南亭纳凉、弹琴、饮酒。诗的前六句写自己一个人在夏夜纳凉时清爽的感受、潇洒的风致和闲适的意趣。衔山的夕阳不知不觉落下了西山,新月从东边池塘冉冉升起,诗人巳吃罢晚饭,宽衣解带披头散发地躺在安静而又宽敞亭子

18、里。东边池子中的荷花随着凉的微风带来沁人心脾的幽香,窗前竹梢上露珠滴下的声音是那般清脆。可以想见,诗人在幽静清香夏夜是多么惬意,多么清闲。要是在此时此刻弹上一曲就更好了,正当他准备取琴弹曲的时候,恬淡的心情中便多了几份懊恼:如果取琴弱弹奏高雅的曲调,弹曲和听曲都是自己一人,身边没有人能欣赏自己所弹的名曲,良辰、美景、妙曲般般不少,偏偏少了一位知音,要是友人辛大在身边该有多好!这样便引起了他对于辛大的怀念。该诗没有杜甫梦李白那种对于社会黑暗的愤怒,对于从事变迁的激动,他的感情十分平和安宁,完全超脱于从事的纷争之外,有的是平静的情怀,有的是潇洒的风韵。他感到孤寂时固然也想到朋友,但一点也不像杜甫那

19、样深切。朋友此刻要是和自己一起当然更好,即使不在身边也绝不会为他的命运牵肠挂肚,自己照样自在、照样安闲。 孟浩然当然免不了有一些叫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他四十岁那年进士落第,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孟浩然对此有何感受呢?岁暮归南山一诗为我们留下了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在这样令人头痛的事情面前他仍不过火、冲动和愤激,要是遇上李白恐怕早就要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怒吼了。 二 韵致高雅 讲到孟浩然诗歌的审美特征就要论及孟诗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颂的“韵致高雅”。宋代苏东波称孟诗“韵

20、高才短”,所谓“韵高”是指孟诗所显露出来的韵味情趣高雅脱俗,落落不凡。 我们从孟诗中所看到的多是脱俗的孤怀、散朗的风致,即使从他的山水诗中仍能见到他 4 那潇散的风襟和飘逸的个性,如名作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庐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全诗无一字正面写庐山,只是从字里行间见出诗人望山的神情神态。诗人长安落第后远游吴越归途写成此诗。泊即停靠,挂席就是扬帆,郭即外城,此处指城外。香庐峰是庐山的北峰,慧远法师在庐山记中写道:“香庐山孤峰独秀,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它的形状象一柱香炉,因而得名。香庐峰下有著名的香庐瀑布,李白在

21、望庐山瀑布中曾吟咏过它。远公传指梁释惠皎高僧传中有关东晋名僧慧远的传记。该传说“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及至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往龙泉精舍。于时沙门慧永居住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邀远同止,剌史桓伊为远复于山东立房殿,即东林是也。”永,长久,久久。尘外,世外。踪,踪迹,行径。 古代写望山的名诗很多,如伟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这类题材的诗歌,望庐山瀑布、望岳都脍炙人口。孟浩然虽然也是写望山,但他既没有李诗那样雄健的笔力,也没有杜诗那样阔大的气象,那么,孟诗令历代诗人和诗评家称赞的好处何在呢?诗人对于自然美的鉴赏实在太精致了,以致在风光秀丽的长江中下游水行几千里还没有见到值得

22、他留恋的山峰。傍晚船泊浔阳城外时才看上西南面的香庐峰。他没有一句描写香庐峰的景色,可读者好象巳感受到香庐峰景色妙不可言。诗人用笔很轻,几乎笔不触纸,香庐峰的美景全从虚处让人想象:香庐峰的夕岚如同香烟缭绕,秀丽的山色在氤氲的烟雾中若隐若现,整个境界幽渺空灵。不过这几句的妙处主要还不在于它所使用的暗示手法,而在于前四句中所显露出来的韵味情趣。“泊舟浔阳郭,始见香庐峰”,这儿没有见到美景时的冲动狂喜空灵缥缈的景色虽然令他悠然会心。该诗妙处不于写出了香庐峰的美景,而是写出了诗人望香庐峰的神情:在微风轻拂的傍晚,一个清瘦朗拔的诗人沉浸在烟雾迷蒙的山色之中,物我两忘,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后四句写见美景而

23、生遐想,“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让人回味无穷。宋代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出韩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己”。前人多将此诗视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下面是历代的评论: 吕本中云:“挂席几千里-始见香庐峰。”但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 何焯云:发端神来,所以虽晚而亟望也。眼中意中,前后两层透出“望”字神味。后半写“望”,闲远空阔。 在表现高旷的情调和幽雅的韵致上,他的夜归鹿门歌同样也很有代表性: 山寺钟鸣昼巳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在今襄阳城东南三十里,原

24、名苏岭山。东汉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神祠于此山。刻两只石鹿夹神庙道口,因此改名鹿门山。渔梁指渔梁洲。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载:“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该洲位于襄阳岘山附近汉水滨。开烟树,原来被夕岚笼罩的树林在皎洁的月光中清晰可辨。岩扉,指山崖上房舍的门。幽人指包括诗人在内的隐士。 这首诗写傍晚自涧南园家中经岘山到鹿门隐居途中的情景和感受。鹿门山迷蒙的烟树,栖隐处朦胧的月光,月光下树影婆娑的小径,山崖上阗寂幽静的居所,以及在月光下踽踽独行的诗人,鹿门幽寂空旷的意境与诗人冲淡幽雅情怀相映成趣。 5 秋登万山寄张五一诗题材虽是怀人,但所表现有情趣仍然幽雅可人: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

25、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很少静观自然,而是长于表现自己在欣赏大自然时的神情意态,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王维与孟浩然的两首五绝: 行至菊花潭,树西日影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这两首诗都是通过环境的清幽表现胸襟的高旷。王维老年参禅念佛,辛夷坞就是他空寂心境的外外化:又空又静的涧边房舍,自开自落的花朵,构成了一个既空且寂的世界,读后真的使人身世两忘既不觉得自身的存在也忘记了身外的世界。王维的胸襟摆进了

26、他所描写的辛夷坞里,我们虽然能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特征,但他作为主体精神却完全消失在外自然景物中。孟浩然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安逸幽静的隐士生活图,并且他是作为表现的对象而出现在诗中的。他在山中徜徉了一整天等他信步游到一个叫菊花潭的地方时,潭边村头的晚霞已经烧红了半边天,菊花 在黄灿灿的夕阳里一片金黄,漫山遍野弥漫着菊花的清香。诗人想在如此清幽的环境里与友人雅集,那知此时主人也和诗人一样雅兴正浓,携全家老小登高赏菊去了,家中的鸡犬向客人拍拍翅膀或汪汪叫唤一下就走开了,所以诗人失望地说“鸡犬空在家”。“空”字微露失望与孤独,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友人清谈畅饮,实在辜负了灿烂的夕阳与满山的菊花。王孟诗的不同

27、在于:王维将自己消融在山水田园中,使人只看到物而看不到人,孟浩然则直接表现自己在山水田园中的感受,表现自己面对景物神情意态;前者着重于自然,后者着重于心理。 三 语言朴素单纯 丹纳在论述希腊文学艺术时说:“希腊人的思想感情单纯,所以趣味也单纯。以他们的剧本为例:绝对没有莎士比亚的那种心情复杂、深不可测的人物,没有组织精密、结局巧妙的情节,没有出其不意的局面 。你们不妨去念一下柏拉图共和国的开头,没有 一点儿铺张,一切很单纯,不过写一些日常小景,全部妙处只在潇洒自然;既无高声大气,也没有锋芒毕露的警句;你看了仅仅为之微笑,可是心中的愉快仿佛面对田野的一朵闲花或者一条明净的小溪。人物或起或坐,时而

28、相视而笑,时而谈些普通的事情,和庞贝依壁画上的小型人物一样悠闲。我们的味觉早已迟钝、麻木喝惯烈酒,开头几乎要认为希腊的饮料淡而无味,但是尝过几个月,我们只愿意喝这种新鲜纯净的清水,而觉得别的文学都是辣椒、红焖肉、或者是有毒的了。”将这段话移来描述孟浩然的诗歌是再贴切不过了。孟诗既没有王维的精细,也没有李白的雄豪 ,又没有杜甫的阔大,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而又浑成的美。如大家熟悉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铺,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 这里的田园风光不是陶渊明想象中“桃花源”,而是对唐代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表现的不是对现实社

29、会的逃避,而是对当不生活的肯定、热爱与留恋。鸡黍,论语、微子载子路迷路落在孔子后面,荷条丈人留子路住宿,夜晚炖鸡肉煮黍米饭款待他。以后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多用鸡黍来表示农家待客的殷勤,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菊花”三字北大陈贻欣教授解释说:“此地菊好,要想赏菊,菊既不能来就我,我便只好去就菊。就,牵就。”此处的“就”不能解为“牵就”而应理解为“趁”或“趁着”,“就菊花”的意思是说:等到重阳节那天请你来做客,趁着满园盛开的菊花边赏菊边饮酒。今天白话中“就这点花米下酒”的意思就是趁这点花生米下酒。诗中没有昂贵的美味佳肴,没有语惊四座的

30、风雅谈吐,就是那么一个普通的农庄,一顿备有鸡黍的农家饭菜,一次与农民的家常话,读来却兴味无穷。诗人在没有诗意的地方发现了浓郁的诗意。诗中平地易省净的语言,与朴实淳厚的农家气氛构成了高度的和谐。全诗找不到一点人工的痕迹,象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它写景状物简洁浑融,村边绿树环合,郭外山峰斜立,语言虽工整但不纤巧,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简朴、那么清新。 他描写景物从来不精雕细刻,皮日休说他“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如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山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另有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亭午,

31、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未鸣。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诗的前六句切题的前半部分“游精思观”,后两句切题的后部分“王白云在后”。亭午,正午。亭,亭子或适中的意思。“但见牛羊群”句由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两句化出。衡门即横木为门,指房屋的简陋,衡通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首诗的语言象朋友之间聊天一样随便自然,它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回顾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是一对流水对,对偶既十分工巧又极其自然,读来丝毫也感觉不到它是对偶句。最后一联尤其象朋友之间的对谈:尽管已经入夜我们简陋的柴门仍未掩上,我久久地站在门口等着你的归来。

32、诗歌色彩简素洁净,语言古拙朴质,同时又把山乡傍晚的气氛渲染得亲切逼真:傍晚淡红的夕阳,慢悠悠归村的牛羊,暮色里的樵夫,悠闲游山的诗人,孟浩然把我们引回到古代平静和穆的乡村。 第二节 禅趣 诗情 画意 王维其人其诗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既在于他创造了亦诗亦画含蓄空灵的诗境,也在于他那种亦僧亦俗、既官且隐的生活态度,其人其诗都有是封建社会后期骚人墨客心追手效的榜样,而王维的人生观态度、诗歌创作又与禅宗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7 一 随着唐玄宗晚年日益昏庸,唐朝的政治也日益腐败。开元末年以“不卖公器,为苍生谋”自期的张九龄贬官荆州,史学家通常认为这是唐朝开明政治的结束。王维能从济南贬所重回朝

33、廷作官,主要是张九龄赏识提拔的结果。他本人也是张九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张九龄的外贬使他失去了政治靠山。加之奸相李林甫把持久朝政,从朝廷到地方一片乌烟瘴气,王维很自然便怀念起张九龄来,寄荆州张丞相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怀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不过,他后来的生活并没有履行“艺植老丘园”的许诺。他目睹了政治的腐败,政客的阴险,深切地感受到从事政治活动、追逐权势的虚无,但并没有 象屈原那样跳河自尽,也没有象陶渊明那样弃官归田,当然也没有象杜甫那样为国为民而沉痛悲伤,甚至他压根儿就没有离开过官场,他的官职一直到李林甫死时还在不断地升

34、迁。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边官边隐,亦官亦隐。他深深厌恶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小,但又不公开与他们决裂,表面还与这些人敷衍应酬,同时,他也不甘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以朝官的身份与二三好友在辋川别墅过着逍遥放旷的生活。这样既享受了隐逸的逍遥之乐,又免去丢官后的经济窘境。他对自己这种边官边隐的生活作过理论的阐述和辩解: 圣人知身不足有也,故曰:欲洁其身,反乱大伦;知名无所着也,故曰:欲使如来,名声普闻。故离身而反屈其身,知名空反不避其名也。古之高者曰许由,挂瓢于树,风吹瓢,恶而去;闻尧让,临水而洗其耳。耳非驻声之地,声无孔不入洗耳之迹。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此尚不至旷士,岂入道之门也欤?降及嵇

35、康,亦曰顿缨狂顾,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顿缨狂顾,岂与俯受维系有异乎?长林丰草,岂与官署门阑有异乎?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岂等到同虚空,无所不遍,光明遍照,知见独存之旨邪?近有陶潜,不肯把板折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倾,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民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这里阐述的一大套理论,其中心是怎样才能过一种超脱适意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的哲学基础就是禅宗的教义。禅宗以前的各派佛教都认为世界万

36、物都是由绝对永恒的“真如”派生出来的,但万物又是混乱肮脏的,连人类自身也污秽不堪人类要想成佛脱离苦海,就必须遵循佛教戒定慧三阶段的修行。所谓“戒”就是为出家和没有出家的佛教信徒制定的戒规它要求信徒凭借此来进行节制,以防止邪念忘生;所谓“定”是指心专注于一境的精神状态,佛教徒为了获得佛教的智慧、功德或神通而进行的一种修习行为;所谓“慧”是指净化自己以后获得佛性的大觉大悟的一种状态。禅宗这种中国化了的佛教则认为,通过上面的修行方式不仅不能获得佛性反而远离了佛性。我们可以通过南宗禅和北宗禅的两位创始人在继承法衣时的两首偈来看看作为禅宗代表的南宗禅的特点。后来被追为禅宗五祖的弘忍于武则天龙朔年间,用呈

37、偈的方式来选定衣钵传人。其时弘忍的大弟子神秀被公认为是最希望继承衣钵的人,他向弘忍大师呈的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在这一偈中他肯定了戒-定- 慧的修行方式。弘忍法师对这首偈大为不满,命他再写 8 一首偈来,可神秀万般思虑也写不出新偈,而一个砍柴出身的小和尚慧能却给弘忍连呈了两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一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二 弘忍见到这两偈后便将法衣传给了慧能。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就是无欲、无虑、无执。南宗禅认为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不在于修行,而在于个体的直觉体验,佛就在本

38、心而无须外求,不必绕那么多圈子去日日坐禅拂尘看净,只要直指本心就能成佛。不能把佛的境界 当作一种执著的实在,把它当作一种实在去追求就是“执”。神秀错就错在他还执著于某种理想的“明镜台”,把佛性当作实在去追求,因为如果刻意去追求清净、无念、心空,本身便不清净、无念、心空了,便走向了心空的反面而成了“执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请师指点行路。师云:杀人放火。”这就是说禅果并不是通过修行能得到的,只有在既不刻意追求又不放弃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泯灭虑念又非念念不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禅的最高境界。王维从这一教义中吸取了什么东西呢?这就是如果执著

39、于某一目的反而达不到这一目的,在无可无不可之间才能把握到要追求的东西。他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是:不把高洁作为某种实在去追求,为了高洁而远离人世,象许由等古代隐士那样,必然不能达到高洁的境界,他们太拘泥于形迹。为了高洁而临水洗耳的许由,正暴露了他本身还不高洁。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王维晚年既不满意当时的政治又辞官归隐,过起边官边隐,亦官亦隐的生活了。他对当下的现实 无所住心,真正做到身心相离,物质的享受无妨心灵的高洁,身处污浊的官场无妨精神的自由。 二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王维为人与禅宗的关系,这节课我们进而分析禅宗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宗教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各种宗教体验中都有某种精神愉悦、欢

40、乐、满足感。不过,禅宗信徒宗教体验的欢乐与其他宗教信徒的不同,它不是刺激性的狂热迷恋和昂扬激动,而是一种平和、恬淡的心境;它不是追求在剧烈的情感冲突中、在沉重的罪感痛苦中获得灵魂的解脱和升华如基督教的信徒而更着重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与大自然的和谐交往中,获得一种冲淡、幽微、旷远的乐趣。 被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偏向于清、幽、空、寂的审美趣味,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写淡泊自然的情感,常常使用宁静、枯寂的物象,以及由淡泊之情和枯寂之景结合而成的一种空、寂的诗歌意境,这种空寂的艺术境界就是人们所常言诗中的禅趣。在王维诗歌中感情淡泊到了近乎冷淡,色彩平淡到了近乎枯寂,节奏常常纡徐平缓,意象的选择也偏

41、于闲适静谧,如夕阳、月夜、寒松、青苔、白云,象李白那样选择黄河、瀑布、狂风等意象的诗不多。总之,空寂的艺术境界是王维后期诗歌的主要特征。他曾经颇为自负地说:“眼界今无杂,心空安可迷”。他有两首反映中年和晚年精神生活的名诗,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情感与追求。终南别业写于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是指诗人在终南山麓的别墅,“道”在这儿指佛教的道理,“胜事”指适意的事 9 情。全诗抒写自己恬淡自得的乐趣。不有意去寻求山水美景的刺激一切全凭自己的兴之所至,自自然然,毫无所执,“兴来独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

42、”、“坐看云起时”、“偶然遇林叟”一切都有出于偶然,决非出于诗人有心求其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清俞陛云说:“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亦无穷”北大袁行霈认为这两句“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禅理。其实这两句诗只是抒写一种宗教体验,在专注于云起的一瞬间,忽然感到自己与天地、宇宙联在一起在时间上片刻即成永恒,在空间上万物已成一体。不妨将此诗与王安石的北山作一比较: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横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二诗都是写独游之乐,但一个有心,一个无意;一个是存心在“寻”,一个是偶然相遇。 酬张少府写于晚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

43、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渔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最后两句是说豁达者遇事无可无不可,从来不以穷通成败为怀,你如果要去探究穷通成败的道理,那远处水边的渔歌也许能给你一点启示。对于人事争斗毫不关心,对于人世枯荣更不留意,保持心境的恬然宁静,一任松风吹带山月照琴。这就是他晚年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在白发叹一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和人生中的不幸,使他感到人生就是一个苦海。他从禅宗那儿学会了解脱与超越

44、的办法:身外一切都是幻影,“一切皆空”使他重新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既然不存在成败,不存在贵贱,那有什么必要去为成败贵贱而动心呢?因而他的诗歌常常表现空寂的意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台上。 鹿柴 第一句点明山的空静,第二句人语反衬山空,第三四句通过光线的幽暗来泻渲染山的空幽,透过树叶的夕照在青台上晃动不定,使得本来就很空幽的深山显得更加神秘。此诗受南朝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影响,但比后者写得更为传神生动。王安石的钟山即事也是写山的幽静,但写法大为不同:“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王维的鸟鸣涧更脍炙人口: 人闲

45、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写大自然的喧闹轰鸣相对比较容易,而写空和静却要困难得多。大家不妨试试看,写写教室里的空静,我看除了“笔在纸上沙沙响”外,再恐怕没有更多的高招了。此诗一起笔就写鸟鸣涧的夜晚,人归家,鸟归巢,一切声响都归于沉寂,此时连轻轻飘落的桂花也似乎掷地有声,“落”字写得很重很实,它衬托出春夜的山涧又静又空。三四句更有魅力,明月的清辉洒在林中本来没有任何声响,鸟儿只因特别幽静才会因月出而受惊,它们被月光惊醒后睡意朦胧,惊慌中时断时续地叫个不停,使本来就很幽静的山涧显得更为空寂。王维在山水中感受到的是空、寂:月夜飘落的桂花,银皑清冷的月光,空旷幽静的春山,宁静神秘

46、的竹林,他越到晚年越不喜欢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不喜欢汹涌澎湃的激流,也不喜欢嘈杂喧嚣的吵闹,甚至人在他诗中也是作为一种陪衬衬托自然的幽静 ,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10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是一种落叶乔木,春天开白紫两面三刀色的花,白的俗称为玉兰。木末即树梢。辛夷有一类象莲花,当春天刚到人间报到的时候,深山老林中的辛夷花就含苞怒放了,它随着春天而来又随着春天而去,全不管人们是否欣赏它赞美它,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照样花开花落。“纷纷”写出了辛夷花不图人们顾盼恭维的自得品格,这也正是王维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在以上三首诗中诗人及其情感融化在山水景物中,在空寂幽远的山水中,

47、我们仍能见出诗人远离尘世的高洁、淡泊的情怀。诗人与自己笔下的自然融为一体,空寂的山,空寂的水,空寂的涧,空寂的坞,在诗人 的笔下获得了灵性。又如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濑是浅水从沙石上面急速流泻的地方。飒飒状风声或雨声,这里指秋雨的声音。浅浅即溅溅,水流很急的样子。此诗摄起栾家濑一个有趣的镜头。前三句是这一镜头的背景,最后一句才是这一画面的主体。它通过白鹭的一场虚惊衬托出一个宁静空寂的意境。诗中白鹭在静谧中“惊复下”的一刹那,反衬出环境的幽静。诗人企图躲进一个没有陷阱、没有争斗、没有虚伪的桃花源,读其诗也往往身心两忘。有些诗中诗人自己成了吟咏的中心,另一些

48、诗则是借古人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在这样的一类诗中更能直接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更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人生境界,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中的隐者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远离尘世,不求人知。人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他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不存在于他自身,而存在于社会,每个人的言行总是盼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赞许。许多音乐家和演奏家在成名之前虽然也常常到人迹罕至的地方 去勤学苦练,他们不是要躲避世人而是期望得到举世的喝采。王维诗中的这位隐士则完全不同,他抱琴独坐于深山竹林,弹着古雅的曲子,发出清越的啸声,不是为了去讨好听众,取悦他人,是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以“明月来相照”反衬不求世人知。辛夷坞中“纷纷开且落”的辛夷花正是竹里馆中“弹琴复长啸的隐士。下面两首诗也是写弹琴题材的,不妨拿来与王诗作一比较。第一首诗是刘长卿的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