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7030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2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大部分说课稿 1 绿叶的梦 绿叶的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作者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读着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与美好的向往之中。 学生分析: 让孩子们从这些绿叶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快乐,更收获了美丽的“梦”童心就从那里一天天走向成熟,相信,通过学这一课,学生对看似平常的树叶会充满感情的。 设计理念: 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读,合作交流,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清热明目、除痰止渴”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

2、字。了解顿号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家一样热爱生活,关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演示文稿;树叶贴画。 学生准备:1、课前去搜集树叶,去制作树叶作品。 2、带来自己童年生活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展示童年生活的照片,谈自己照片的来

3、历。 2、教师展示童年生活照片。 3、师:其实,生活中很多人童年时的快乐,都来源于身边的大自然。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作家葛翠林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揭题: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初读时,学生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要做到读准字音,了解生词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相关课件请到: 课件下载 栏目下载 3、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觅食”“洋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弄懂“标本”的意思;“碾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启蒙”“清热明目”“除痰止渴”等词语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理解。 4、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析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1 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品读时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作家的情感。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求记忆的段落。 4、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疑问

5、,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 5、总结:是啊!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光有漂亮的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不光有酷鼠滑车、卡通游戏,还有很多的快乐来自于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生活。同学们,会创造快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们有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童年。 相关视频请到: 优质课视频观看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注意不要把“汇”字的左半部写成“工”;“戒”字的撇不要丢掉;“垂”字书写时要做到布局均匀、紧凑。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第五自然

6、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过渡: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 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3. 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 4. 通过看录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5. 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收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勾出来,认真读一读。 6. 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 7. 教师

7、配乐朗读第3和第5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 绿叶不仅单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知识。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三. 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 提示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 2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

8、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 拓展内容,讲述自我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2.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六. 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小练笔: 结合课前自己找来的童年生活照片,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把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写一写。 2 芦叶船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芦叶船。 一、说教材、说学生: 芦叶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吴

9、珹笔下的童年欢乐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江南水乡那勃勃的春天。第三、四自然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智慧。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玩是儿童的天性,四年级的学生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段,容易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快乐。可是由于我们生活在北方山区,感受水乡的风貌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三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要求会写

10、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生字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讲述经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1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阅读为主,“听、读、说、写”相结合,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说话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是如何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

11、乐的。 3、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的细致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方法。 三、说教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指导朗读、自主感悟法。本文是精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文章,让孩子们成为水乡的一员,亲身体验、品味、感悟,并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根据教材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课设计成两课时。 第一课时使学生会写生字,

12、理解生字词意思,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学习字词再读课文、了解大意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进行重难点的探索。我的课堂结构是:朗读课文、引入学习美读品味、感受快乐研读表演,传播快乐细读课文、憧憬未来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设计流程 第一环节:朗读课文、引入学习。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伊始我就安排了“我当小导游”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为下一环节解说介绍做好准备。 4 第二环节:美读品味,感受快乐。首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选择

13、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水乡美。第二组:做船乐。第三组:远航乐。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 第三环节:研读表演,传播快乐。由小导游演说,每分享一部分,都适时的出示学生所提的重点句子,再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此我预设了三点主要引导的内容: 玩的地方美。结合第一组学生的理解引导体会理解第一自然段。过程中,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水乡的景色,然后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最后回到文字,重点体会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比如:崇明岛上的

14、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交代环境,运用比喻。 玩具制作得美,玩儿的过程美。第二组的同学带领老师同学体会第三、四自然段,我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深入体会。如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介绍家和学校的环境,让学生

15、尝试画一幅地图。从而看孩子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竖河”。然后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充满个性与创造。通过第四自然段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朗读的方法学习、感受。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加以肯定。我要及时的指导朗读,使学生能在读中体会。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画图使学生明确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地形。通过朗读体会快乐。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憧憬未来。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五八自然段,重点抓住我和表兄

16、的动作语言,体会放芦叶船的心情。 预设点:朗读这些自然段,体会心情的变化,找出表现心情的词语。在第七自然段中,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引导学生体会,船的精美,心的激动。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然后通过第八自然段的学习,感悟提升精神境界,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小组交流想法后,全班分享。 5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想象并写下来,给学生充分的写的时间,在班上选三四个同学朗读,分享感受

17、,指导写法。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用鼓励性语言 “你最喜欢玩什么?能用手中的笔告诉大家吗?”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检验一下学生在本课中所学的描写方法运用的如何。 以上便是我对芦叶船这篇课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教。 3 一只贝 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七册第二单元第四课。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均属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情趣之美。从教材设计意图来看,前两课属于精讲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交给学生鉴赏散文情趣之美的方法,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一只贝属于自读课文,文字内容相对简单,篇幅也短小。它的主要特点是

18、在朴素的叙述之中寄寓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揣摩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初二学过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本单元前两课教师已交给学生鉴赏散文情趣之美的方法,因此这节课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去实践这些方法。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评价能力、感受能力比较强,他们能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依据散文文体的特点,和教材编写者对散文这种文体学习总体地规划,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经验、思维特点,我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写作手法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19、 3、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体会其深刻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写作手法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很容易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只需要明确自学的目标,主要由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当个人无法解决时,可采取小组合作或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必要时教师可做适当地点拨、启发、引导。作为单元的最后一课,可以让学生去探究这一类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由作者导入新课。设问:我们过去学过贾平凹那篇散文?作者是怎样写丑石的?作者写丑石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一只贝与丑石的写作手法相似,都采用了托物言志

20、与对比的写作手法,而且题材也相似,我这样提问目的是想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借此来学习题材、写法相似的文章。 6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主要从重音与停顿、感情基调的把握上去指导。通过读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明确自学目标: 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写这只贝的?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叙述,也可以用几个短语来概括。 作者通过写这只贝想表达什么思想?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思考中教师可以轻轻地巡视,察看不同层次学生的答案。如果第一个问题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可适

21、当地启发,如果大部分同学会写,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由小组讨论来完成。 等学生基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让小组来汇报自学的成果。有争议处全班讨论。让学生有理有据的用通顺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追问:作者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他为什么这样构思?目的何在?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追问:作者仅仅是在写贝吗?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 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是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对写作手法的揣摩是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需要作必要的点拨,以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 4、问难、质疑 1)这篇文章还有那些内容你不太理解?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2、 这个设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如果提不出来问题,教师可示范提问。例如:孩子们为什么又重新去沙滩寻找那只贝壳?找又没有找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篇课文在内容、写法上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教师也可示范举一处:作者在文章开头说,“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壳的样子很体面”,可后来又说“这是一只丑陋的贝”。似乎有些矛盾。 5、升华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那些感悟?请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其他的阅读体会,谈一谈。字数150200字。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是多元的,每一位同学对作品都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应该让他们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以丰富他们的情

23、感世界。 例如在学生交流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种表述:由孩子们只选外表美丽的贝,而忽视丑陋的贝,他们想到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和那位军官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丑陋的贝壳遭遇石子痛苦的折磨而孕育成珠,而想到苦难对于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故天将降大任”。由贝壳的遭遇而想到与此相同境遇的人,他们出身卑微,历经坎坷,终于有所成就,但却不为人所知,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思维角度之新让我赞叹。 6、课外拓展:课下收集其他写物的文章。总结一些鉴赏这类文章的方法。 例如:二月兰、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 特点:通过写物的外形特点、作用用途、生长环境、生长经历等来表达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对某种精神

24、、品质的赞扬,对一类人的歌颂等等。 板书设计 其它贝 壳很体面 美丽的色彩线条 作装饰 对比 这只贝 丑陋 石子钻进壳里 被脚踢飞 托物言志 7 无私奉献 借贝写人 4 快乐的暑假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说说你在本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憧、憬、泼、率”。 4 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少年儿童渴望在大自然的阳光下自由成长的心愿,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你在本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25、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板书课题。齐读二遍。 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轻声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这些栏目可能对您有帮助: 免费课件下载|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试卷下载|优质课视频|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中考复习资源|高考复习资源 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 2

26、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力争读出韵味。 四、结合自身或家庭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学生交流,如有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一起解决。 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五、小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自由说。 8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同学互相交谈。 3总结语

27、: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 1 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作业练习: 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阅读“语文百花园一”中的田园乐) 5 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 望洞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

28、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29、、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

30、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31、吟诵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

32、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菊花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诗人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理解、体会等阅读程序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

33、理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喜爱菊花的感情。 体会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的写法。 11 一课时。 菊花图片。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元稹的资料。 3.课件出示菊花的图片。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

34、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12 2.师生共同归纳。 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 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

35、诗。 五、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画下来。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

36、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13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37、,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

38、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

39、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

40、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14 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

41、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

42、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6 观潮 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 一、 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

43、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

44、标: 1、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15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 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

45、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