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075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与课时备课 集体备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二、教材编排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

2、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目标: 1、会认 20个字,会写30个字,正确读写5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 3、有感情地背诵、朗读古诗词。会默写前两首古诗。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5、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6、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7、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生

3、动形象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法、观察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实物投影仪、电化多媒体。 七、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切入点: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创新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疑点: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所表达的情境。 教学练点: 1、 作文:美丽的乡村风光 2、 摘抄优美的语句,丰富自己的词汇。 3、 开展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

4、景物的语言特点。 21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

5、着朴素的人们。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sh”,“巢”不要读成

6、“c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

7、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六、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七、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 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

8、”、“装饰”的含义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

9、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2抄写课文

10、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屋前:瓜、藤、叶 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 四处:鸡 小河:鸭 门前:吃晚饭 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 秋天 板书设计: 1、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2、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乡下,对有的孩子来书已经是略显陌生的存在,有的孩子对于农村的认知仅仅也就限于书中读到的那些,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调查农村的风光。了解农村的故事会比较好一些。 22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

11、”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句 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

12、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作者是

13、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 师板书。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

14、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板书设计: 总述: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牧场之国 分述: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 各种家畜 牧场夜晚 作业设计: 1、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2、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3、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对于荷兰的风光,建议补充相关荷兰知识、风光的了解。 2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

15、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

16、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

17、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 箬 蓑 斜

18、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鳜鱼肥 不须归 作业设计: 1、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2、积累古诗及诗意。 补充相关古诗的学习。 热爱大自然 24

19、 、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

20、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形近字的比较。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

21、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喜欢这样的生

22、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引导学生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

23、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设计: 孩子们割草 麦哨 丰收景象 无限向往 湖畔玩耍 作业设计: 1、 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2、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 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 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4. 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5. 充分准备展示资料,大胆展示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

24、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

25、,你发现了什么?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 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

26、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作业设计: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