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7076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指导 1、杯子变热了 实验名称:热传递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材料: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酒精灯;烧杯、热水。 实验过程: 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抹上少许凡士林,依次等距离粘在铜棒上。用酒精灯加热铜棒一端,观察有什么现象。 注意:火柴依次等距离粘在铜棒上。讲解酒精灯的用法,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实验现象:1、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掉下来。 实验结论: 1、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实验原理: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实验名称:物体的导热性 实验材料:热传导实验材料同时放入烧杯内。 注意:注意不要烫着手。 实验现象:铁棒、铜棒、铝片等金属材料变热最快,玻璃棒、瓷勺、塑料棒变热很慢,木棒几乎不变热。 实验结论:金属类材料是热的良导体,玻璃、塑料、木材、瓷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原理:只要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2、水变热了 实验名称:水的热对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实验材料:三角架、烧杯、木屑、火柴、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

3、过程: 1、在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把装有冷水和木屑的烧杯放在上面。 2、然后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注意观察水中木屑的变化。 3、画出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 注意: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加热时要使用石棉网,防止烧裂烧杯。 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有的锯末循环运动,有的锯末一会上升,一会下降。 实验结论:加热烧杯的底部,水受热会变轻上升,周围较冷的水会留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热水相对流动,使整杯水逐渐变热。 实验原理: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会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特有方式,对流可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本课研究的自然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

4、起的。 3、谁热得快 实验名称:不同颜色物体吸热能力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硬泡沫塑料两块、温度计两支、黑纸、白纸 实验过程: 1、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初始温度是否一样。 2、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在一块泡沫上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上覆盖白纸;将两块泡沫孰料放在阳光下。 3、过一会,观察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注意事项:由于是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有覆盖的纸可以不一样,其他条件如温度计的型号、放在阳光下的时间、泡沫熟料等条件必须都一样。 实验现象:盖黑纸的泡沫塑料槽内的温度计读数高。 实验结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多。

5、 实验原理:热的辐射与颜色的深浅有关。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颜色越深,吸收或散发辐射热的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吸收或散发辐射热的能力越弱。 4、它们会生热吗 实验名称:不同物体是否会生热实验 实验目的:将温度计包裹之前的温度与包裹过程中的温度进行对比,通过实验说明棉花、毛皮等物体本身不会生热。 实验材料:温度计、秒表,棉花 实验过程: 1、用手轻轻拿起温度计,记录下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注意手不要接触温度计的液泡。 2、将选择的材料包裹在温度计的液泡上面,然后将温度计平放在桌面上,注意不要乱动温度计。 3、随时观察包有材料的温度计的温度变化,并记录。 4、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注意:1、

6、操作的同学不准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不准长时间的揉捏包裹物,不准长时间的靠近温度计呼吸,以免影响实验的效果。 2 、观察温度计的同学要听从看表同学的指挥,随时注意温度计的温度。 3、记录的同学要在实验开始之前,根据你们的方案填写好试验单的前两项,并注意听从观察同学的指挥,随时做好实验单的记录。 4、实验完毕后,小组内要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小组的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包有物体的温度计的温度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棉花、毛皮等物体本身不会生热。 5、温度计的秘密 实验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皮塞、染色酒精、烧

7、杯、热水、画有刻度的白纸板、纸胶带 实验过程: 1、在烧瓶内灌满酒精,用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液面就升到玻璃管内。再将白纸板粘贴在玻璃管上,刻度面向读数学生。 2、将烧瓶放进烧杯并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热水,观察玻璃管内酒精的液面变化情况。 3、将烧瓶取出,观察玻璃管内酒精的液面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将烧瓶放进烧杯并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热水,可明显看出玻璃管内酒精的液面不断升高。将烧瓶取出,随着瓶内酒精慢慢冷却,其液面又逐渐降低。 注意:1、酒精应以红墨水染红。2、胶塞要塞紧瓶口。3、注意倒水防止烫着。4、倒入的热水温度不宜过高,防止酒精沸腾。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原理:

8、对于一般物体,热胀冷缩主要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增加,所以就表现为热胀冷缩。 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实验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开水、冷水。 实验过程: 1、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观察气球发生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取出后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把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变鼓,竖立起来;把锥形瓶取出,放入冷水中,气球会逐渐变小,垂下来。 注意: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2、最好选择壁较薄的气球。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

9、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铁垫圈、木板、铁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步骤: 1、在木板上钉两个铁钉,使两个铁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 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 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注意: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原理: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这是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

10、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 注:本实验用配备仪器效果更好。 9、认识光 实验名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长木板 实验过程: 1、用小刀在三张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小孔。 2、把硬卡纸固定在长木板上,距离要相同,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 3、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4、调整硬卡纸,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5、移动一下纸板,看是否还能看到烛光。 实验现象: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名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光的传播路线

11、实验材料:纸、蜡烛 实验过程: 1.用火柴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2.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通过直筒能看见烛光吗? 3.换个位置,通过直筒能看见烛光吗? 4、把直筒弯折还能看见烛光吗?. 实验现象:通过直筒在任何位置能看见烛光,把直筒弯折看不见烛光。 实验说明:光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实验原理:光在同种均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0、玩镜子 实验名称:凹面镜里的像 实验目的:认识凹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材料:凹面镜,大卡纸,桌子。 实验过程: 1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凹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 2把卡纸放在凹面镜的斜对面,调整凹面镜与卡纸的位置,观察卡纸上所成的像。 实验现象:我们将在卡纸上

12、看到窗户清晰倒立的影像。 实验结论:不同的镜子所成的像不同,凹面镜所成的是清晰倒立的像。 实验原理:光线落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由于凹面镜不能像平面镜那样呈现水平面,因此所有的反射光线组成的影像与入射光线的景象刚好相反,落在卡纸上就形成颠倒的影像。 11、潜望镜的秘密 实验名称:探究潜望镜的结构原理 实验目的:认识潜望镜的结构及结构原理 实验材料:三个空牙膏盒,两个小平面镜,胶带、小刀,剪刀。 实验过程: 1、拆装潜望镜,画出潜望镜的草图。 2、根据草图切割好三个牙膏盒,一端剪出正方形孔,另一端剪出一较大圆孔。 3、选择合适的角度安装小镜子,使镜面对着镜面,并与盒子成45角。 4、用胶带把链接部

13、位粘好。 注意事项:1、正方形小孔与圆孔在对面上,2、要求镜面与盒子成 45角。 实验现象:能通过潜望镜观察物体。 实验结论:镜子具有反射光线的作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原理: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 12、彩虹的秘密 实验名称:白光的分解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材料:脸盆、镜子、白色卡片 实验过程:1、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当太阳斜射的时候,把盛水的脸盆放在桌凳上面。 2、拿一块长方形镜子与盆内的水面成30角放进水盆,再由镜子把阳光反射到白色的纸上,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通过镜子反射,纸上会出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光带

14、。 注意事项:镜子应该与盆内的水面成30角。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实验原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13、凸透镜 实验名称:凸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说明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实验材料:光聚座、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过程:1、将凸透镜放置于蜡烛和纸屏之间,凸透镜和纸屏的距离大约在50厘米左右,并使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2、点燃并移动蜡烛,观察纸屏上的现象。 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发现利用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3

15、、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注意事项: 做此实验室内光线不宜过亮,凸透镜和纸屏的距离大约在50厘米左右,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原理: 一物体放在一个凸透镜前,此物体每一点所发出的光,当它抵达凸透镜时,依折射定律,这些光线会改变方向,穿过透镜后汇聚成像。 15、蚯蚓找家 实验名称:蚯蚓生活环境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喜欢干燥的生活环境 实验材料:纸盒子1个、干燥土壤和湿润土壤、蚯蚓10条 实验过程:1、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2、将捉来的蚯蚓1

16、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做好记录。 3、反复做几次。 注意事项:要改变的条件:土壤的干与湿。 不改变的条件:温度、光照程度。 实验现象: 蚯蚓大都爬向了湿润土壤的一端。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实验名称:蚯蚓生活环境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蚯蚓喜欢明亮的生活环境,还是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实验材料:纸盒子1个、蚯蚓10条、吸水纸、黑彩笔 实验过程: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2、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做好记录。 3、反复做几次。 注意事项:要改变

17、的条件:光照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温度、湿度条件。 实验现象:蚯蚓大都爬向了纸盒有盖子的一端。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 17、植物向哪里长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验证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材料: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实验过程: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 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玉米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其中两个花盆,将

18、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用于向光性实验的单子叶植物幼苗,应是真叶未出胚芽鞘的。用于实验的纸盒应保证不透光。 2、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尽可能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实验现象: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幼苗弯向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原理: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是植物为捕获更多光能而建立

19、起来的对不良光照条件的适应机制之一。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地性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 实验材料:浸泡过的玉米粒在未绿化的地面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约5分钟后观察。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在水泥面上铺上小纸片。另外,为了防止小蚂蚁从纸片底下钻过来,我们用双面胶把纸片贴在水泥地面上。由于水泥地面比较平整,而且纸片底下不留空隙,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4)我们选择同一本万能贴上的不同颜色纸片,重复前面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用同色纸是一样的。这就说明纸的颜色对蚂蚁并没有影响。 2化学气味干

20、扰实验 (1)在未绿化的地面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大约5分钟出现大量蚂蚁,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等待侦察蚁取食,回巢报信,形成浩浩荡荡的搬运大军。当有部分蚂蚁开始搬运食物时,在距离洞口较近的位置滴上预先准备好的香水,观察蚂蚁的反应。 实验现象: 1铺设纸片结果 铺设纸片观察确实证明了蚂蚁靠气味交流信息,纸的颜色对蚂蚁并没有影响。但继续观察发现,蚂蚁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路径,时间长短和纸片的大小相关。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结果 侦察蚁面对液体食物,先选择吃饱的蚂蚁,然后回家报信,

21、中途遇到同穴工蚁碰碰触角,侦察兵回蚁穴。后到个体绕着蜜滴边走边用触角碰触正在取食的个体,若无个体离开就直接踩在蜜滴上取食,导致不少个体由于体重增加太多陷入蜜滴死亡;也有少量个体取食太多,在回蚁穴途中死亡。它们采取了一旦获得食物,就尽最大可能的带回蚁穴最多的食物的取食策略。 实验结论: 蚂蚁可以通过气味来传递信息。 21、白天与黑夜 实验名称:昼夜更替原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而地球的自转是形成昼夜更替的原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过程: 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2、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 1、地球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太阳照射到的时候是早晨,正对着太阳的时候是正午,转到刚被太阳照不到的时候是傍晚。 实验结论: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原理: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

23、个地球是黑夜。 23、四季更替 实验名称:四季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 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迹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地过程中倾斜角度保持一致。 4、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现象:“太阳”的光芒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

24、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实验原理: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轨道所在的平面有夹角导致地球在转动的时候是斜着转动的。由于夹角的存在导致在不同的时间段地球南北所受太阳照射的强烈和太阳光线的角度也不同 实验过程:1、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瓦灯当做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 2、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是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向“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全是明亮的;当“月球”转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渐减少。 实验结论: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实验原理: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