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的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444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中的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园林中的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园林中的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园林中的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中的廊.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园林中的廊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园林中的廊 园林是在古代建筑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才出现的。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商代的苑,仅仅为帝王提供狩猎和行乐,苑内的建筑也仅仅只有供观察天文和瞭望的高土台。到了西周出现了囿,规模变大,囿内的建筑也有了灵沼和灵台等。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形成了如今这北方园林风格宏丽、雄壮,南方园林风格清秀、婉约的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 园林是一处让人休憩、的场所,因而在园林内必要的建筑是不可或缺的。在观察了众多的园林建筑后就会发现:无论是作为宫殿建筑群最辉煌的现存代表紫禁城建筑群和皇家园林颐和园之间;还是作为遍布全国以地区风格为特征的现存古代民居与相应的同样具有区域特征的私家园林之间,

2、它们的建筑形式与构造工艺是十分相似的。在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如廊、亭、桥、舫、榭等,在大多数的园林内都存在,这些建筑无不是从一般的建筑中分离出来而加以典型化,在非园林建筑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原型。 廊,是由古代房屋的檐下部分庑发展而成的。古代园林家在解释园林中廊的由来时说它是“庑出一步”,即是说它是满足遮挡风雨日晒的功能需要而演变出来的,这种“庑出一步”的廊,就是我们在一般居民中也能见到的檐廊。而在园林中的廊,早已从檐下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有的已从主体建筑的附属地位跃居为声名显赫的主景,变得十分出名。 我国明末的园林家计成在园治中说:“宜曲立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迹,通

3、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是对园林中廊的精炼概括。 园林中的廊实际上是一条带屋顶的路,它就像游人在游览那些古- 1 -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代名园是的无声导游一般,引导着游人徒步向前感受各式的风景。它将分散在园内的各个景点连成一气,表现出一种“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情形。园林内的廊可分为游廊、回廊、直廊、曲廊、水廊、花廊、爬山廊等各式各样。风格多样的廊,穿插在花荫柳绿之中。在曲曲折折的廊内慢慢行走,随着它的转向而转变着游人的视角,往往一转步,就会发现一个新奇的画面,而这种廊的曲折是经过园艺家精心安排的。 一般情况下,廊的基底要高出地面,因此在廊中欣赏院内的风景油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十分方便的。爬山

4、廊更是步步高升,提供一个在不同高度观看园景的好处所。廊还有避雨的功用,但廊同时也是欣赏雨景的好去处。廊也有蔽日暴晒的功用,在廊内休憩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着映在地面上的婆娑树影,随风摇摆着,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 但是,廊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通道而设置的,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让游人观景,其本身更是一道风景。著名的廊仪态万千,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有273间连续组成,长达728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长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情节。此外,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三座。这些亭轩既

5、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起着映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颐和园的这条长廊,是园内众多景物中知名度颇高的景物,到了颐和园不去长廊上走一走,是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还有一条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廊,是一条水廊,有水上长廊的雅称。它坐落在苏州拙政园内,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 2 -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它凌空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并且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廊这种建筑形式,在江南园林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组成园林动观与静观的重要手法。经过了时代的发展,在古代园林艺术的加工之下,已经不再是“庑出一步”,在人屋檐下了,在一些著名的园林内反而更能够吸引游人的目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园治 作者:计成 中国古代园林 作者:耿刘同 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楼庆西 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姓名:耿孝乐 -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