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7530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 来源:代写毕业论文 作者:代写毕业论文 浏览:222次 评论:0条 2.1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奠定了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

2、当。其中,学校和家庭任务最重。学校工作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又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的不断指导和帮助。 我国学者从以下六个角度阐述了家校沟通的理论基础: 2.1.1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 学校管理中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能够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理论中,责权统一的原则表明,在管理活动中责任与权力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责任由担当的职务决定,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证。因此,责任、权力必须坚持相统一的原则。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

3、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所以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 2.1.2从父母教育权的演变历程来看 家校沟通使儿童权利更大限度的得以维护。古代社会里,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教育支配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家庭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使家庭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教育权利,即家庭中对劳动者的培养,而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于是,开始出现了教育权利由家庭向国家公共教育的转移。家校沟通中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儿童的权利。 2.1.3从系统

4、科学的新分支协同学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代写毕业论文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沟通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

5、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2.1.4从教师的新职业精神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它使教师把与教育对象的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因素联合起来,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家校沟通系统中,学校与教师理所当然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社会担负起对家长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教师有责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指导,并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 2.1.5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来看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

6、和影响,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从而最终实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人才。 2.1.6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 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和配合。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

7、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关于家校沟通的分类 2.2.1按沟通活动中家长担任的角色分类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家长渴望在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指导孩子、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分为三类。(1)支持者和学习者。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

8、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等。(2)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家长以这种角色身份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可利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3)学校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2.2.2按家长参与的活动层次分类 刘力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上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一教师会议、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

9、入此类。(3)“管理式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 2.2.3按家校沟通活动的目的分类 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从家校沟通的目的来划分。家校沟通有以下目的:(1)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教咨询委员会等。(2)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导等。(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4)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 2.3关于当前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 杨俊在江苏省13

10、个地级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家校沟通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家长报告的六种家校联系形式的发生比例是:家长会:415;电话联系:237;家访:143;便条联系:69;其他:63;没有联系71。可见,目前家校沟通形式仍比较单一,家长会和电话仍然是主要的家校联系形式。王维平等人在山西省11个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教师、学校都有家校沟通的意愿,学校最为积极,学生也反应强烈,但家长反映一般;家校沟通的形式多样。目前中小学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沟通的形式多样,但内容单一;家校沟通缺乏常设组织机构和组织章程;家校之间互动较少。白冰、任仕君在长春市城区以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七所小学进行家校沟通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校沟通意识不强;家校沟通形式单一;家校沟通的连续性差;家校沟通的质量较低、效率不足;家校沟通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