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825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圆的认识第一次课后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 从设计的角度反思: 1.敢于跳出教材。 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再学习画圆。发现先画圆然后认识半径、直径并不合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准确表述。所以就先认识再画圆,这样做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肯定。 3.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 我认为新知识的提出、新结论的生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径

2、、直径的作用放在课后练习中,我认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已经在课堂中进行了几次画圆,不可能不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引导学生反思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一出示:半径决定圆的时,学生很顺利的得出。 从课堂效果的角度看: 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思、勤动手中积极探究,课堂参与度较广。 几点不足: 1.教师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在课堂中出现了教

3、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致使课堂教学受到了影响。 2.细节设计不够合理。 在出示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时,只是口头的进行描述,没有进行明确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对定义没有明确概念。 反思二: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课本第4页观察与思考三,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够明白:圆形的车轮平稳。但是为什么平稳就不清楚了,至于说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就更谈不上了。对于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应该说这些都在我的预设之中,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去讨论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滚动轨迹,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最后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圆形的中心点到边

4、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中心点的滚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这样的车轮滚动时就平稳。也学会了解释为什么车轮不能是其他的形状。但在后面解决5页想一想的问题时,学生的解释再一次忽略了圆的知识。 学生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想来想去好像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问了几个学生只说是“不会”。那么这个“不会”又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就意味着在解释的过程中要用到圆的有关知识,学生对自己具备的圆的知识可以说是清楚地,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结合了圆的特征就可以,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其次,这是第一次在数学课上接触用数学知识解释现象的题目,这第一次使学生没有可供

5、借鉴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这也许就是学生那句“不会”后面的潜台词。 最后,从课堂上不难看出:学生更关注的是结论。车轮是圆的是因为平稳。井盖是圆的是因为掉不下去。这也许就是更多人的习惯了,我们早已习惯了标准答案,非此即彼。 面对新的教材,充满了挑战。而这挑战绝不仅仅是针对教师。 反思三: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本课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

6、在联系,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因为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模式,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所以在画圆这个环节,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在画的过程中,发现画圆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

7、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2、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除了将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等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融入课堂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出篮球场上的大圆。 让学生体会到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同时对于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8、。 反思四: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 一、定准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3.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有着很强的探索能力,在用刻度

9、尺画圆时,学生能感悟到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而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虽然在小学阶段不给圆下定义,但是学生却能以“无数点的轨迹”来理解圆的定义,使学生真正从圆的定义出发去感悟圆的本质特征。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前,学生就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教学节课时,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活动中生成知识,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也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后,通过与学生交流,自我反思,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 一、在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

10、过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略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究、与同学的合作交流等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时,应该先指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己折一折所画的圆,深入的感知,然后教师再演示讲解 。 三、教学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时,还不够细致、在课堂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领悟到: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等。今后教学更应关注学困生的学情。 四、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套圈的设计方案。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场

11、地设计成圆形,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不够充分,拓展学生思路不够开阔,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知识点造成的。这就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细节上在多下功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正解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去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信任,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应该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去思考。培养和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和水平,大胆放手,创新思维,真正“实现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改革理念。 一、遵循实际,把准新知的生长点; 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形?认识圆无处不在,感受圆的美。 2、学习

12、画法: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讨论: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如何才能让全班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大?让学生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画出圆。 3、概念介绍:如何称呼剪得的这个圆?根据学生回答,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彼此的看法,或者查查书本。让学生画出圆的半径、直径;完成判断练习。 反思: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当我们“蹲下来”看学生时会发现:生活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对圆有所了解。所谓“零起点”是子虚乌有,是教育的谎言。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

13、,教者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教者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最终理解了概念。 二、主动探究,实现新知的生成点; 1、关于圆你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将问题梳理,出示研究提示: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半径?圆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半径长度呢?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任意连接圆上两点,哪条线段最长?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反思:问题意识,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健所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

14、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本节课,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出自己对圆的疑问,同时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梳理问题。主体与主导恰当运用,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圆的特征。 2、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相信你们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反思: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切务追求合作的形式和气氛。不能草草收场,教师要敢于“留白”,要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 的发展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已的脑子思考,用自已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听,用自已的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只有“静心等待”,教师才能在进行着表演的同时,欣赏到学生那更加精彩的表演! 3、汇报交流: 发现1:

15、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方法1:折。把圆片对折,可以折出1条直径。打开后,再对折,又能折出1条直径。这样不断地折下去,能折出无数条。方法2:画。从圆心出发,向圆上任意一点,都能画出一条圆的半径。(电脑演示,板书:无数条) 发现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都相等,半径也都相等。 (方法1:量。可以用直尺,量出半径或直径,发现它们分别都相等。方法2:折。可能把圆对折,折出一条半径,折出2条半径,如果再对折,圆的半径都重合,发现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方法3:观察。) 介绍数学史话:“圆,一中同长也。墨子” 发现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 如果用上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发现4:连接圆上任意

16、两点,直径最长。 发现5: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反思:本节课关键要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的对特征的发现又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要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有还他们性灵轻舞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三、积极应用,拓展新知的应用点; 1、智慧小博士 生活中圆到处都有。从下列生活现象中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研究: 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品种繁多,可无论哪种车的车轮都设计成圆形。这是为什么?车轴为什么都装在车轮的中心? 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 有许多营房,为了便于同各营房间的联系,指挥中心应设在何处? 为什么马路的下水井盖都设计圆形的?为什么不选择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作为下水井盖呢? 2、小小设计师 圆在生活中,不仅实用,而且充当着成为美的使者,装扮着我们的世界。演示它的组合图。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4厘米,你能获得圆的哪些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