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7854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一、名词解释 1.土地质量评价:是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的划分等级的过程。 2.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3.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土地供给:可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实质供给或土地物理供给,系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这些数量不论是就某区域、某国家甚至于全世界而言,都是固定不变的。土地经济供给系指土地自然供给中的人类实际利用部分。 5

2、.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某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去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以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7.城镇化: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量日益增加;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8.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

3、不得占用的耕地。 9.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称作土地复垦。 10.土地开发:是指通过工程、生物和技术等措施,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如将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或农地开发为高效的城市建设用地。 11.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它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有序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

4、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12.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13.土地保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护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了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

5、业部门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1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6.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总体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建设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度程度。 17.建筑容积率:指建筑总面积和用地总体面积的比例。 1.土地的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地;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

6、重: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 2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土地总面积 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总量 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人口总量100% 3.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将其视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

7、不仅反映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因此,土地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才能把土地利用的潜在可能性变为现实生产力。 综合效益原则: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整体化特征,土地利用所追求的效益绝对不是单项效益而是融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 逐级控制原则:遵循逐级控制原则,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将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和活动落实于特定的空间; 动态平衡原则: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提供适合的用途的土地,但土地总面积相对的讲是一个常数,土地利用规划时要满足各部门的用地要求,使规划区域内土地总面积达到平衡

8、,合理地进行部门间的土地分配和再分配,实现耕地地总量动态平衡。 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区域光能、热量和降水等气候资源的特点;地质地貌的特征;水资源的丰缺状况及其分布;土壤资源质量状况及分布;特色农作物和水产品及其分布;社会经济:人口的数量、构成、素质及其变化趋势;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工业、农业、林业、畜禽及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交通、邮电、水电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等。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各个地类的数量、比重;耕地在不同坡度级以及海拔区域内的数量分布;二级地类的数量、比重及地域分布;一级地类的人均数量等。 土地利

9、用动态变化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等非农建设用地的变化状况、变化规律及其占用农用地的情况;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状况;其他地类的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等。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以及集约化经营程度的高低;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低等。 土地潜力分析。以利用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各类后备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丰缺程度等。 5.土地质量评价的分类: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和农用土地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目的不同

10、,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等。 6.土地质量评价原则:综合性;差异性;多学科性;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切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土地利用持续性为基础;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中比较。 7.土地供给量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8.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原来不能利用的土地变为可以利用,或使原来利用不够经济的土地变成经济地利用,从而增加了土地的经济供给。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原来不便于利用的土地成为可以

11、利用的土地,降低了成本,亦可增大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使该项利用的土地经济供给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各种土地经济供给的改变。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化纤工业发展,代替了部分棉布,直接影响棉田的经济供给。 9.为什么要贯彻落实“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 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

12、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10.为什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

13、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12.论述居民点选址? 答:居民点是指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坚持居民点布局的原则: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几

14、项要求: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节约用地条件;卫生保健要求:用地应尽可能选择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在工厂的上风上游等;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距最近的公路最好在100m以上。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指标比较法,其中主要指标可参考下列几项:a经济服务半径;b交通运输条件;c居民点占地面积比较;d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e安全卫生条件。运输重心法:当投资项目厂址的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可用重心来选择厂址分级评分法:是指对不同的厂址方案中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依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有厂址的一种方法。费用比较法:适用于对数个厂址

15、供选方案的投资费用和经营费用进行比较,以最终确定厂址。 13.为什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可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协调;可以对各用地进行合理配置和布局;可以使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中有一定的弹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一般多采用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3)土地利用分区可以对土地进行宏观性调控,对各种用地进行合理配置、布局。 (4)土地利用分区可以使土地利用在实

16、践中有一定弹性。 14.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运用:“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阶段的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数据阶段,主要包括土地数据收集和土地数据处理2个方面,通过遥感技术迅速获取的动态实时信息,再传输给GIS,使GIS数据库得到及时更新。在此阶段,3S技术在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以及高效的特点。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阶段的应用;依靠3S技术平台,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

17、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成果阶段的应用;运用3S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管理,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的特点: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的特性;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18、16.何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

19、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 17.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

20、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18.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程序: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用地布局综合平衡;部门用地需求预测;经多次协调

21、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19.土地适宜评价程序:1.准备工作:确定评价目的;拟定工作计划;资料收集整理。2.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评价因子选定、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因子赋分。3.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4.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提交评价成果。 20.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供需平衡原则;差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集中连片原则;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 2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