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7883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实习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及意义 土壤学是广义的土壤科学,主要土壤自然体发生、组成、形态、特征、演化、分类和分布规律及其与植物的生长关系。我们在课堂上学的主要就是这些理论知识,理论要是没有经过运用,就还是理论,如果我们的学习只限于那样,无疑就是观赏文字组合而已。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只有实践才能让理论实现其价值,只有实践才能让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由此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通过此次的实习,要求我们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观测及简单化学性质的测定技能,并能结合观测、测定的结果推断土壤发生的各种条件,从而充分认识土壤与环境条件的一致性。 我们的目

2、的地是名山县。按照安排,我们依次在名山县所属的名山电视塔、百丈镇长征坝、马遛坡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典型的老冲击黄壤、白鳝泥、障碍性土壤和古红壤。 二、实习工具及试剂 1、土铲,用于挖掘土壤剖面。 2、剖面刀,用于整理土壤剖面,注意要从土壤表层向底层依次整理。 3、土钻,取土。 4、土色卡,比较土壤发生层颜色。 5、比色卡,比较确定土壤pH值。 6、白瓷盘,土壤pH测定的平台。 7、卷尺,测定土壤发生层厚度。 8、邻菲罗琳指示剂,用于检测亚铁离子,显色越深,亚铁离子含量越高。 9、混合指示剂,测定土壤pH值中显色。 10、稀盐酸,用于测碱性土壤的石灰性反应。 三、实习内容 老冲击黄壤 我们实习的第

3、一个内容就是观察名山电视塔所在地的老冲击黄壤,顾名思义“黄壤”即是黄色的土壤。在老师集中讲解后,我们选择了一处向阳的,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掘土壤剖面。刚下过雨,现在的天空雾蒙蒙的,地面还有些泥泞,早上新换的鞋子此时也已经被泥巴攻击得面目全非。 完成剖面挖掘和整理之后我们得到如下数据: pH值 颜色 质地 厚度 石砾含量 结构特点 新生体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4 4 4 4 棕色 淡棕色 暗黄橙 黄橙 中壤 中壤 重壤 0-2 2-27 27-52 52-85 无 量少,个小 量少,个大 量少,个大 团粒 块状 块状 块状 无 无 有 无 此外,该土壤紧实,母岩层为紫色岩。通过邻菲罗

4、林的显色,可看出该土壤亚铁离子含量丰富。从土壤各发生层的石砾含量可推断出,该地的土壤不是在紫色母岩的基础之上发育而来的,这里又地处名山河五级阶地,很明显是河流冲积物淀积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是和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名山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高,年降水量超过1800毫米。终年雨量足、云雾多、相对湿度大(通常在75以上)、水热状况稳定,土层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土壤含水量较高,生长着铁芒箕、等酸性指示植物。正是这些环境条件促使了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富铝化作用指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是所有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土壤的共有过程。由于这些地区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

5、物以及水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土壤酸化严重,pH值4。氧化铁的水化作用使土体中大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经过这两个过程即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壤。 黄壤开垦后通称为黄泥土或黄泥田,开垦后由于植被改变,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加之土壤易产生片状冲刷,故有机质很快减少,突出了土壤粘板,酸瘦的缺点。针对这些缺点,采取改良土性粘板,如使用有机肥,沙掺粘;改良酸性,可施用石灰;合理利用,综合治理等措施,可以将死黄泥变黄泥,黄泥变小黄泥,小黄泥变大眼泥、黑油沙、鸡粪土。 白鳝泥 我们顺路而下,来到名山河四级阶地,这里地

6、势低洼,但是平坦。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满地白色,路的左边有一个大概两百多平米的大坑,貌似是因为白鳝泥被挖导致的。好不容易土拿到手,便分头观察起来。由于不便挖掘土壤剖面,我们就简单的观察测定了白鳝泥的某些性质。白鳝泥色白,质地粘重,pH值为6,亚铁离子含量很少。白鳝泥的形成与周围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这里低洼的地势给水的汇集奠定了基础,老冲积物加上再积体形成的粘重的土壤质地导致了严重的积水,在积水过程中还原性物质积累,出现较多的亚铁离子;排水过程中,盐基离子随水流失,造成了土壤的贫瘠与酸化。用专业的术语来讲就是铁、锰的还原性淋溶。 该土种耕性差,通透性较差,养分贫乏,具“粘、酸、瘦、冷、特别缺磷”

7、的特点,农业利用多以小麦水稻或冬水中稻为主,常年粮食亩产500一550kg。改良利用上应防止侧渗水,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或实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重施底肥,早追肥,推广配方施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 下一站:名山县百丈镇长征坝。 障碍性土壤 在对土壤进行观察、测定之前,先来看一下长征坝的自然风光。生活在南方的同学当然知道什么是“坝”那就是山间的平地。这一大片平地都以垄作的形式种植着茶树,地被沟渠、防护林带分割为整整齐齐的豆腐块,土壤黑乎乎的,看起来水分充足。另外还有部分尚未利用,地表覆盖了些许杂草。 言归正传,这儿的土壤产能非常地下,通常称之为低产壤,是障碍性土壤中

8、的酸性土,这也是我们在这儿只能看到茶树的原因。障碍性土壤即是对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里面,问题通常出在营养方面,或限制了某些养分的有效性,或增加某种养分浓度达到有毒水平。这些问题往往与土壤pH不利的变化有关。 我们用土钻依次深入土壤,取出了0-20cm,20-40cm,40-60cm的土壤进行观察,得到了如下信息: 0-20cm 20-40cm 40-60cm pH 4 4 4 Fe2+含量 多 多 很多 H2S含量 较少 较多 多 土壤的颜色表明有机质含量丰富,但在几乎是淹水的条件下,有机物的矿质化很弱,还原物质大量积累,土层越深我们闻到的臭鸡蛋气味越大,亚铁离子显色越明显

9、。当我们在土样中加入混合指示剂的时候,各层次的土壤都迅速变红,这说明低产壤酸化很严重。 土壤酸性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了钼,养分在pH为6.5-7.5对大多数作物是最适合的,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对作物生长不利。在酸性土壤里,特别是生长不良的作物,可能是磷、钙和镁有效性低引起的。尤其是磷变成了作物不可利用的铁铝磷酸盐沉淀。盐基交换复合体上的镁钙,由于淋溶和被氢离子取代而严重耗损时,出现不足。 当土壤pH值下降,许多元素,包括铁、铝以及锰的溶解度上升,植物可以利用的数量变得比较大,植物吸收这些元素的量,可能大大超过它们的正常需要,引起中毒,生长不良并减产。 pH值低于6.0,生物学活性强度下降,结果

10、土壤微生物固定的氮较少,有机残留物的矿化作用降低。有机化合物中的元素氮、磷和硫的释放减缓,这归因于植物残留物的分解速度比较慢。 酸性土壤的物理状况也比较差。这种土壤里的团聚体的水稳性差,以致难以保持土壤结构,。当土壤是湿的的时候,土壤颗粒被分散,这就是当我们踩上这种土时,会发生震颤现象的原因。 这种低产壤的改良方法通常有排水晒田、深沟高垄、施用石灰等。 马溜坡古红壤 马溜坡也在百丈镇的行政辖区内。我们毫不费力的在这儿找到了土壤剖面,红色的土壤剖面看起来格外醒目。红壤是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而成的红色、铁锚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

11、壤质地粘重,呈块状,表面已黄化,剥落少许土壤后,能看到胶膜以及铁锰结核,混合指示剂显色反应强烈,pH值小于4,石英开始风化。这里的红壤为远古时代的产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几万、几十万年形成。相对于黄壤分布于雨水较多的地方而言,红壤则分布于干湿季分明的地方。已形成的红壤,在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下向黄壤转化,土壤由上至下越来越紧实,铁锰遇氧化剂形成铁锰结核,铁锰结核明显。 总的来说红壤有如下特点:风化作用完全,土层一般很深厚,机械组成较细,粘重难耕;腐殖质层很薄,腐殖质含量很低,由于高温湿度大,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故有机质很快被分解难以积累;土壤结构不良,缺少良好的团粒结构,呈块状坚硬土层;阳离

12、子交换量低,盐基离子饱和度小;透水慢,底部有漏管,保水力较差,保肥力差,易受侵蚀;耕性很差,晴天地表未耕土壤结成硬壳,已耕地土结成块;底层有硬壳,土中有铁锰结核,不利于植物根的生长。 红壤的风化发育程度较高,土层深厚,但是经过了粘化过程、冨铝化过程,土壤盐基离子被大量淋洗,养分贫乏,土壤酸化,质地粘重,不利于耕作。要使其利于耕作,必须采取一定的改良措施。比如客土法、合理施肥。 土壤与环境条件的一致性 从以上四个地点四种土壤所处环境及其土壤特性可看出,土壤与周围环境条件是相一致的,现在覆盖于陆地表面的土壤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等诸多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土

13、壤形成过程而产生的。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在当前,人对土壤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人为影响是快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加油溉、排水、种植水稻等措施,就比早耕熟化的影响要剧烈。但自然因索的“烙印”还是很深的,必然赋予耕作土壤不同的特性,而且自然成土条件仍继续与人类活动一起综合地影响着土壤发生过程,这就是干差万别的耕作土壤的起因。人为活动的影响有两重性,可以产生正效应土壤熟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作为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与其他自然因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人类要善待土壤,在对土壤进行利用时充分考虑环境的适宜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