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8018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山的那边 感悟短文中国语文网首发: 在山的那边 整体感知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

2、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

3、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

4、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中国语文网首发: 中国语文网首发: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

5、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

6、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

7、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这个短语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中国语文网首发: 中国语文网首发: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

8、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

9、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中国语文网首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