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8229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 地球物理勘探(查):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 物探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地热勘探 重力勘探原理: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 产生重力异常 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球物理测井种类: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等。

2、 地震 天然地震: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火山活动、塌陷等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 由人工作用产生的地震,人们通过用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就是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 地震勘探的组成:1)野外资料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室内资料解释。 目前寻找石油的主要方法:地质法、物探方法、钻探法、综合方法。 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家学会) 第二章 几何地震学 泊松比():弹性体内发生纵向伸长(或缩短)时,伴随产生的横向相对收缩(或膨胀) d/d与纵向相对伸(缩) L/L之比值,称泊松比。 =(d/d)/( L/L)

3、它是表示形变变化调整的一种尺度。 如果介质坚硬,在同样作用力下,横向应变小,泊松比就小,可小到0.05 ,而对于软的未胶结的土或流体,泊松比可高达0.45 0.5。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0.25左右。 地震勘探能解决地质问题的地质基础:1)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弹性性质2)大多数情况下地震界面与地层(地质)界面是一致的。 纵波 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 是一种胀缩力形成的波 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速度Velocity VP(2+)/)1/2 :剪切模量; 2 横波 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 是旋转力作用形成的波 质点的振动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 波速:VS1/2 当泊松比0.25时,

4、VP/VS1.73,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拉梅常数;:密度 所以远离震源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检波器 只在弹性固体中传播,即横波不通过液可在任何介质中传播 体、气体,因为剪切模量0 纵波与横波:Vp/Vs=(2.( 1-)/(1-2.)1/2 =1.732 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地质因素: 岩石密度、地质年代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1)速度与岩石密度、地质年代成正比,即:密度越大、年代越老速度越大; 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岩石其密度可能不同速度就不同,密度大的致密的岩石速度较大。 地层的埋藏深度对速度的影响 1)速度与埋深的变化

5、成正比关系,但并不是线性关系 2)速度变化规律,速度变化的梯度深层与浅层不同:浅层大,速度增长快;深层小,速度增长慢. 岩石的孔隙度对速度的影响 1)一般规律:孔隙度大,则速度就小; 2)时间平均方程: 1/v=(1-)/ Vm + (/VL) V岩石的速度; Vm岩石骨架的波速; VL岩石孔隙中充填物的波速;孔隙度 3 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岩石中的孔隙充填物对速度的影响 不同的岩石充填物是不同的,所以,波速也不同。砂岩速度突降是含油气的标志之一。 速度分布规律及特点:成层性 、递增性、方向性、分区性 地震速度的近似:1、均匀介质2、层状介质3、连 续介质 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

6、,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惠更斯菲列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费马时间最小原理。 由费马原理可推出: 1)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用旅行时间最少准则 2)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 3)等时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 斯奈尔定律:sin (r)/V1 =sin(f)/ V1= sin/ V2=P 反射波的形成及特点 1)反射系数定义式:在垂

7、直入射时,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之比,用R 表示。即RA反/A入 4 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反/A入 2)反射系数计算公式:R A+1V1 )= (Z2- Z1) / (Z2+Z1) =(2V2 1V1) / (2V2 3)反射系数一般形式: R = (Zn-Zn-1) / (Zn+Zn-1) 值域为(-1 1) 4)形成反射波的条件是:上、下介质界面必须是一个波阻抗界面,即波阻抗差不为零。 反射波的特点: 1)形成反射波的条件必须是: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不为零; 2)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R的大小,R大反射波强; 3)反射波极性的变化取决于R的正负,R0,正极性,(反射波与入射波极性一致,正

8、极性);Rtmin,如果已知t0V,则可求取炮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h这也叫时深转换。 D时距曲线弯曲情况: 对不同深度界面而言浅层曲线陡,深层曲线缓; 9 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E反射界面长度与炮检距关系:当界面水平时,地下反射界面长度是地表炮检距的一半. 倾角时差概念 界面倾斜,倾角为,测线与界面倾向一致,这时虽然还有txsinj2xsinjtORStOR,但OS=OS=x ,它们之差称为倾角时差 Dtd=tS-tS0=ShV真速度(V):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 视速度(V*):沿任意方向观测波前传播时,所测得的速度, V*=V.X/S=V/sin 反射点分散的规律: a.倾角越大,

9、分散程度越大; b.X越大,分散程度越大; C.深度越大,分散程度越小。 V =V/cos -称等效速度 多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 平均速度定义: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平均速度的特点: 1) 平均速度与X无关; 2)平均速度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加权平均; 3) 当X=0时,法线入射,1=2=0,所以cos=1,所以Va=V,平均速度在X=0 处是正确的 均方根速度定义:把层状介质的波的高次曲线看成是二次曲线,此时波所具有的速度叫均方根速度 10 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多次波类型:全程多次波、非全程多次波 识别多次波的标志:时距曲线仍为双曲线,且极小点仍位于界面上

10、倾方向,但偏移距)比一次波偏移距大, X次波t0与一次波t0时间近似成倍数关系; x=0时, t01=2h/V= t02cos 当很小时,cos1,所以,t0=2 t0 (3)假想界面的视倾角与R界面的视倾角成倍数关系;=2 断面波与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类似,但有差别:倾角大,反射系数不稳定,会出现反相位现象。 断面反射波具有忽强忽弱、时隐时现波形变化和断续出现 等特征。 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特征:时距曲线为直线,斜率为1/v1 x=0时,t=t i为时距曲线反向延长线与时间轴的交点; “盲区”,xoM =2h0 tgq, h0, 第三章 采集 组合对面波的作用:因为有较大的时差,两

11、个波明显不同相,所以叠加后能量降低,振幅变小。 组合对于面波来说,相当于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波的非同相叠加,叠加后能量(振幅)变小。(压制了面波) 观测系统的术语 1) 检波道数(N):地震勘探施工中,检波器沿测线等距离布置在地面上的个数,(接收点数),如N=24,48,96。1024。 2)道间距(x)两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一般x=25-100米。 3)接收距(L) :安排检波器的地表长度, L=(N-1). x 11 二次波=4.X一次波 (2) 多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4)放炮形式:(1)中间放炮,(2)端点放炮; 5)偏移距(X1):检波器离开炮点的距离; X1必须是x的整数倍

12、。X1=0,零偏移距。 6)排列长度(X):一个炮点与24或更多道检波器所组成的测线段, 当偏移距X1=0时,排列长度为X=L=(N-1).x 当偏移距X1不等于0时,X=L+X1 7)最大炮检距(Xmax) (Offset-炮检距):它是指炮点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数值上等于排列长度。 多次覆盖目的: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它是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另一种方法,主要是压制多次波,也是目前野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动校正速度误差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1)速度准确求出的动校正量准确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为0叠加为同相叠加叠加后,能量增强。 2)速度偏大求出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校正不足) 剩余

13、时差大于0叠加为不同相叠加叠加后能量减弱。 3)速度偏小求出的动校正量偏大动校正后(校正过量) 剩余时差小于0叠加为不同相叠加叠加后能量减弱。 注:如果速度=多次波多速度,将使多次波不是受到压制而是增强了 第五章 处理 静校正处理: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12 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11Dt=-(h+h)+井深校正: jv0jvh)0 地形校正量为 Dt0=1h0v011-)(hj+hl)v0v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 低速带校正: Dtji=(总的校正量为: Dt静=11(hs+hl)-(h+hj+hl)v0v动校正:1)同一道波,浅层畸变大,深层畸变小; 2)

14、不同道上同一层,炮检距大的畸变大,炮检距小的畸变小; 3)处理畸变的方法是切除,即将畸变大的那部分样值冲零。 地震剖面的特点:1)反射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反射系数的绝对值; 2)极性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 3)时间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波速。 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识别一个波,需要考虑以下四个特征:同相性、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时差变化规律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3 地质0902班 地震勘探原理 1)在测线上同一点,钻井资料得到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在数量上,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上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构造与岩性的信息,这也是构造与岩性解释的基础; 3)地质剖面反映的是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地质情况,时间剖面是来自三维空间上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反射时间,并显示在记录点的正下方。 层位标定合成地震记录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 1)同相轴错断; 2)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变化;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出现反射零乱或空白带;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 5)异常波的出现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等。 识图部分见PPT第8章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