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作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作业城市地理学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1.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 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体系的内部动因。 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 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
2、作用。 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 论述题 2.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2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2、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于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
3、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 对于首位式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客观地进行,不宜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 论述题3.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参考答案:3答: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
4、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论述题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4答: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
5、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 论述题 5.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5.答: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法律特征 论述题6.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6.答: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论述题7.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参考答案:7.答:
6、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地理位置。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城市地形。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城市植被。地基承载力。城市地下空间。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的内容 参考答案: 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的内容 本题答案要点 城市化定义: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并向城市集中、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城市生活工作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可以分为城市化、城市
7、化两部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集中、非城市景观演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它们表示实体性的、物化了的城市化内涵,这个过程有饱和点、有终点;城市化表示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周边、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内涵,它没有饱和点、没有止境。 论述题2.简述城市化动力和机制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 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
8、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论述题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CBD区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 同心环模式:伯吉斯创建,他指出,城市核心是商业集中之地,向外依次是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档住宅区或通勤人士住宅区这样围绕城心呈原环状向外推进;扇形模式:由霍伊特提出,他以同心环模式为基础,保留了经济地租机制,增加了放射状运输道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多核心模式:主要由哈里斯、厄尔曼提出,模式假设,城
9、市中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还有次要经济细胞散布在城市系统内,这些经济细胞就是原来的次级中心地和其他成长点,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们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商务区;CBD区即中心商务区,指的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地价最高的地区。划分CBD区的指标主要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标(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标(CBII)等。 论述题4.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4.答: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有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
10、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论述题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参考答案:5答: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信息技术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与
11、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世界城市体系。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 论述题 6.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
12、案:6答: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论述题7.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7.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 论述题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8.答:城市
13、化进程大大加速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论述题9.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参考答案:9.答: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四次作业 论述题 1.简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
14、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
15、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 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
16、系,即六边形网络; 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 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 论述题 2.简述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 3.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2题答案要点 均衡增长论: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等,认为落后国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
17、方面,因此这些国家应当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 不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等人是代表,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资金。不发达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当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从而产生压力,压力推动发展; 生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XX年提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内,而是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具有成长和空间集聚意义的“点”就是生长极;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发动型工业; 核心-边缘模式图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地域结构与演变的一般模式
18、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空间系统可以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次系统部分组成,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该模式包括了革新扩散、决策过程、人口迁移、投资过程等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核心向边缘区和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相等、不对称的,从而决定了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是控制与依赖的不平等关系,还存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进而在空间系统组织中产生出一系列不平衡;核心-边缘模式系统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初期、中期、晚期和衰落期等4个阶段。 3题答案要点 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
19、、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老年人问题、城市种族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改造与空间资源占有问题等等;解决的措施-发展城市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改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协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论述题3.试评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参考答案: 3.答:由克里斯泰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中心地理论标
20、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不过中心地理论也有不足之处。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中心地理论仅较适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于城市密集区。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名词解释: 1.城市 2.城市化 3.规模经济 4.集聚经济 5.地方化经济 6.城市化经济 7.CBD 8.社会区 9.基本/非基本比率 10.消极型城市化 11.级差地租 12.级差地租 参考答案: 1.城市:是具有一
21、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4.集聚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5.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6.城市化经济: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 7.CBD:中央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心的地价峰值区,白天车流、人流量大,以零售、贸易、金融和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核心区。 8.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 10.消极型城市化: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11.级差地租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12.级差地租是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