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9044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科学总论复习重点外科学重点,此在考试备用,望学弟学妹们,加紧看吧,灰常有用! 是研究外科大致五大类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及疾病的 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此外,还涉及到实验外科和自然科学基础。 试述我国外科的发展与成就 我国外科的发展与成就:在旧中国外科发展很慢,建国后外科建立了较完整的体系,成立了众多高等医学院校,外科各专科先后建立,外科技术不但有普及而且有显著提高。中西医结合在外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大面积烧伤治疗、多处断肢再植,同体异肢移植诸方面在国际上领先水平。对血吸虫病例的巨脾切除、肿瘤的防治、普查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灭菌法 指用物理方法彻底

2、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消毒法 即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几种 有5种:2%中性戊二醛水溶液、10%甲醛溶液、70%酒精、1:1000新洁尔灭和1:1000洗必泰溶液 常用的刷手法有几种 有4种:肥皂水刷手法、碘尔康刷手法、灭菌王刷手法和碘伏刷手法 容量失调 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浓度失调 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及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 成分失调 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绝大部分的组织向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

3、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另一部分组织向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等渗性缺水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病因: 1) 消化液的急性丧失,2) 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 临床表现: 1) 恶心、厌食、乏力、少尿、但不口渴; 2) 舌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3) 脉搏细速、血压不稳、休克 诊断: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血液浓缩,尿比重高。 治疗: 1) 原发病治疗; 2) 静脉滴注平衡盐或等渗盐水; 3) 尿量达40ml/h后补钾 低钾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4、病因:1) 长期进食不足;2) 应用呋噻米等利尿剂;3) 补液中钾盐不足 4) 呕吐、胃肠减压;5) 钾向组织内转移 临床表现:1) 肌无力,一旦呼吸肌受累,可致呼吸困难;2) 软瘫、腱反身减退或消失;3) 腹胀、肠麻痹;4) 心律紊乱; 诊断:血清钾5、5mmol/L; 心电图有辅助意义 治疗:1) 停用一切含钾药物或溶液。 2) 降低血清钾浓度,促使K进入细胞内, 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透析疗法。3) 对抗心律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病因: 1) 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2) 酸性物质过多; 3) 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 疲乏、眩晕、迟钝; 2) 呼吸深、快;

5、3) 呼气带有酮味; 4) 面颊潮红; 5)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 6) 心律不齐; 诊断: 1) 病史、临床表现; 2) 血气分析、血pH、HCO3明显下降; 3) CO2结合力下降 治疗: 1) 病因治疗; 2) 抗休克治疗; 3) 重症酸中毒立即输液和用碱剂治疗; 4) 酸中毒被纠正后,注意防治低钙、低钾、血症 *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病因: 1) 胃液丧失过多; 2) 碱性物质摄入过多; 3) 缺钾; 4) 应用呋塞米等利尿剂 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嗜睡、精神错乱; 2) 有低钾血症和缺水的表现; 3) 昏迷 4) 血气分析,pH和HCO3明显增高 治疗:

6、1) 原发病治疗; 2) 输注等渗盐水和葡萄糖盐水; 3) 补给氯化钾; 4) 严重碱中毒时可应用稀盐酸 *有一男性病人,65岁,肺叶切除术后一天合并胸水和肺,肺不张、表现为头痛、紫绀、澹妄、试问该病人有无酸碱平衡紊乱,如何诊断和治疗。 呼吸性酸中毒。 诊断依据: 1) 存在病因: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 2) 全身麻醉; 3) 术后肺不张、胸水; 4) 临床表现:胸闷、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紫绀、昏迷等; 5) 应作动脉血气分析,pH明显下降PaCO2增高,血浆HCO-3正常 治疗: 1) 病因治疗; 2)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 3) 针对性抗感染,扩张小支管,促进排痰 *自身输血

7、 指收集病人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然后再回输本人的方法。 *血浆增量剂 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血浆替代物,如右旋糖酐。 *溶血反应的主要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主要病因:绝大多数为输ABO血型不合的血液引起,也可因A型或Rh及其它血型不合引起。 主要症状:沿输血静脉的红肿及疼痛、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率加快乃至血压下降、休克及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严重可发生DIC或急性肾衰。 治疗措施: 抗体克,晶体,胶体,新鲜血等扩容,糖皮质激素。 保护肾功能,碱化尿液并利尿。 DIC早期可考虑肝素治疗。 血浆置换治疗。 *休克代偿期 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

8、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休克抑制期 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 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氧供依赖性氧耗 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 *低血容量性休克 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 *感染性休克 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 *冷休克 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 *暖休克 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 *试述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9、休克早期:微循环收缩期,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大量儿苯酚胺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 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低灌注、缺氧、乳酸、蓄积,舒血管介质释放,微循环“只进不出” 。微循环衰竭期: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凝状态,细胞自溶并损害周围组织,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的特殊监测有哪些: 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5-10CuH2O应连续测定,动态观察。 肺毛细血管楔压 正常值6-15mmHg 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CO:4-6L/min CI:2、5-3、5L/ 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乳酸盐测定,正常值1-1、5mmol/L DIC检测 胃肠粘膜

10、内pH,用间接方法测定, 正常范围7、35-7、45 *休克时如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 血管扩张剂:1) 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酚苄明2) 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654-2、东莨菪碱; 强心药:1) 兴奋、肾上腺能受体,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2) 强心甙、西地兰 *低血容性休克时如何补充血容量? 根据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估计失血量和补充失血量。 首先快速补充平衡液,或等渗盐水; 若上述治疗不能维持循环应输血;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病因治疗为首选、首先应止血及早施行手术止血。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原则是休克未纠正之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休克纠

11、正以后,着重治疗感染。补充血容量:首先以输注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适当的胶体溶液。控制感染,应用抗菌药物和处理原发感染灶。纠正酸碱失衡,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经另一静脉通路滴注5碳酸氧钠200ml。心血管药物的应用,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后,用血管扩张药物,并可与山莨菪碱,多巴胺,间羟胺等联合用药。皮质激素治疗,但限于早期,用量宜大,不宜超过48小时。营养支持,DIC治疗,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MODS: 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ARDS: 即急性呼吸迫综合征,是一种可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共同特点为急性呼吸

12、困难,低氧血症及肺部浸润性病变的X线征。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当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ARF: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ARDS的主要病因、早期表现及主要治疗方法。 主要病因有: 各种损伤,如肺内损伤、肺外损伤和手术损伤; 感染; 肺外器官系统其它病变,如出血性胰腺炎等; 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其它,如颅内高血、癫痫等。 早

13、期表现:病人呼吸加快,呼吸窘迫感,一般的吸氧法不能得到改善,未必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肺部听诊无罗音,X线片一般无明显异常,肺部病变尚在进展中。 治疗: 呼吸治疗,初期可用持续气道正压痛气,进展期需插入气管导管并进行呼气末正压通气 维持循环稳定 治疗感染 药物治疗,减轻炎症反应和肺水肿,改善肺微循环和肺泡功能其它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什么?如何预防MODS的发生? MODS发病机制中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为组织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性反应。 MODSR预防包括: 处理各种急症时均应有整体观点,尽可能达到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重视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尽可能及早纠正低血容

14、量,组织低灌流和缺氧 防治感染是预防ARDS极为重要的措施 尽可能地改善全身情况,如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及早治疗任何一个首先继发的官功能不全,阻断病理的连锁反应以免形成MODS *控制性降压: 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药物或麻醉技术主动控制病人的血压在一较低水平,以减少手术失血或为手术创造条件,称为控制性降压。 *基础麻醉: 麻醉前使病人进生产方式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处理。这种麻醉前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MAC: 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CVP: 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

15、正常值为612cmH2O。 *复合麻醉: 又称平衡麻醉,合并或配合使用不同药物或方法施行麻醉的方法。 *简述全麻的并发症? 反流与误吸 呼吸道梗阻 通气量不足 缺氧 低血压与高血压 心律失常 高热、抽搐和惊厥 *简述ASA分级? ASA将术前病情和病人对麻醉的耐受性分为5级: I: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II: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 III: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工作 IV:并存疾严重,丧失日常工作能力,经常而临生命威胁 V: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简述麻醉前用药目的及常用药物? 麻醉药用的目的在于:消除病人紧张、焦

16、虑及恐惧的情绪。同时也可增强全身麻醉药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及其副作用。对一些不良刺激可产生遗忘作用。提高病人的痛阈。抑制呼吸首腺体的分泌功能,减少唾液分泌,保持口腔内的干燥,以防发生误吸。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抑制因激动或疼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以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常用药物:安定镇静药; 催眠药; 镇痛药; 抗胆碱药 *椎管内阻滞期间恶心呕吐的发生机理及其处理原则? 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 麻醉平面过高,产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致脑缺血,而兴奋呕吐中枢。 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加。 牵拉腹腔内脏。 术中辅用哌替啶有催吐作用。 处理;升血压,吸氧,术前使用阿托品,

17、暂停手术牵拉等,剧烈呕吐可用镇吐药 *ICU: 是集中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重症病例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和积极治疗的专门单位。 *复苏: 一切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 *电除颤: 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 *常用的通气模式有哪些? 控制通气; 辅助/控制通气;间歇指令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 *后期复苏药物治疗的目的有哪些? 激发心脏复跳; 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调整急性酸碱失衡;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复苏后治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确保循环功能的稳定;防治肾功能衰竭;脑复苏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用电脉冲刺仪通过皮肤电极板,将低压的高

18、频或低频冲电流刺激皮肤,从而提高痛阈,缓解疼痛的一种方法。 *简述病人自控镇痛仪的组成和参数。 PCA仪由三部分组成贮药泵;自动控制装置;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其基本参数包括单次剂量,即每次按压仪器输出的药物量;锁定时间在此期间内,无论按压多少次按钮均无药液输出,目的在于防止用药过量。 *急诊手术: 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然后迅速实施手术。 *限期手术: 如各种恶性肿瘤根除术,手术时间虽然可以选择,但有一定的限度,不宜过久以延迟手术时机,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I类切口: 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分切除等。 *II类切口: 指手术时有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19、如胃大部分切除等。 *III类切口: 指邻近污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物的切口,如阑尾穿孔的切除术。 *甲级愈合: 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 *乙级愈合: 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丙级愈合: 指切口化脓,需做切开引流等处理。 *简述术前胃肠道准备的内容 成人从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水,已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的呕吐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要时可采用胃肠减压。 涉及胃肠道手术者,术前12日开始近流质,对于幽门梗阻的病人,术前应洗胃。 一般性手术,手术前一日应用肥皂水灌肠。 结肠或直肠手术,应在术前一日晚上及手术当天清晨行清洁灌肠或结肠灌洗并于术

20、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简述术后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发热是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一般体温升高的幅度为1左右。如果体温升高的幅度过大,或者手术后体温接近正常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或发热持续不退,就应该找出发热的原因。 可能的因素有:感染、致热原、脱水等。通常手术后24小时以内发热,常常是由于代谢性或内分泌异常、低血压、肺不张和输血反应。 术后36日发热,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如静脉内留置输液管可引起静脉炎,甚至脓毒症,留置导尿管并发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或肺部感染。如果发热持续不退,要密切注意有更严重的并发症引起,如腹腔内术后残余脓肿等。 处理原则:处理应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

21、温法对症处理之外,还应从病史和术后不同阶段可能引起发热原因的规律进行分析,如进行胸部X光摄影、创口分泌物、引流物涂片和病原学检查+药敏实验,以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条件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一些在体内的合成率很低,当机体需要量增加时则需体外补充,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 *出氮量: 精确收集24小时尿量,测定其中尿素氮的含量,加常数23g即为出氮量。 *分别回答每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所能产生的热量: 每克碳水化合物4卡 蛋白质4卡 脂肪9卡 *述饥饿时机体内分泌和能量代谢的变化。 饥饿时机体为了适应饥饿状态,调动了许多内分泌物质参与这一过程: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物激素

22、、儿茶酚胺、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机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的代谢。 饥饿时血糖下降,胰岛素的分泌立即减少,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导致糖原分解加速,糖的生成增加。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糖异生增加,但同时消耗机体内的蛋白质,此时,体内的脂肪水解增加,逐步成为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机体储存的脂肪,减少糖异生和蛋白质的分解,这是饥饿后期机体的自身保护措施。反映在尿氮排除的逐渐减少,饥饿初期尿氮排除约为8.5g/天,后期测减少至24g/天。 *条件性感染; 又称机会性感染,指平常栖居于人体的非致病菌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

23、由于数量增多和毒性增大、或人体抵抗力低下,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疖病:是指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疖。 *气性坏疽: 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 *简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 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常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所引起,多见于胆道、尿路、肠道和大面积烧伤感染等。多以突发寒战为初发症状,呈间歇性发热,严重时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病人四肢厥冷、发绀、少尿或无尿。休克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有时白细胞计数增加不明显或反而减少; 多无转移性脓肿 *试述气性坏疽的

24、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气性坏疽的临床特点有: 此症通常在伤后1-4天发生,初起病人感伤处沉重或包扎过紧。 病情迅速发展,伤口剧裂疼痛,且呈进行性加重,用药无效。伤口软组织肿胀,进行性加重。 软组织迅速出现坏死,伤口周围皮肤发亮、苍白,皮肤表面可出现如大理石样斑纹。 伤口处有大量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物,有恶臭,伤口中有气泡冒出。 伤口周围可触及捻发音。 患者大量出汗,皮肤苍白,脉搏细速,体温逐步上升,提示有脓毒症的出现。 患者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最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不全综合征保护烧伤病人,防止和清除外源性污染 防治低血容量休克 预防局部和全身性感染。 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

25、合,尽量减少瘢痕增生造成的功能障碍的畸形。 防治其它器官的并发症。 *试述烧伤休克的主要表现。 心率增快,脉搏细弱。 血压的变化:早期往往表现为脉压变小,随后为血压下降。 呼吸浅、快。 尿量减少,是低血容量休克的一个重要标志 口渴难忍,在小儿特别明显。 烦躁不安,是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一种表现。 周边静脉充盈不良、肢端凉,病人畏冷。 血液化验,常出现血液浓缩、低血钠、低蛋白、酸中度。 *皮瓣: 即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组织块。 *显微外科: 利用光学放大。即在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使用显微器材,对细小组织进行精细手术的学科。 *试述显微外科手术的特点及基本功培养 两个特点:光学放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26、视野小学。显微外科需要一般时间的习惯和训练。坐位要舒适,以肘至小指均放于手术台上,防止抖动,加强稳定性。首先要学会在镜下使用器械,习惯在放大及小视野下操作,再训练切开、缝合、引线、打结、剪线。尔后进行血管修整、吻合。最后在小动物体上进行血 吻合,逐步过渡到临床运用。 *试述显微外科的应用范围及目前小血管吻合的研究进展 应用范围:断肢再植 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 吻合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指或手指 吻合血管的移植重建食 周围神经显微修复 显微淋巴管外科 小管道显微外科 吻合血管的小器官移植 研究进展:激光焊接、电凝吻合、粘合等。 *肿瘤: 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

27、异常分经所形成的新生物。 *交界性肿瘤: 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的可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述常见的八种体表肿瘤及特征。 1、皮肤乳头状瘤,是表皮乳头样结构的上皮增生所致,同时向表皮下乳头状伸延,易恶变为皮肤癌。 2、皮肤癌,常见为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多见于头面及下肢。 3、痣与黑色素瘤,痣为良性色素斑块,有皮内痣,交界痣和混合痣;黑色素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发展迅速。 4、脂肪瘤,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于四肢,躯干。境界清楚,呈分叶状,质软可有囊性感,无痛。

28、生长缓慢,但可达巨大体积。深部者可恶变。 5、纤维瘤及纤维瘤样变,位于皮肤及皮下纤维组织肿瘤,瘤体不大,质硬,生长缓慢。 6、神经纤维瘤,包括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前者由鞘细胞组成,后者为特殊软纤维。 7、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婴儿,多为发性,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皮肤有12点或小12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为真性肿瘤,瘤体境界分明。压之稍退色,释放后恢复红色。大多数为错构瘤,一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海绵状血方瘤: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构成。多生长于皮下,也不在肌肉,少数不在骨或内脉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瘤不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 或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

29、色,肿块轻,境界不清。有的稍有压缩性,可有钙化结节,可触痛痈。 蔓状血管瘤: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大多数为静脉,也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肉,还常侵入骨组织,范围较大,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血管痈外观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和膨胀性,有的可听到血管杂音或触到硬结。 8、囊性肿瘤及囊肿 皮样囊肿:为囊性畸胎瘤,浅表者好发于眉梢或颅骨骨缝处。可与颅内交通呈哑铃状。 皮脂囊肿:非真性肿瘤,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形成的肿瘤性囊肿 表皮样囊肿:为外伤所致表皮进入皮下生长向成的囊肿。 腱鞘或滑液囊肿:非真性肿瘤,由表浅滑囊经慢性劳损诱致。多见于手腕,足背肌腱或关节附近,边缘表面光滑,较硬。 *

30、移植术: 将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移植到或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 *同质移植: 指供者和受者的基因完全相同,如同卵双生间的异体移植。 *结构移植: 又称支架移植,是指移植物已失去活力或有意识地予以处理灭活后,再予移植。目的是利用移植物提供的机械结构,保留其外形,使来自受者的同类细胞得以生长存活。 *细胞移植: 是指移植大量游离的某种具有活力的细胞,采用输注到受者的血管,体腔和组织器官内的方法。 *超急排斥反应。 指移植术后24小时,甚至几分钟、几小时发生的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 指发生在移植器官功能恢复以后,往往在术后几日、几周内或术后一年内多次重复出现的排斥反应。 *背驮式肝移植: 指保留受者下腔静脉的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 是把一个尸体供肝劈割成两半,同时分别移植两个不同的受者。 *排斥反应的类型及主要机理。 超急性排斥反应: A受者体内预存抗体产生的原因 B受者+供者组织抗原、激活体 C发生时间,主要表现 D组织损害表现 急性排斥反应: A发生时间 BT细胞介导 C其它参与因素 D主要病变 慢性排斥反应: A发生时间 B免疫学因素 C免疫学因素:缺血再灌损伤,药物毒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