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9433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引 论 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

2、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

3、p,那么q;p;所以,q。” 1 第二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 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表达命题。虽然它使用的是感叹句,但反映还是十分明确的。 7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

4、题? 1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个逻辑联结词是有歧义的。在某种语境中,它可以用来作为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另一种语境中,它也可能用来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这个命题中,根据它的语境,它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因为这个命题的三个选言肢实际反映了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但艺术上没有缺点;第二种可能是这些作品艺术上有缺点但政治上没有错误;第三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而且艺术上有缺点。在这三种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是真的,所以,它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2相容的选言命题。 3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4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5相容的选言命题。 6

5、. 不相容选言命题。 三、指出下列各题中,A是B的什么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1充分条件。 2. 充分必要条件。 3充分必要条件。 4必要条件。 5. 必要条件。 6必要条件。 2 7充分条件。 8充分条件。 9充分必要条件。 10充分条件。 四、用p、q、r等分别表示不同内容的简单命题,并用符号表示其逻辑联结词,写出下列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 1用p表示“曹丕是文学家”,用q表示“曹植是文学家”,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2用p表示“Q上场”,用q表示“T上场”,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3用p表示“大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用q表示“

6、小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4用p表示“甲看过牛虻”,用q表示“乙看过牛虻”,用r表示“丙看过牛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5用p表示“甲看过苔丝”,用q表示“乙看过苔丝”,用r表示“丙看过苔丝”。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 6这个语句实际上表达的是“如果皮不存在了,那么,毛将无处依附”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用p表示“皮不存在了”,用q表示“毛将无处依附”,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7用p表示“小明去”,用q表示“小红去”,用r表示“小芸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7、 8用p表示“方老师有病”,用q表示“方老师有急事”,用r表示“方老师不来上课”。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9用p表示“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用q表示“马克思主义会被批评倒”,用r表示“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r”。 10. 答:用p表达“A得一等奖”,用q表达“B得一等奖”,用r表达“C得一等奖”,用s表达“D得一等奖”,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pqrs”。 五、下列联言推理是什么式? 1组合式。 2分解式。 3组合式。 4分解式。 5组合式。 六、请运用选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选言肢不相容的情况下

8、,这个推理是有效的。例如,“这件出土文物或者是唐代的, 3 或者是宋代的,或者是元代的。或者是明代的;这件出土文物是唐代的;所以,这件出土文物不是宋代的,不是元代的,不是明代的”。而在选言肢相容的情况下,这个推理是无效的。例如,“某人或者是京剧演员,或者是昆剧演员,或者是汉剧演员,或者是豫剧演员;某人是京剧演员;所以,他不是昆剧演员,不是汉剧演员,不是豫剧演员”。 2这个命题是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如果以此为大前提,加上“这份统计材料计算有错误”的小前提,可以得出“不是原始材料有错误,也不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结论。因为肯定否定式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3加上前提(A)不能得结论,因为相容选言推理

9、不能用肯定否定式。加上前提(B)可得出“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否定肯定式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4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这个结论是通过选言推理得出的。因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或姓孙、或姓白;而姓孙的导演曾同他对过话,可见他不姓孙。根据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得结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或姓黄、或姓白,既然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他只能姓黄了。这样,白娘子的导演只能姓孙了。 5这里包含有两个选言推理。 第一个选言推理是:墓主人或是自然老死,或是暴力致死,或是病死(此前提省略);经检查确认墓

10、主人不是自然老死,也不是暴力致死;所以得出结论:墓主人是病死的。 第二个选言推理是:墓主人或因慢性病而死,或因急性病(包括慢性病急性发作)而死;经检查,未见慢性病致死的证据;所以得出结论:墓主人是因急性病(包括慢性病急性发作)而死亡的。 七、请运用假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指出:“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而这个推理却是从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 2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的前提否定了后件,从而结论否定了前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3这个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以p表示“甲队体力强”,以q表示

11、“甲队技术高”,以r表示“甲队配合好”,以s表示“甲队战胜乙队”。这样,这个推理的形式可表示为: s) s。这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它是个有效式。 4学生甲、乙两人的回答都不合逻辑。甲运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他违反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乙运用的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他违反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的规则。 5A、B、C、D四个学生关于裹尸布真伪的言论,都运用了假言推理。因此,他们的言论是否正确,我们只要借助假言推理的规则逐一加以检查就清楚了。 4 A的言论实际上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这个推理就其形式结构来说是正确的(符合“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

12、但是它的大前提是错误的。即“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六百多年时间里一直被我们的教友所敬奉”,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在事实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由于宗教迷信的影响和欺骗,即使它是假的,也可能为宗教徒所祟拜。 B的看法也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个推理在形式上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C的看法包含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这是违反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的。 D的看法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即从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这是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的,因而他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6警方的三个推理都是错误的。警方的第一个推理

13、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警方的第二个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警方的第三个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它从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7可以认为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念书念得好,才能住这样漂亮的高楼;爷爷未能住这样漂亮的高楼,所以,爷爷一定是没有好好学习。”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它违反了“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当然,爷爷的话也未必正确。 8如果甲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甲、乙、丙、丁分别为B、O、AB、A型。因为如果甲是错

14、误的,那么,乙、丙、丁的自述就正确了。这样,乙为O型,丙为AB型,丁或者是A,或者是B。既然甲不是A型,那么,丁是A型,而甲就是B型了。 如果乙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同理,甲、乙、丙、丁分别为A、B、AB、O型。 如果丙的自述是错误的,不能得出结论。因为如果丙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甲、乙、丁的自述就正确了。这样,甲、乙、丁应分别为A、O、B型。结果,丙应为AB型。但丙自述为AB型是错误的,这就说明上述的前提是不能得出结论的。 如果丁的自述是错误的,同理,也不能得出结论。 9上场的是G、A、B、C、E、R六名队员。整个推理分九个步骤: (1)根据前提和“G一定要上场”的题设,可以推出D不上场。其

15、推理公式为:只有D不上场,G才上场;现已知G上场,所以,D不上场。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2)根据前提,可以推知R上场。其推理式为:当且仅当D上场,R才不上场;现已知D不上场;所以,R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根据前提,可推知C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只有R不上场,C才不上场;现已知R上场,所以,C也要上场。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5 (4)根据前提,可推A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当且仅当A上场,C才上场;现已知C上场,所以,A也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根据前提,可推知P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要么P上场,要么A上场;已知A上场,所以,

16、P不上场。这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根据前提可推知S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P不上场,那么,S就不上场;现已知P不上场,所以,S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7)根据前提,可推知T和Q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S不上场,那么T和Q不上场;已知S不上场,所以,T和Q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8)根据前提,可推知F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R上场,那么F不上场;已知R上场;所以,F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推知不上场的队员是D、P、S、T、F、Q。 最后通过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推知B和E上场。其推理形式为:B

17、和E要么上场,要么不上场;已知,B和E不上场是不可能的q F T F T FT F T T F F T或T 命题变元p或r有赋值矛盾,故该式为重言式。 2 (1) T T T T TTT F T F FFF q和r有赋值矛盾,所以,式是重言式。 T TTTF F T T T F TF F 所有命题变元均无赋值矛盾,故不是重言式。 3 T TT T FT F F T F F 命题变元q有赋值矛盾,故该式为重言式。 八、用命题的自然推理,证明下列公式是否为有效式。 1 ppp 证明:pp 假设 11 p 据规则5 ppp 、据规则(3),消去假设 2(pq) qp 证明:p 假设 (pq) q 假

18、设 pq 据规则(5) q 、据规则(2) q qq p (pq) qp 3(pq) (qp) 证明:p pq q q qq p qp (pq) (qp) 4(qr )(pqpr) 证明:pq p q qr pr r pr pr pqpr (qr)(pqpr) 5(pqr)(pq)(pr) 证明:pqr p qr 据规则(5) 、据规则(4) 、据规则(8),消去假设 、据规则(3),消去假设 假设 假设 假设 、据规则(2) 、据规则(4) 、据规则(8),消去假设 、据规则(3),消去假设 、据规则(3),消去假设 假设 假设 假设 假设 据规则(6) 、据规则(2) 据规则(6) 、据规

19、则(7),消去假设 、据规则(3),消去假设 、据规则(3),消去假设 假设 假设 、据规则(2) 12 q 据规则(5) pq 、据规则(3),消去假设 p 假设 qr 、据规则(2) r 据规则(5) pr 、据规则(3)、消去假设 (pq)(pr) 、据规则(4) 11(pqr)(pq)(pr) 、据规则(3),消去假设 12(pq)(pr) 假设 13pq 12据规则(5) 14 pr 12据规则(5) 15 p 假设 16 q 13、15据规则(2) 17 r 14、15据规则(2) 18 qr 16、17据规则(4) 19 pqr 15、18据规则(3) 20(pq)(pr)(pq

20、r) 12、19据规则(3),消去假设12 21(pqr)(pq)(pr) 11、20据规则(10) 13 第四章 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 一、下列各段文字中括号内的语词或语句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 1前一个括号是从内涵方面说明;后一个括号是从外延方面说明的。 2第一个括号从内涵方面说明;后面七个括号都是从外延方面说明的。 3第一个括号从内涵方面说明;第二个括号从外延方面说明。 4前一个括号从内涵方面说明;后一个括号从外延方面说明。 5第一、二个括号从内涵方面说明;第三、四个括号从外延方面说明。 6第一、二个括号从内涵方面说明;第三个括号从外延方面说明。 二、在下列

21、各段文字中,哪些语词或语句是标有横线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1“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的内涵;“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是“艺术”的外延。 2“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里的一种反映,不过它是虚妄的、颠倒的反映”,“对神灵、魔鬼、偶像等超人间力量的崇拜”、“统治人民和维护剥削制度的精神力量”等是“宗教”的内涵;“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神道教”、“印度教”、“犹太教”等是“宗教”的外延。 3“用实物来塑造形象,在三度空间中再现的艺术形式”,“主

22、要是塑造人物的形象;着力于人物本身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思想性格”,“能表现人物、事物的一个瞬间”等都是“雕塑”这个概念的内涵,“雕”、“塑”以及“石雕”、“木雕”、“泥雕”、“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等都是“雕塑”的外延。 4“主要研究预防、医疗、科研、管理等医疗活动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是“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5“有节奏的声音,并借以抒发激情”,“富有音乐性,语言凝炼、含蓄,讲究节奏、音韵,它专长于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内涵,“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是“诗歌”的外延。 三、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

23、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通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 1单独概念,正概念。 2单独概念,正概念。 3单独概念,正概念。 4普遍概念,正概念。 5普通概念,正概念。 6普遍概念,负概念。 14 7普遍概念,正概念。 8单独概念,正概念。 9普遍概念,正概念。 10普遍概念,负概念。 四、指出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语词,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集合概念,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表达非集合概念? 1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的是非集合概念。 2两个“人民”都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的都是集合概念。 3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的是集合概念。 4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的是非集合概念。 5是在集合意

24、义下使用的,表达的是集合概念。 6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的是集合概念。 7“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非集合概念;“第三世界”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集合概念。 8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集合概念。 9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非集合概念。 10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非集合概念。 11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非集合概念。 12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表达集合概念。 五、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1真包含关系。 2矛盾关系。 3反对关系。 4真包含关系。 5真包含关系。 6反对关系。 7全同关系。 8交叉关系。 9交叉关系。 10全同关系。 六、指出下

25、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1“共产党人”对“党的高级干部”是真包含关系。 2全同关系。 3“英国”、“法国”、“日本”、“沙皇俄国”、“德国”、“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两两之间都是反对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与“英国”等八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真包含关系; 15 “帝国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4矛盾关系。 5“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是矛盾关系;“宏观”和“微观”之间是反对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反对关系。 6“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等概念两两之间都是交叉关系。 7“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间是矛盾关系

26、;“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概念两两之间都是反对关系;这四个概念对“一般能力”分别都是真包含于关系;“计算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绘图能力”这三个概念两两之间都是反对关系,它们对“特殊能力”是真包含于关系。 七、下面是八种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形,又有八组概念,请在每组概念后面的括号内填上对应的图形编号。 1(D)。 2(A)。 3(H)。 4(B)。 5(F)。 6(C)。 7(G)。 8(E)。 八、请选出符合下列各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1 A:教师;B:语文教师;C:优秀教师。 2 A:工人;B:女工;C:党员。 3 A:工人;B:运动员;C:铁路工人运

27、动员。 4 A:中国;B:社会主义国家;C:美国。 5 A:产品;B:商品;C:电器;D:国货。 九、下列语句作为定义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它们各违反了下定义的哪条规则?请略加分析。 1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若这个定义能成立,显然就把“半月刊”、“季刊”等排斥在期刊之外了。 2“塑造出来的模式化”含混不清,令人费解,因而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清楚确切”的规则。 3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的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是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外延比“人与人之间

28、的社 16 会关系”的外延要小。 4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5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6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7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里下定义者先用“小国”来定义什么叫“大国”,然后又用“大国”来定义什么叫“小国”,这样一来,“大国”与“小国”就互相定义了。 8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9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

29、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10“人们从生活矿藏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纯金,是人的闪光思想、豪迈情怀的结晶”是比喻之词,这些语句并没有揭示“警句”的内涵,因而,这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清楚确切”的规则。 十、定义分析。 1(A)这里的错误有两个:一是在下定义时未使用科学术语而使用了含混的语言,因为“东南西北”是口头俚语,用它来指称“各地”,并非是科学术语;二是“定义过宽”,因为各地所发生的事并非都是新闻。 (B)这里的错误也有两个:一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新闻不一定都是报道离奇事情的;二是这里所使用的“非同一般”、“出乎意料”很难有个明确的衡量标准

30、,显然不是科学的术语。 (C)这里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并非都有“刺激性”。 (D)这里的错误是把“新闻”定义为“新事的记录”,这是“同语反复”。把“新闻”定义为“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违反了“定义一般必须用肯定形式”这条规则。 2第一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相应相称”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第二个定义违反了“定义一般必须用肯定的语句形式和正概念”的规则;第三个定义违反了“定义必须清楚确切”的规则。 十一、下列各题,哪些属于划分?哪些不属于划分?试作简要分析。 1不属于划分。因为划分是把外延较大的概念分成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即把大类分成若干个小类,这样

31、,被划分的概念同划分以后得到的概念之间,一定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实际上是把整体分成若干个部分,这是分解,而不是逻辑划分。 2不属于划分。“主语”、“谓语”、“补语”、“定语”、“状语”等同“句子”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7 3属于逻辑划分。 4属于逻辑划分。 5不属于划分。因为“树”和“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不属于逻辑划分。因为上海市的各个“区”与“上海市”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不是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关系。 十二、下列划分各违反了哪条规则? 1违反了“划分必须是相称的”的规则,犯了

32、“划分不全”的错误。因为这里缺少子项“微生物”。 2违反了“每次划分根据必须同一”和“划分的子项应相互排斥”的规则,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错误。 3违反了“划分必须相称”的规则,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因为太阳能利用工业、原子能工业不是“燃料工业”的子项。 4对“文学体裁”的划分不完全,漏掉了子项“散文”;对“小说”的划分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错误,同时,划分也不完全,缺少子项“中篇小说”;对“诗歌”的划分也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错误。 5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6违反了“划分必须是相称的”的规则,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 7犯了“子项相容”的

33、错误。 8犯了“根据混淆”和“子项相容”的错误。 9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因为祖父母、同胞兄弟姐妹和孙辈都不属于“直系亲属”。 10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错误。 十三、对下列概念各作一次概括和限制: 1散文文学作品(概括) 散文古代散文(限制) 2鲸鱼哺乳动物(概括) 鲸鱼虎鲸(限制) 3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概括) 历史科学中国历史科学(限制) 4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概括) 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限制) 5初等数学数学(概括) 初等效学算术(限制) 6经典著作著作(概括) 18 经典著作反杜林论(限制) 7悲剧戏剧(概括) 悲剧古典悲剧(限制) 8坦克车武器(概括) 坦克车新式坦克车(

34、限制) 9外交部*机关(概括) 外交部中国外交部(限制) 10机电产品产品(概括) 机电产品发电机(限制) 十四、下列概念的概括和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 1“学生”限制到“中学生”是正确的;但概括为“知识分子”是不正确的,因为“知识分子”不是“学生”的属概念。 2“北京大学”概括为“高等院校”是正确的;但限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不是属种关系。 3“唯心主义”概括为“哲学”是正确的,因为“唯心主义”是“哲学”的种概念;但把“唯心主义”限制为“黑格尔”是不正确的,因为“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黑格尔”是一个人,二者不是属种关系。 4把“非金属元素”概

35、括为“元素”是正确的,但限制为“塑料”是不正确的。因为“非金属元素”指金属以外的元素,而塑料是化合物,它同“非金属元素”之间不是属种关系。 5把“舟山群岛”概括为“岛”,限制为“蚂蚁岛”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舟山群岛”是集合概念,而“岛”是非集合概念;“蚂蚁岛”与“舟山群岛”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是种属关系。 6把“勇敢”概括为“品德”是正确的;但限制为“勇敢的战士”是不正确的,因为“勇敢”与“勇敢的战士”不是属种关系。 7这里的概括是不正确的。因为“六连战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是种属关系;这里的限制是正确的,因为“六连战士”与“六连一排战士”是属种关系。 8把“喜马拉雅山脉”概括为“山”是

36、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喜马拉雅山脉”是集合概念,而“山”是非集合概念,它们之间并不是属种关系;“喜马拉雅山脉”限制为“珠穆朗玛峰”也是错误的,它们之间也不是属种关系。 19 第五章 性质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命题各属何种性质命题?其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如何? 1全称否定命题。其主、谓项都周延。 2全称肯定命题。其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3特称肯定命题。其主、谓项都不周延。 4单称肯定命题。主项“人民群众”周延,谓项“历史的创造者”不周延。 5全称否定命题。其主、谓项都周延。 6特称否定命题。其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7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特称肯定命题,也可以理解为特称否定命题。因为这里的联项“是”被省

37、略了。如果“是”放在“不”字前面,可以构成一个特称肯定命题,即“我班有些同学数学考试成绩是不理想(的)”。这时,主项“我班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周延,谓项“不理想”也不周延;如果“是”摆在“不”字后面,可以构成一个特称否定命题,即“我班有些同学数学考试成绩不是理想(的)”。这时,主项(“我班同学数学考试成绩”)不周延,谓项“理想(的)”周延。 8特称否定命题。其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二、用欧拉图表示性质命题的主项(S)和谓项(P)的关系。 1“所有S都是P”为假,S和P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1)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 (2)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 (3)表示S和P

38、实际上是全异关系。 如果在事实上S和P是处于上述三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所有S都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例如,“所有人是欧洲人”(1);“所有医生是作家”(2);“所有的大学生是文盲”(3)。 2 “有S不是P”为假,S和P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S P S P S P S P P S 20 (1)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同关系。 (2)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于P。 如果S和P在事实上是处于上述两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S不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例如,“有的等边三角形不是等角三角形”(1);“有的苹果不是水果”(2)。 3 “有S是P”为真,S和P之间的

39、关系有四种可能,用欧拉图可表示如下: (1)表示实际上S和P是全同关系。 (2)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于P。 (3)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 (4)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 如果事实上S和P是处于上述四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S是P”这个命题,就是真命题。例如,“有的花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1);“有的欧洲人是人”(2);“有些人是懂西班牙语的”(3);“有些学生是非洲人”(4)。 4 “有些S不是P”为真,S和P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用欧拉图可表示如下: (1)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 (2)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 (3)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异关系。 如果S和P在事实上处于上述三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些S不是P”的命题,就是真命题。例如,“有些工人不是铁路工人”(1);“有些大学生不是足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