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9917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马克思原理第四章第一二节第四章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产生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4、封建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5、封建社会末期,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 6、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 7、随着

2、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沦为雇佣工人。 8、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形式之一。 9、表现形式: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奴隶社会就已逐渐控制商品生产者 10、作坊主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 11、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资本的原始积累 12、概念: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转化成 13、表现: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资本 直接生产者 转化为 雇佣工人 14、必要性:新航道的开辟,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

3、的速度发展。 15、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的暴力手段 16、过程:起始:15c70s,高潮:16c,结束:19c 6、重要途径:基础: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圈地运动 建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重要方式:利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国外:掠夺殖民地,贩卖黑奴,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 国内:实行国债制度、课税制度、保护关税制度 7、结果:积极: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为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小结: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一个充满暴力与罪恶的过程。残酷的剥削与掠夺不仅针对国外的殖民地,连国内的人民也难逃劫难。各种血腥、肮脏的剥削在法律制度的掩护下,为新兴资产阶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使资

4、本主义迅猛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必要性:生产力 相互促进 生产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洪映兰、徐月秀强烈要求、商品的定义及其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上层建筑彻底变革 2、背景&条件: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新兴资产阶级日益成熟。 3、手段: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政治夺权 4、形成过程:时间:17c中18c后半期 进行产业革命 经过:英法等国先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 最终建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结果:促进

5、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小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地状况。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发展经历简单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出发。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商品经济由自然经济产生发展而来。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其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6、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此过程中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催生商品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私有制下,为维护利益,私有者采取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式以等价交换。 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 琦铃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便不是商品;2二者又是互相矛盾的,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得不到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失去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 和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形

7、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两重性。 决定 商品的二因素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的内

8、容及其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影响其因素有很多,其高低也有不同测量方法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1.含义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关系 复杂劳动=简单劳动*N 复杂劳动=简单劳动的N次方 少量复杂劳动=多量简单劳动 3.两者转化 条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实现:商品交换过程中(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 4.与商品的价

9、值量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复杂劳动简单劳动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从简单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另一方面阐明了回避产生的历史过程。货币的出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却会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深。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五、价值规律的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量 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地位: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基 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支配于价值规律 础 表现形式: 等价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 价值规律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

10、产部门呢之间的分配比例 积极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作 用 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消极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 对社会资源的自发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两重性: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意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

11、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具有可客观必然性。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它用劳动的二重性回答了劳动创造价值,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

12、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界定。 从自然属性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 从社会属性看: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摆到重要位置。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区别:价值创造属生产领域,价值分配属分配领域。 联系: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

13、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PS:1,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此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被消费时创造出新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二、

14、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1.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与劳果成果 奴隶社会制度 2. 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 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制度 都是剥削制度 b. 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 1)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2)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a. 封建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农民不得不

15、依附封建主 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 1.含义: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换的过程 2包含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大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资本家 2.劳动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 1含义: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补充:价值形成

16、过程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两者区别: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2重要性:劳动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由此得出: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其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不变资本: 1含义: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资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

17、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的资本 2特点: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他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 1含义: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可变的量 2特点: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由此得出:剩余价值即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有不变资本创造的,它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m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可变资本v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注: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

18、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业革命时期至今 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工人阶级的反抗;对利润的追求;技术的提高 改进技术,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客观上提高了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加速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延长含义 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主要存在时期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技术低,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无产阶级力原因 量弱 手段 凭借资本家经济关系的强制力和国家法律的支持 劳动力萎缩,工人寿

19、命缩短 影响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生产自动化 本质: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主要表现:开发利用工业机器人以代替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出 现少数“无人工厂”。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含义: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分清两概念: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个人消费,不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和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

20、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是:1)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2)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3)资本主义社会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资本积累中的三个概念:资本的技术构成有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v手段: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积聚:1含义: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2联系: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

21、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积累不断增长可能带来的后果: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1含义: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 2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不断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循环周转再生产 资本的循环周转 资本作为一种自我增值的价值活跃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1生产过程 2流通过程:资本循环周转规律 资本循环:含义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

22、资本:在循环中有三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资本依次执行的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商品资本职能 运动所要条件:第一: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中。第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必须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资金周转:含义资金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着的资本循环 影响快慢两因素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 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1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2最终用途: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生产:1.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2.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1.计时工资 2. 计件工资 3.血汗工资制(泰罗制,福特制) (2)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工资与利润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