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大巧不工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孔令权 北国已是寒意渐浓,西子湖畔却温暖如春。x月x日,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不由想到了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里写的八个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柄重剑,坚定、从容。玄铁重剑练就了杨过一身浑厚的内力,玄铁剑法招数简朴,反而胜过诸般花巧之招,凝聚了上层武功的精髓。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这是冯骥才的照片。 师:通过刚才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珍珠鸟很漂亮,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话
2、? 生:主人呀,你对我真好,把我养得胖胖的。祝你写作越来越好! 师:你们看,果然很胖。 生:主人呀,你照顾我真周到呀! 师:于老师对你有个问题,你怎么让我知道,冯骥才对你照顾得真周到?怎么让我知道,他对你好? 生:我在主人肩膀睡觉的时候,他连写作都是轻轻的。 师:我听出来,他在珍珠鸟睡觉时,动作都是轻轻的。真不错!还有别的事例吗? 生:在我在笼子里还没飞出来的时候,你从来不睁大眼睛看我。 师:嗯,一瞪大眼睛,我就害怕了。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真细心。 师:还有例子吗?证明对我照顾得真周到。 生:我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你也不来管我。 师:我在灯绳上晃,他都不生气。还有没有例子? 师:你们看着我,就是
3、不说。你来说,还有没有例子? 生:没有发现。 师:呵呵,那你的眼睛不够明亮。 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里一样安全。” 师:是不是呀?照顾得好不好?再举一个例子。 生:我用嘴啄他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 师:嘴啄他的笔尖,都不生气。不错。 师:眼睛看于老师。于老师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 学生不敢回答。 师:把课文打开,来看一看冯骥才怎么写你们的。第一段谁来读? 生读第一段。 师:你看。珍珠鸟高兴,“真好!”如果你来写冯骥才,
4、第一句话怎么写? 生: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 师:嗯,好极了。你看冯骥才,到底是作家。他心中一高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段话是押韵的。刚才她写的“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也是押韵的,好。这句话写完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大家说的例子都可以用。他是怎 1 么照顾你的,举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四个例子都可以。会写了么? 师:这个任务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你能写一段话,就是成功的。开头,会了吧?下边举例子说明,他对你怎么好的。当然,你要是能写两段话,三段话,就更棒了。我告诉你们哦,于老师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了两篇作文,等一下你们写好了念给我听,我也念给你听
5、,好不好? 师:如果你有困难,不会写了,就举手示意,我会走到你的跟前。 师:题目就是“冯骥才”,写在当中。第一句夸一夸冯骥才,然后写一写冯骥才怎么照顾你的。 学生开始写作。 于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或是低声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给学得好的学生画上五角星。间或,还集体指导一两句: 头抬起,身坐正。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你们在写冯骥才时,能不能写写外貌啊? 写的时候,可以看看课文,课文可以参考。 你的姿势是最正确的,最端正! 整整20分钟!会场里一片寂静,仿佛可以听见学生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20分钟过后,于老师请画上五角星的同学到台前来,读给大家听。学生精彩的习作,不断赢得全场
6、热烈的掌声! 最后,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写的两篇下水作文。要求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苏教版的珍珠鸟备受质疑,说改编后的课文删去了原文的眼睛“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许多老师就改教原文。而于永正老师却尊重编者,采用了变换人称的方法,用小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创造了一堂简单而又扎实的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在这样四五千人的大会场,在全国规模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于老师在课后谈到了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