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0207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津大学网络教育 网上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A科学技术 B生产资料所有制 C在生产中人们的不同地位 D产品分配形式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

2、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生产力的主导要素是( c)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

3、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先进生产

5、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4、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 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

6、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3、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

7、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3、“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8、这就是说 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5、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

9、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地理环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地理环境变化决定社会制度更替 3、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先天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 A时间持续的长短 B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C事物变化的方向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5、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

10、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原初物质”的哲学派别是 ( 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4、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

11、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先天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先天形式,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与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d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

12、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 c)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 ) A能动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矛盾的转化是( b)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向对立面转化 C向任何方向转化 D由内部向外部转化 2、矛盾的同一性是(a ) 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 B在对事物的判断中思想保持前后一致 C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一致性 D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趋势 3、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

13、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c)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c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14、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地理环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地理环境变化决定社会制度更替 d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里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释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自由王国是指人

15、们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3、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

16、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 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2、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

17、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

18、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经营的国际化 B市场交换的国际化 C资源配置

19、的国际化 D社会消费的国际化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4、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人人都具有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5、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

20、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3、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