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0500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带下病 一、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经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关于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带脉以下的部位 狭 义:妇女从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的少量质粘、无色、无臭的液体,绵绵不断以润泽阴道。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带下病含义 广义 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狭义 妇女阴中流出的液体其量、色、质、气味出现异常 ,既带下病。 病理性带下表现: 量:明显增多或减少 色:即白、黄、赤

2、、青、黑五色带下, 质:或稠或稀;或如涕如水;或如豆渣样;气味异常:或有腥臭、恶臭气者 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 “带下”之名。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并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 带下过多 一、 引入病例 带下过多的定义带下过多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主要病因:湿邪 内湿 外湿 带下病主症为带下

3、量多,带为阴湿之物,故带下病多属湿邪为患。脾肝肾功能失常和任带二脉失于固约有极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如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则发为带下。 肾为水脏,主五液,开窍于前后二阴,主闭藏,又与任脉相系,任主诸阴,其脉起于胞宫,故肾任脉胞宫间有密切关系。 任脉为阴脉之海,人体的阴液皆由任脉统司,任脉又与胞脉相通而循阴部;带脉绕腰一周,有约束诸经功能,泌受任脉的调济及带脉的约束,以主持带量,所以,带下有任脉主司,带脉约束。 1、脾虚 素体脾虚、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忧思过度损伤脾气内湿流注下焦、运化失职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2、肾阳虚 禀赋不足、房劳多产、年老体虚、久病伤肾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肾气不固 封

4、藏失职任带失约;精液滑脱带下过多 3、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 相火偏旺 、老真阴渐亏 阴虚失守、久病失养+感受湿邪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4、湿热下注 脾肾虚 肝郁+感受湿热之邪湿蕴化热 湿热流注下焦损伤任带,带下过多 5、热毒蕴结 摄生不慎 阴部手术消毒不严 热毒内蕴 经期产后忽视卫生热毒直犯,或热甚化火成毒、湿热遏久成毒热毒损伤任带二脉 三、诊断要点 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1 临床表现: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 概

5、述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病 感染可发生于下生殖道: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也可侵及上生殖道,发生于子宫、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卵巢、盆腔。炎症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累及几个部位。 急性盆腔炎可发展成为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也可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1大小阴唇自然合拢 2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互相紧贴 3阴道自净作用 4宫颈内口封闭,宫颈管粘膜腺体细胞分泌粘液 5输卵管蠕动及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 宫颈管粘膜腺体细胞分泌的粘液为碱性 6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 阴道正常菌群 需氧菌:棒状杆菌、非溶血

6、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兼性厌氧菌:乳杆菌、加德纳尔菌和大肠杆菌。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及动弯杆菌等。 此外,还有支原体及念珠菌。 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巧妙的生态平衡,并不致病,阴道环境影响菌群,菌群也影响阴道环境。正常阴道中乳酸杆菌占优势,乳酸杆菌一方面分解糖原,使阴道处于酸性环境;另一方面产生过氧化氢 (H2O2),具有强氧化作用,可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包括厌氧菌,在维持阴道正常菌群中起关键作用 。但当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激素发生变化或各种原因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阴道与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也可形成条件致病菌。 病原体 细菌 细菌种类繁多,有需氧菌和厌氧菌。

7、常见需氧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加德纳菌、淋病双球菌等。厌氧菌主要有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 原虫 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等。 真菌 如白色念珠菌 病毒 如单纯疱疹病毒、尖锐湿疣病毒等。 其他 如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梅毒螺旋体等。 感染途径 上行蔓延 经淋巴系统蔓延 经血液循环传播 直接蔓延 炎症的发展与转归 1炎症的发生与发展是机体和病原体相互抗争的过程。 2多数情况下,当机体防御功能占优势或得到有效治疗时,炎症轻微、局限,并可迅速好转和痊愈; 3但当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或遭到破坏,或病原体毒性大、突然大量侵入,又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炎症则迅速向周围及全身扩散,甚

8、至危及生命。4急做炎症如未得到及时和彻底治疗,可然转化为慢性。 5慢性炎症经过恰当治疗,可以好转和痊愈,亦可反复急性发作。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症 外阴炎 一、概念 1.定义:外阴皮肤或黏膜发生炎症,局部出现肿胀、充血、糜烂或灼热、瘙痒、疼痛等表现。 2.临床特点:局部出现肿胀、充血、糜烂或灼热、瘙痒、疼痛。 3.中医病名:阴痒、阴痛、阴疮、阴蚀。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局部原因尿液、阴道分泌物及粪便的浸渍和刺激;局部感染特异性病原体。 全身原因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婴幼儿、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 2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下注肝经郁热、脾虚生湿、蕴而化热湿热下注外阴。 湿毒浸渍经

9、期、产后不注意阴部卫生,或性交不洁等致湿毒之邪内侵。 相关脏腑肝、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急性炎症外阴、大小阴唇肿胀充血,重者可有糜烂、溃疡,外阴灼热,痒痛,排尿时疼痛加剧;慢性炎症外阴瘙痒。 2.体征: 急性炎症外阴皮肤黏膜红肿、溃疡、糜烂、脓水淋沥,严重者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体温升高等; 慢性炎症皮肤增厚,粗糙或呈苔藓样变,可有皲裂发生,同时伴尿痛,性交痛。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急性炎症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外阴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外阴病理活组织检查。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白塞氏综合征、慢性炎症及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配合局部治疗。 1.西医治疗

10、 急性阶段应禁止性生活,注意休息,多饮水,并服用多种维生素。局部症状明显或发热者,全身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聚维酮碘液坐浴,涂抗生素软膏。慢性期局部用可的松软膏。 2.中医治疗 证型 湿热下注 证候 治法 方药 湿毒浸渍 外阴肿痛,灼热或瘙痒,充血或有糜烂,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溃疡,带下增多,色黄质稠,味秽臭,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外阴疼痛,肿胀,充血,溃疡,渗流脓水,清热解毒除湿 五味消毒饮 带下增多,色黄秽臭;舌红,苔黄糙,脉数 难点提示: 1.本病临床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特异性外阴炎由细菌、假丝酵母菌、病毒、寄生虫

11、等引起;非特异性外阴炎主要见于机械性摩擦、化学药物的刺激、放射性损伤、皮肤过敏、外阴卫生不良等。 2.急性炎症的湿疹样改变应与白塞氏综合征相鉴别。后者常表现为口腔、生殖器、眼粘膜的溃疡,有慢性反复发作特点,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妇女。 前庭大腺炎 一、概念 1.定义:病原体侵入前庭大腺而引起的炎症病变。 2.临床特点:阴户肿胀、结块疼痛、溃烂。 3.中医病名:阴肿、阴疮、阴痛。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因解剖部位的特点,病原体易侵入而引起炎症。 病理:急性炎症发作时,腺管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并分泌大量脓性液体; 前庭大腺脓肿管口粘连、闭塞,分泌物潴留形成。 前庭大腺囊肿分泌物中脓

12、细胞被逐渐吸收而变为透明液体形成。 2.中医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 热毒湿热毒邪,蕴积于下焦,郁结而成为阴肿。 寒凝寒邪凝滞气血,瘀积于内;或气血失畅,与痰湿凝结成块,形成阴茧。 3 三、诊断要点 急性炎症 1.症状:急性期局部肿胀、疼痛、灼热感,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体征: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压痛,检查见大阴唇下1/3处有红硬块,触痛明显,有脓肿形成则肿块大如鸡蛋,有压痛及波动感。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慢性炎症 1.症状:肿块小且无感染,可无明显症状;囊肿大,有外阴坠胀或性交不适感。 2.体征:检查见囊肿大小不等,多呈椭圆形。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大阴唇腹股沟疝相鉴别。 五

13、、治疗 1西医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外阴部清洁,局部可热敷或以0.25%碘伏液坐浴;脓肿形成:行切开引流并作造口术。 慢性期小型囊肿可定期观察,较大或反复急性发作的囊肿应作囊肿造口术。 难点提示: 1.前庭大腺囊肿与大阴唇腹股沟疝鉴别:大阴唇腹股沟疝与腹股沟环相连,挤压后可复位,包块消失,但如向下屏气,增加腹压,则肿块胀大。 第二节 阴道炎症 一、概念 1.定义:病原体侵入阴道,使阴道黏膜产生炎症,白带出现量、色、质的异常。 2.临床特点:带下增多,阴部瘙痒。 3.中医病名:带下病、阴痒。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阴道的酸碱度改变破坏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阴道炎症; 幼女及绝

14、经后的妇女,雌激素防御能力差阴道炎症。 2.中医病因病理 内伤脾虚肾亏水湿运化无权蕴而化湿化浊流注带脉带脉失约而成;或肝经郁热肝旺侮土脾虚失摄水湿内聚蕴而化热湿热下注。 外邪经期摄生不慎、性生活不洁湿毒之邪内侵直伤带脉。 相关脏腑脾、肾、肝。 滴虫性阴道炎 一、概念 1.定义:感染阴道毛滴虫而引起的阴道炎症。 2.临床特点:白带增多,外阴瘙痒。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阴道毛滴虫引起。 病理:患滴虫性阴道炎的阴道pH值一般为5.15.4,月经前后,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常得以繁殖引起。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内蕴,虫毒侵蚀。 肾虚湿盛正虚邪侵湿浊流注下焦蕴而化热积久生虫。

15、湿热下注脾虚肝郁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或因妇科检查、手术等器械消毒不严;或入公厕、游泳等,病虫湿热直接内侵带脉失约流注下焦。 相关脏腑肝、脾、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白带增多,外阴瘙痒。 2.体征;阴道、宫颈黏膜充血红肿,常有散在的出血点及草莓状小红疹,后穹窿有多量黄色泡沫状分泌物。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白带化验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诊断。 4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彻底杀灭滴虫,夫妻同治,内服外用结合。 1.西医治疗 局部治疗乳酸或醋酸、碘伏液、甲硝唑阴道泡腾片。 全身用药甲硝唑。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湿

16、热下注 白带增多,色白或黄,呈泡沫状或脓性,甚或杂有赤带,外阴瘙痒,心烦失眠;舌苔薄腻,脉弦 肾虚湿盛 带下增多,色白,呈泡沫状,外阴瘙痒,腰脊酸楚,神疲乏力;舌苔薄腻,脉细软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杀虫止痒 补肾利腰,肾气丸 清热利湿 难点提示: 1与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鉴别:白带呈白色乳酪样或豆腐渣样,外阴奇痒灼痛。检查阴道壁覆盖一层白膜状分泌物,擦去可见粘膜充血。白带镜检可见芽孢和假菌丝或白假丝酵母菌。 2与细菌性阴道病鉴别:阴道分泌物增多,灰白色,稀薄,均匀一致,有鱼腥味,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阴道粘膜无充血;分泌物涂片可找到一般病原菌,无滴虫、白假丝酵母菌。 3与老年性阴道炎鉴别:阴

17、道分泌物增多,稀薄,淡黄色,严重时呈脓血性白带。外阴、阴道有瘙痒、烧灼感。检查阴道粘膜萎缩,皱襞少,常有小出血点或小溃疡。阴道分泌物镜检无滴虫、假丝酵母菌菌。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一、概念 1.定义: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的阴道炎。 2.临床特点:白带增多,外阴奇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并可有尿频、尿急及性交痛。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白假丝酵母菌。 病理:有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阴道pH在4.04.7,通常4.5。当机体抵抗力降低,阴道内糖元增多,酸性增强时,即可迅速繁殖而引起炎症。 传染途径:内源性传染直接传染间接传染。 2.中医病因病机 外因寒湿外侵湿久蕴热湿热阻滞带脉所致;

18、内因脾肾两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蕴而生虫所致。 相关脏腑脾、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外阴奇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并可有尿频、尿急及性交痛。白带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白色凝乳样或豆腐渣样。 2.体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膜状物,擦去后见黏膜充血红肿,急性期可有糜烂面及浅表溃疡。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阴道分泌物悬滴涂片发现芽孢和假菌丝或白假丝酵母菌。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或消除诱发因素,选用敏感药物,足量、足疗程给药。 1.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糖尿病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勤换内

19、裤,保持外阴干燥。 5 局部治疗:苏打液冲洗后选用制霉菌素栓剂、咪康唑栓剂、克霉唑栓外用。 全身用药:氟康唑、伊曲康唑。 2.中医治疗 证型 脾虚湿盛 肾虚湿阻 证候 白带增多,色白如乳块状或豆渣样,外阴瘙痒;舌苔薄白,脉细濡。 治法 方药 健脾燥湿,完带汤 杀虫止痒 带下增多,色白如豆渣样,腰脊酸楚,面色白,温肾燥湿,内补丸 神疲乏力,外阴瘙痒;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固涩止带 细菌性阴道病 一、概念 1.定义: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 2.临床特点: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正常寄生在阴道内的细菌生态平衡失调引起本病。

20、病理: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以厌氧菌居多,厌氧菌繁殖的同时可产生胺类物质,碱化阴道,使阴道分泌物增多并有臭味。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脾虚湿聚,或肝郁化热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任带所致。 湿毒湿邪内侵直伤任带之脉蕴而生热,秽浊下流带下量多,异臭。 相关脏腑脾、肝 三、诊断要点 1.症状:阴道分泌物,灰白色,稀薄,均匀,有腥臭味,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2.体征:阴道黏膜无充血。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胺臭味试验阳性、线索细胞检查阳性。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特异性阴道炎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西医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同时应配合外治法。 1.西医治

21、疗 局部治疗: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克林霉素软膏。 全身用药:口服甲硝唑或克林霉素。 2.中医治疗 证型 湿热 证候 带下量多,色黄呈脓性或浆液性,有臭气,阴部坠胀,灼热疼痛,或瘙痒,或少腹疼痛,胸胁、乳房胀闷,口苦咽干,尿黄,大便不实;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方药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 湿毒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如脓,气味臭秽,阴部坠清热解毒除湿 五味消毒饮 胀灼痛,或小腹疼痛坠胀,或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或黄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老年性阴道炎 一、概念 1.定义: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阴道局部抵抗力病菌入侵繁殖。 2.临床特点:白带增多伴外阴瘙痒,灼热,干涩感,盆腔坠胀不适

22、。 6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雌激素缺乏。 病理:阴道黏膜萎缩,上皮细胞糖元,局部抵抗力细菌感染。 2.中医病因病机 肾阴亏损肝肾亏损精血匮乏冲脉虚衰,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热下注湿热秽毒之邪乘虚入侵流注下焦。 相关脏腑肝、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白带增多,有臭味,伴外阴瘙痒,灼热,干涩感,盆腔坠胀不适。 2.体征:外阴、阴道潮红,萎缩变薄,呈老年性改变,阴道皱襞消失,上皮菲薄,常有散在出血点或小片出血斑。宫颈充血,可见散在性小出血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阴道分泌物酸碱度改变,pH值,阴道涂片和激素测定示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下。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其他阴道炎,宫颈、子宫

23、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思路增加阴道防御能力和抑制细菌生长。 1.西医治疗 局部治疗:乳酸或醋酸液,抗生素如甲硝唑或诺氟沙星,己烯雌酚片。 全身用药:尼尔雌醇、妊马雌酮、甲羟孕酮。 2.中医治疗 证型 肾阴亏损 证候 治法 方药 带下增多或不多,色白或色黄,阴户干涩疼痛,灼热,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潮热汗出,口干尿固涩止带 赤;舌红,苔薄,脉细软或细数 带下增多,色黄秽臭,甚则呈脓样,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苔薄黄腻,脉弦数 婴幼儿阴道炎 清热利湿,易黄汤 滋阴补肾 湿热下注 一、概念 1.定义: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多与外阴炎并存。 2.临床特点:

24、阴道分泌物增加,呈脓性。 二、病因 病因:幼女外阴发育差,缺乏雌激素,阴道上皮菲薄,抵抗力低,易受感染。 三、诊断要点 1.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加,呈脓性。 2.体征: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 四、治疗 治疗原则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摩擦;针对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治疗,用吸管将抗生素溶液滴入阴道;对症处理:有蛲虫者,给予驱虫治疗;小阴唇粘连者应予以分离,并涂以抗生素软膏;若阴道有异物,应及 第三节 宫颈炎 一、概念 1.定义:是子宫颈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包括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宫颈管炎症,为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分为急性

25、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两种。 2.临床特点:阴道分泌物增多。 3.中医病名:带下病。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机械性刺激或损伤、病原体感染、化学物质刺激。 7 病理:急性宫颈炎:宫颈红肿,宫颈管黏膜充血水肿,可见脓性分泌物经宫颈外口流出。 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宫颈管炎。 宫颈糜烂:临床分三型: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分成三度:度(轻度),糜烂面占宫颈表面的1/3以内;度(中度),占1/32/3;度(重度),占2/3以上。 2.中医病因病机 脾虚生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邪下注,伤及任带二脉。 肾虚失固肾虚封藏失职,失其固摄之力。 湿热下注湿毒之邪

26、,乘虚而入,蕴而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热毒蕴蒸。 相关脏腑脾、肾、肝。 三、诊断要点 1.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 2.体征: 急性宫颈炎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之易出血。 慢性宫颈炎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充血、水肿,或质硬,或见息肉、裂伤、外翻及宫颈腺囊肿等病变。 3.常见并发症:不孕、盆腔炎、宫颈癌。 四、鉴别诊断 注意宫颈糜烂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早期宫颈癌相鉴别,宫颈息肉与宫颈湿疣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宫颈炎针对病原体,慢性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 1西医治疗 急性宫颈炎 抗生素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 针对病因

27、治疗禁止性生活,注意局部卫生,改善全身情况。 局部治疗用1%乳酸或醋酸冲洗阴道,局部用磺胺粉涂撒在阴道内。 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电熨法、冷冻疗法、激光治疗。 宫颈息肉息肉摘除术。 宫颈管黏膜炎需全身治疗,根据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 2.中医治疗 证型 湿热内蕴 证候 治法 方药 龙胆泻肝汤 湿毒内侵 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伴少腹疏肝清热,利湿止胀痛,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舌带 红,苔黄腻,脉弦数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稠,或夹血色,或浑清热泄毒,燥湿止浊如米泔,臭秽,小腹胀痛,腰骶酸楚,小便黄赤,带

28、或有阴部灼痛,瘙痒,宫颈重度糜烂或有息肉,触及出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健脾利湿 面色萎黄或淡白,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腹胀足肿;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缓弱 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 完带汤 白带清冷,质稀如水,久下不止,无臭味,面色苍白补肾固涩 内补丸 无华,腰脊酸楚,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尿频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迟 难点提示: 1治疗原则:急性宫颈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原体,积极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慢性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根据病理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第四节 盆腔炎 一、概念 8 肾虚 1.定义: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

29、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盆腔炎。分急性与慢性。 2.临床特点:急性期以发热、腹痛、带下多为特征。慢性期以腹痛包块、带下多、月经失调、痛经、不孕为特征。 3.中医病名:带下病、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瘕瘕、痛经、腹痛、月经不调、不孕。 急性盆腔炎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宫腔感染、卫生不良、周围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 病理: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有浆液性或脓性渗出物,形成盆腔包块。 2.中医病因病机 热毒炽盛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高热腹痛不宁。 湿热瘀结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瘀血与湿热内结,滞于少腹腹痛带下日久。 二、诊断要点 1.症状:下腹疼痛,伴发热,严

30、重者可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秽臭。 2.体征:急性病容,体温达39以上,心率增快,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妇科检查:阴道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稍大,较软,压痛,活动受限。输卵管压痛明显,有时扪及包块。有宫旁结缔组织炎时,下腹一侧或两侧可触及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穹窿或侧穹窿可扪及肿块且具波动感。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血沉;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显像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炎性包块。 三、鉴别诊断 与急性阑尾炎、

31、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等急腹症相鉴别。 四、治疗 治疗原则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治疗,避免转为慢性。 1.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给予充分营养,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抗生素治疗采用联合用药。常用药有青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甲硝唑、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手术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脓肿破裂。 2.中医治疗 证型 热毒壅盛 证候 治法 方药 高热恶寒,甚或寒战,头痛,下腹疼痛拒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口干口苦,精神不振,恶心纳少,大便秘结,牡丹皮汤加味 小便黄赤,带下量多,色黄如脓,

32、秽臭;舌苔黄糙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清热利湿,活血消痛 仙方活命饮 往来,带下量多黄稠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斑点,苔黄厚,脉弦滑 湿热瘀结 难点提示: 1与急性阑尾炎鉴别:一般无妇科感染病史,腹痛多由脐周开始,然后转移局限于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妇查盆腔正常。 2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鉴别:有停经史,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体温一般不高,腹痛为突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内出血多时可致休克,后穹窿穿刺可抽到不凝固的血液,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高,妊娠试验多为阳性。 3与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鉴别:突发一侧下腹剧痛,

33、伴恶心呕吐,在子宫旁扪及张力较大之肿块,9 同侧子宫外触痛明显,或原有肿块消失或缩小。 慢性盆腔炎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与输卵管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瘀结湿热之邪内侵,湿热瘀血内结,缠绵日久不愈。 气滞血瘀气机不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寒湿凝滞寒湿内结,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凝结瘀滞。 气虚血瘀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外邪侵袭,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正气亏乏,致气虚血瘀证。 二、诊断要点 1.症状: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乏,下腹痛及腰痛。 2.体征: 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

34、有压痛; 输卵管炎子宫一侧或双侧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呈条索状,有轻压痛; 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的一侧或双侧扪及囊性肿块; 盆腔有结缔组织炎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双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子宫骶骨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B超显像示盆腔有炎性包块;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输卵管部分或完全堵塞,或呈油滴状集聚;或腹腔镜检有明显炎症、粘连。 三、鉴别诊断 注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综合征相鉴别。 四、治疗 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 1.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抗生素药物加用-糜蛋白酶或透明质酸酶或胎盘组织液。 物理疗法: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蜡疗等。

35、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或反复急性发作者,或已形成较大炎性包块者。 2.中医治疗 证型 湿热壅阻 证候 低热起伏,少腹隐痛,或腹痛拒按,带下增多,色黄粘稠或秽臭,尿赤便秘,口干欲饮;舌黯滞,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方药 清热利湿,祛瘀散结 银甲丸 寒湿凝滞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少腹冷痛,得温则舒或坠胀疼痛,月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 后期,量少色黯有块,白带增多;舌略胖,色滞,苔白腻,脉沉迟 少腹胀痛或刺痛,带下增多,经行腹痛,理气活血,消癥散结 膈下逐瘀汤 血块排出则痛减,经前乳胀,情志抑郁;舌黯滞,有瘀点或瘀斑,苔薄,脉弦弱 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益气健脾,

36、化瘀散结 理冲汤 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黯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难点提示: 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征可与慢性盆腔炎相似,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但妇查可在宫体后壁、宫骶韧带处扪及触痛性结节,B超及腹腔镜检查可资鉴别。 10 2与盆腔淤血综合征鉴别:有长期慢性下腹疼痛,与盆腔炎表现相似,但体征及妇查无异常表现,有时宫颈色紫,或有举痛,宫旁附件有压痛,但无明显病灶,腹腔镜检可资鉴别。 第五节 生殖器官结核 一、概念 1.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又称结核性盆腔炎。 2.临床特点:月经失调、下腹坠痛、不孕等

37、。 3.中医病名:闭经、月经过少、不孕、癥瘕。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继发于肺或腹膜等结核病灶。 病理:镜下可见类上皮细胞、郎罕氏多核巨细胞、干酪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组成的病变。 2.中医病因病机 外因痨虫感染 内因内伤体虚,阴血亏损。 阴虚为本病的病机特点。 三、诊断要点 1.症状:月经失调、下腹坠痛、不孕及全身症状如午后潮热、盗汗、倦怠无力、消瘦等。 2.体征: 腹膜结核检查时腹部有柔韧感或腹水征,形成包裹性积液时,可触及囊性肿块,边界不清,不活动,叩之为空响。子宫活动较差。 附件受累在子宫两侧可触及大小不等及形状不规则的肿块,质硬,表面不平,呈结节或乳头状突起,或可触及钙化

38、结节。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性刮宫、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颈活检、X线、腹腔镜检查。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慢性盆腔炎(非特异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宫颈癌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规则和全程用药原则。 1.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 手术治疗:一般行全子宫及双测附件切除术。 2.中医治疗 证型 阴虚肺燥 证候 月经量多少不一,或经期延长,或初潮较迟,或经量逐渐减少甚至闭经,不孕,皮肤干燥,咳血唾血,咳痰不爽,气短,或喘促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 月经由量少渐至闭经,不孕,潮热心烦,咽干口燥,甚则盗汗骨蒸,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调经 方药 百合固金汤 阴虚血燥 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加青蒿、鳖甲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